有效提问,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更有效——以《鸿门宴》课堂教学为例
2015-03-01程先明
□程先明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依赖提问就会造成“满堂问”。那么,如何让提问更有效呢?下面以《鸿门宴》为例,谈几点做法。
一、用问题设置语境,夯实字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处理“言”与“文”的关系,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这是困扰很多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为避免逐字逐句索然无味的翻译,我尝试用问题设置语境,由句段、全篇来理解、梳理字词,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如在《鸿门宴》第一段的教学中,我以人物、事件为抓手,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告密的内容。“王”字怎么读?怎么解释?(2)听到这个消息,项羽什么态度?项羽为什么“怒”?项羽要采取什么措施?“飨”字如何理解?为谁击破沛公军?“为击破沛公军”是什么句式?一“怒”、一“破”表现了项羽什么性格特点?项羽是在说大话吗?“军”怎么解释?和第一句“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同义吗?“军”是什么词类活用?(3)听到这个消息,范增又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沛公“居山东”和“入关”有什么变化?“山东”是今天的山东省么?“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是什么句式?“小”怎么解释?沛公的云气是什么形状?“皆为龙虎”是什么句式?“此天子气也”是什么句式?这几句中哪个字是通假字?通什么字?这三个主问题基本涵盖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主要内容掌握了,重点词句也理解了,事半功倍。
二、用问题串联课堂,着眼整体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占56%。换言之,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杂乱无章,不能形成完整的“课堂形象”。因此,有效提问应着眼于整体,用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后水到渠成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鸿门宴》的教学中,我在分析项羽性格时,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从文中找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宴前曹无伤告密时项羽是什么态度?宴中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时,项羽又有哪些举动?宴会后刘邦离席未归,项羽问了一句什么话?他如何处理刘邦的礼物?这些细节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2)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以外,你还知道项羽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3)项羽性格中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又有哪些性格缺陷?(4)联系他人的评价,你如何看待项羽的失败?四个主问题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形成一个“问题链”,着眼于探究项羽的整体形象。
三、用问题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教师的提问,有预设性,也有生成性。一般说来,着眼整体思路的主问题是事先预设的;而构成主问题的一个个小问题很多时候是生成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都既要关乎文本的理解,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提问,应抓住文本的关键点、细微处,学生的误差点、疑惑处。如教学《鸿门宴》第四自然段,在欣赏了樊哙的精彩表现,概括其性格特点后,我抛出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不但不杀樊哙,反而赐酒,赐彘,赐坐?”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对樊哙浓墨重彩是为了衬托项羽的勇猛、豪爽和重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本段一共写了几个人?怎样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转化?(2)面对友情和忠诚,张良和项伯做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刘邦是怎样化敌为友的?项羽又为何改变主意了?(3)他们的为人处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寻找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