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史视野下关中土葬习俗的历史渊源

2015-03-01李颖,樊志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土葬风水学关中地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5)03-0042-03

收稿日期:2015-02-25

作者简介:李颖(1988-),女,陕西咸阳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Burial in the Ground in Guanzho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LI Ying, FAN Zhimin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gricultural Historical Culture,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funeral burial form,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between burial-in-the-ground custom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with Guanzhong area as an example, the burial-in-the-ground custom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It can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a form of funeral burial for agricultural nations, burial-in-the-ground custom is rooted in the long-standing farming culture of agriculture for the farming nations. The burial-in-the-ground custom in Guanzho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laborate burial mode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selection of the burial site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geomantic practice,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armland selection. Therefore, in the reform process of burial-in-the-ground custom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history; Guanzhong area; burial-in-the-ground custom; historical origin

土葬作为一种丧葬形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普遍被中国人接受。然而,在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时代背景之下,土葬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土葬墓地占用耕地面积,造成极为严重的浪费,例如,有数据显示,“江西省2002年用于土葬的土地1 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00余亩” [1]22;土葬形式一般都需要棺椁,从而造成对林木资源的浪费。有学者对我国历史时期用于土葬的木材消耗量进行测算,认为“从夏朝至解放初,土葬消耗林木蓄积约18.39亿m 3,折合损失了948.96万hm 2森林”。 [2]

然而,考稽土葬习俗的历史源流,其在中国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社会心理根基。以关中地区为例,土葬是其丧葬习俗中最主要的丧葬形式。而且,在土葬过程中,又极为注重厚葬。此外,在土葬中对墓址选择时又信仰中国传统的风水学。本文试图从农业历史的视角,来考察这些习俗形成与流传的历史渊源,以期对当代丧葬改革事业有所裨益。

1 关中土葬与农业历史

土葬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丧葬形式的土葬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的农业生产的产生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在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丧葬遗迹是“距今1.8万多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3]39在该遗迹中,发现有三具人骨,并在人骨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还有少量随葬品。然而,这种明显的丧葬遗存其形式是否属于土葬则值得商榷。因为,正如郑慧生所分析的,“当时的‘埋葬’是将尸体放在一旁的山洞里,埋了没有就很难知道了”。 [4]真正意义上的土葬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与农业历史上农业起源的时间基本吻合。以关中地区为例,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成为半坡原始先民最主要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在半坡遗址中,真正意义上的土葬也开始形成,并且出现了公共墓地,成人墓葬多位于此,而未成年人则埋葬在居住址附近。另外,从埋葬形式上来讲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多数为单身葬,取仰身直肢形;也有少数的合身葬,少数的俯身形、屈肢形。特别是二次葬,说明当时人对墓葬的选择,已有特殊的考虑”。 [4]由上述材料可见,农业与土葬皆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农业与土葬之间应当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

简单而言,土葬是一种生者处理死者尸体的方式。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究竟以何种方式处理死者的尸体,主要取决于各民族早期社会所形成的图腾崇拜”。 [5]农业生产以其特殊的自然再生产的属性,对于土地有着极高的依赖性,从而使“土”成为农业民族早期社会的图腾崇拜对象之一。因此,土葬成为农业民族独特的丧葬形式。除土葬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不同的丧葬形式,例如:我国西南地区以游牧经济为生的藏族、羌族等,长期实行火葬;生活于东海海滨的武夷山人和生活在川甘之交的白马人,以渔猎为生,长期以来实行山石葬等等。可见,丧葬形式的选择与经济类型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农业民族则选择土葬来处理死后的尸体,土葬应当是农耕民族特有的丧葬形式。

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也是最为重要的农区之一。从上文所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开始,经由日后周、秦等早期民族的农业开发,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田水利体系,水旱从人,代表了传统农业技术的尖端水平,素有“陆海”“天府”之称。司马迁将关中及其周边地区统称为山(崤山)西,认为这里“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6]3262可见关中地区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农业发展水平之高。因此,在众多的丧葬形式中,关中地区唯独以土葬最为普遍,是有着厚重悠久的农业历史为其支撑的。

2 关中厚葬习俗与农业社会

关中地区的土葬具有重视厚葬的特点。土葬一位死者有着极为繁复的过程,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为死者清洗整理,写祭文、讣告,点长明灯,报丧,设灵堂,招魂,吊丧,择日及打墓地,小殓,大殓;第二阶段,举行葬礼,送葬,下葬,接牌位;第三阶段,是土葬之后的后续工作,包括葬后服丧,送火,斋七纸,过周年,卸孝。可见,一次土葬有着极长的时间周期。此外,在关中农村,厚葬还表现在办丧事时注重排场,丧事规模的大小,被看作是死者后人孝顺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从这一层面来讲,丧事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处理,更被当作是生者社会地位与邻里认同的大事。

如上文所述,关中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区之一,因此,关中社会风俗也就带有了浓重的农业社会色彩。在传统时代,农业生产往往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逐渐形成了出入相助、邻里相扶的农业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成为农业社会里极其看重的社会资源。而在农村,丧葬过程便是获取这一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一,厚葬即是农业社会里出入相助、邻里相扶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董敬畏对关中地区一处村落的丧葬仪式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在丧葬过程中,“礼物与劳务的分担在家户之间的流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商品市场带来的冲击……村落是一种互惠基础上的共同体”。 [7]换言之,举行丧葬仪式正是维护传统村落文化中优秀因素的可行方法之一。

其二,通过厚葬往往能够使办丧者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人际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孝悌观念。在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宗法社会中,孝悌是最为基本的社会道德要求与衡量一个人的准绳,而对死者进行厚葬“则恰是灌输这种意识的最重要、隆重的场合,丧礼中的各种礼节几乎都包含着‘孝’的意义”。 [8]因此,对死者进行厚葬的生者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从而能够在村落共同体中获得人际认同。

其三,厚葬能够有效地加强人际关系。一次繁复的土葬过程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完全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李松柏对关中地区的丧葬礼俗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农村丧葬具有六个方面的作用,“参加集体性的丧事活动,对于人际关系缺乏沟通的传统社会成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社交机会;丧葬礼俗是协调家族、社区关系的一次机遇;丧葬礼仪活动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对外抗力;丧礼是重新确认和巩固家族人伦关系的重要程序;丧礼活动是强化灌输劝孝行善传统道德教育和维护血缘宗法制社会的有力手段;(具有)娱乐功能”。 [9]综合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厚葬的确在加强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由此而言,关中地区重视厚葬的社会习俗有着社会文化背景,是基于农业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

3 墓地选址与农业生产

墓地的选择在土葬过程中极为关键,它既是土葬的以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又被人们普遍认为与家族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关中地区,以中国传统风水学为依据选择墓地,是其有一大特色。

所谓风水学,是一种有着浓郁神秘色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运用五行、阴阳、八卦等学说建立起庞杂的理论体系。而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不同程度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风水,也称青乌、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早期的风水学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实际上“风水”理论,本身就是生长于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的。对于中国的风水学,李约瑟给与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建筑与大自然环境完美和谐的结合,令中国的建筑文化美不胜收。风水理论实际是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木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虽在其他方面有迷信之处,但它总是包含着美学成分,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藉此得以说明”。 [10]10

关中土葬重视风水学,也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风水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科,是基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这主要表现在,一般情况下,所谓风水较好的地方便是适宜农耕的地方,表明农业生产中的“任地”环节,是风水学产生的来源之一。举例来讲,风水学认为墓地应选在背靠大山,前方有水的“吉地”,即所谓“背山面水”,如果两侧各有一个土坡,即“阙”,那则更佳。河流通常是地下水在地面流淌形成的,且往往流淌在地势低洼的地方。而高山的海拔显然是更高的。背山面水,意味着地势处于不高不低的居中位置。这样一来,地势不会太低,地下河涨水也就不会引发墓地泡水。而背靠大山,山能够挡风,同样“阙”也能挡风,这样一来坟头也就不容易被大风削平。同样,不管是阴宅或是阳宅,屏风都能起到挡风遮视线,觉得别有洞天的作用。而这种背山面水的地理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正是当代社会农业生产与土葬相互矛盾冲突的关键性所在。因为,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土葬墓地都会对基本相同的土地产生好感。

因此,关中土葬之所以注重风水学,同样是有着农业历史渊源的:土葬时的墓址选择遵循传统的风水观念,则与农地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出一辙。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基本可以认为,关中地区之所以热衷于选择土葬作为丧葬形式,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社会心理背景的。 [11]传统时期以农为主的关中地区,悠久的农业历史是土葬习俗得以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关中农村社会结构的维持与生活方式的保障需要厚葬的土葬模式;关中地区墓址选择时热衷于风水学,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基本原则如出一辙。因此,在当代社会进行土葬改革时,首先应当充分理解这一历史渊源。

猜你喜欢

土葬风水学关中地区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关于绿色殡葬之浅析
风水学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绝望的沙子
一抔土
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风水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家居风水学研究
山西晋南农村地区土葬礼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