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汉中郡的战略地位
2015-03-01梁中效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5)03-0030-06
收稿日期:2014-12-26
作者简介:梁中效(1961-),男,陕西武功县人,陕西理工学院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三国史。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Hanzhong Shire in the Han Dynasties
LIANG Zhongxia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Cultur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the Han Dynastie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Abstract: Hanzhong in the Han dynasties was the cradl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 cradle of the magnanimous momentum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juncture of“the kingdom of heaven”with the road leading to Sichuan as the axis, and also a summit of culture eminent for“the teaching of culture and good moral conduct”“a place of sacred people”“a place teeming with scholars”and“excellent talents one generation after another”. Meanwhile, it is the birthplace and burial place of Zhang Qian, the soul of the Silk Road. Therefore, it has an irreplaceable place and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culture in the world.
Key words: the Han dynasties; Hanzhong Shire; cradle; the kingdom of heaven; juncture; a summit of culture
“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陆游《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汉中是西汉的兴王之地,是两汉王朝的文化胜地,是汉代秦蜀“天府之国”的枢纽地带,是两汉益州大地的门户,是张骞、李固等汉代英才诞生的热土,是汉朝、汉人、汉语、汉族等一系列“汉”文化符号产生的摇篮。因此,探讨两汉时期汉中郡的战略地位,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两汉时期,汉中郡的治所绝大部分时间在汉中盆地的汉中南郑城(今陕西汉中市汉台区),这里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是汉水上游最大的城市;西汉宣帝之后,汉中郡治所迁到西城(今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大约在东汉建武十二年(36)之后,汉中郡的治所由西城迁回南郑。 [1]《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中郡,户十万一千五百七十,口三十万六百一十四。县十二:西城,旬阳,南郑,褒中,房陵,安阳,成固,沔阳,钖,武陵,上庸,长利。”汉中郡主要统辖丹江口之上的汉水上游广大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汉书·地理志》是以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数和行政区划现状为依据展开地理信息的,此时汉中郡的治所在西城,故叙述汉中郡时西城列第一。唐代颜师古在给《汉书》作注时就明确指出:“汉之户口当元始时最为殷盛,故志举之以为数也。后皆类此。” [2]1245后世的学者以为《汉书·地理志》将“西城”列为第一,就以为西城始终是汉中郡的首府,显然是错误的。
1 两汉的汉中郡是汉家发祥之地
两汉时期,实施秦蜀一体化战略,由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共同构成以蜀道为轴线的、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天府之国”,使这里成为大汉雄风的发源地。
1.1汉起于汉中
“汉”文化符号中的汉与汉水有关,具有吉祥、美好等多种含义:一曰吉祥。《左传》说:“汉,水祥也。”《汉书·五行志》说:“星孛及汉。汉,水祥也。”二曰美好。萧何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三曰精华。《史记·天官书》曰:“汉者,亦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多水,少则旱,其大经也。”《史记索引》曰:“水生于金,散气即水气。《河图括地象》曰‘河精为天汉’也。”这说明“天汉”之名来源于地上的汉水。杨泉《物理论》说:“汉,水之精也。”四曰盛大。在《诗经·大雅·江汉》中,常将“汉”与“江”并称,“江汉浮浮”,“江汉汤汤”,使汉具有盛大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因此,刘邦为汉王,可谓上应天象,下得民心。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3]260同年四月,刘邦带领数万兵马,“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邦因势利导,筑坛拜将,起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八月即冲出汉中,攻灭三秦。刘邦君臣在汉中郡不到半年时间,但这是改变刘邦集团命运的半年,是大汉王朝开端的时期。从此之后,汉中就成为西汉王朝的“革命圣地”。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强调西汉王朝发祥于汉中。《史记·六国年表》中说:“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由此可知,司马迁的叙述和《史记》有关人物传记的记载,无可争辩地说明汉中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东汉的史学家和普通民众也都一致公认汉中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班固在《汉书·叙传下》中说:“皇矣汉祖,纂尧之绪,实天生德,聪明神武。秦人不纲,罔漏于楚,爰兹发迹,断蛇奋旅。神母告符,朱旗乃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项氏畔换,黜我巴、汉,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乘畔而运,席卷三秦,割据河山,保此怀民。”这里的“项氏畔换,黜我巴、汉,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乘畔而运,席卷三秦”就是讲刘邦崛起汉中的历史。《汉书·五行志》说:“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廱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廱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于蜀、汉,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从参至辰,殆必亡矣。其后三世亡嗣,王莽篡位。”这虽然有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但“汉家本起于蜀、汉”却是历史事实。东汉王充《论衡》:“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皆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为号,若人之有始矣。唐、虞、夏、殷、周,犹秦之为秦,汉之为汉。秦起于秦,汉起于汉中,故曰秦、汉;犹王莽从新都侯起,故曰亡新。使秦、汉在经传之上,说者将复为秦、汉作道德之说矣。” [4]430王充是博学而严谨的学者,他认为“秦起于秦,汉起于汉中,故曰秦、汉”,是汉朝发祥于汉中的最好说明。东汉建和二年(148)刻石的摩崖石刻《石门颂》云:“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 [5]18更明白无误地说明汉中是名副其实的汉家发祥地。
1.2大汉雄风起于汉中
刘邦君臣奋起于汉中,拉开了建功立业的大汉雄风的序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同书《刘敬列传》:“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食其云,“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起蜀汉之兵击三秦”。这里的“愤发蜀汉,还定三秦”就是一种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精神的生动写照。史学家班固对汉初君臣奋发有为的精神印象深刻,他在《汉书·叙传下》中说:“股肱萧、曹,社稷是经,爪牙信、布,腹心良、平,龚行天罚,赫赫明明。述《高纪》第一。”刘邦在汉中时,求贤若渴,从善如流,不畏强暴,不自菲薄,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徵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趋)时如向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寤(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明,割肌肤之爱:举韩信于行陈(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2]3088-3089刘邦身边以“汉初三杰”为代表的开国功臣,都有着与刘邦相似的精神追求,虽然出身微贱,或是破落贵族,但皆有奋发向上的人生目标。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率先提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观点。刘邦是自耕农出身,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都是一般农民,樊哙为屠狗者,周勃为吹箫给丧事者,灌婴为贩缯者,娄敬为戍卒,萧何、曹参则出身于小吏。其中的“三杰”、曹参、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郦商等人都到过汉中,“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6]37这种在逆境和弱势背景下奋起的精神,不仅奠定了大汉雄风的基础,而且也是汉代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1.3汉中是东汉的“得陇望蜀”之地
东汉开国的刘秀君臣虽然崛起于汉水中游的南阳和襄阳境内,但统一全国的一个关键节点却是汉中。
首先,汉中王刘嘉据有汉中,为刘秀统一西部奠定了基础。刘嘉的父亲刘宪去世早,刘秀的父亲刘钦把他收养在身边。刘嘉与刘、刘秀兄弟亲如手足。公元22年(地皇三年),绿林军大起义爆发,刘嘉随刘秀兄弟参加了起义。公元23年(地皇四年)二月,刘玄称帝后,刘嘉被晋升为大将军。随后,刘嘉奉命率军到汉中郡去征讨割据此地的延岑,将其收服。公元24年(更始二年)二月,刘玄迁都长安,晋封刘嘉为汉中王、扶威大将军,命他持节南下就封汉中国。刘嘉到汉中后以南郑为都城,招兵买马,兵力达到数十万。公元25年(建武元年,更始三年),赤眉军大举进攻更始政权,更始内乱。公元26年(建武二年),延岑趁机起兵造反,包围了南郑,刘嘉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率领残部败走,延岑占据汉中。延岑在进攻武都郡时,被更始政权的大将军李宝、张忠击败,退到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刘嘉率军与李宝会合之后,准备重回南郑,但此时割据巴蜀的公孙述派手下大将侯丹率军袭取了南郑,占领了汉中郡全境,刘嘉率军准备夺回汉中,结果战败,只好向西撤退,驻扎在河池、下辨二地。后来刘嘉在大散关一带击败延岑,进驻右扶风,威逼长安。其间刘秀派大将邓禹联络过刘嘉。公元27年(建武三年)夏天,刘嘉在其妻兄来歙的支持下,主动归附刘秀。刘嘉在以汉中盆地为核心的陕、甘、川交界地区的活动,为刘秀统一西部奠定了基础。
其次,建武八年(32),刘秀命大将岑彭、吴汉率兵进攻陇右隗嚣,刘秀“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7]347东汉朝廷能够很快平定割据陇右的隗嚣和盘据巴蜀的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得陇望蜀”的战略目标,与当年的汉中王刘嘉有密切关系。“云台二十八将”之中的贾复、陈俊,亦是刘嘉推荐给刘秀而屡建奇功的。
2 两汉的汉中郡是“天府之国”的枢纽
汉中郡治南郑和西城是秦蜀之间重要的战略节点城市,汉中郡管辖的汉水上游河谷则是关陇、巴蜀、江汉三大经济区之间的枢纽地带。
2.1汉中郡是两汉“天府之国”的咽喉
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将汉朝全域划分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经济区,而山西的关中与巴蜀共同构成大关中“天府之国”经济区。“天府之国”之说虽首创于战国苏秦,但论述最透彻的还是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天府之国”经济区的交通干道是以褒斜道为代表的千里栈道,枢纽地带是秦蜀之间的汉中盆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及秦文、孝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褒斜道的南入口在汉中城北的褒谷口,《集解》:“徐广曰:‘在汉中。’”《索隐》:“言褒斜道狭,绾其道口,有若车毂之凑,故云‘绾毂’也。”汉中盆地是穿越秦岭、巴山多条栈道的交汇点和总枢纽。班固基本上继承了四大经济区的概念,也认为汉中是秦蜀大关中经济区的枢纽。《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秦岭之南的巴蜀大地,在“文景之治”后走向繁荣,特别是文翁治蜀,使蜀地的经济文化直逼关中。“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棘僮,西近邛、莋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亡类。’”秦蜀一体是西汉建都长安的根本,也是大汉雄风的基础。“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吴札观乐,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旧乎?’”而汉水上游谷地是秦蜀一体化的纽带,有了秦蜀之间的汉中,才成就了大关中之大。东汉虽然定都洛阳,但仍视秦蜀“天府之国”经济区为根本。《后汉书·文苑传》记载:杜笃在《论都赋》中说:“夫雍州本帝皇所以育业,霸王所以衍功,战士角难之场也。《禹贡》所载,厥田惟上。沃野千里,原隰弥望。保殖五谷,桑麻条畅。滨据南山,带以泾、渭,号曰陆海,蠢生万类。楩楠檀柘,蔬果成实。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田田相如,鐇株林。火耕流种,功浅得深。既有蓄积,厄塞四临:四被陇、蜀,南通汉中,北据谷口,东阻嵚岩。关函守峣,山东道穷;置列汧、陇,壅偃西戎;拒守褒斜,岭南不通;杜口绝津,朔方无从。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朔南暨声,诸夏是和。”他格外强调了“褒斜道”“汉中”“巴蜀”对于雍州“陆海”和“天府之国”经济区的重要性。
汉水上游河谷也是大关中经济区的粮仓。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描写了汉水上游河谷的富绕。汉中盆地“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安康盆地(月河盆地)“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 [8]440汉初,这里是汉家发祥地,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破环,经济持续发展,为汉朝的建立与巩固贡献了力量。《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在西汉王朝最强盛的汉武帝时期,也曾修褒斜道将汉中之谷致之长安,即《史记·河渠书》所言:“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西汉中后期,汉中仍然保持着经济发达的水平,支援南方新置郡县。《汉书·食货志》记载:“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
2.2汉中郡是两汉南北与东西交通的枢纽
汉水上游河谷是沟通南北的走廊。穿越秦岭的陈仓道(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穿越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等秦蜀间最重要的山间交通栈道在汉代建成开通,使汉中郡下辖的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等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为汉王时进出汉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秦蜀栈道名扬天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四月,兵罢戏下,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集解》引李奇曰:“蚀音力,在杜南。”如淳曰:“蚀,入汉中道川谷名。”古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刘邦入汉中经行的是子午道。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从故道出汉中定三秦,“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行书律》:“复蜀、巴、汉中、下辨、故道及雞龠中五邮,邮人勿令(徭)戍,毋事其户,毋租其田一顷,勿令出租、刍稾。” [9]46这条法律很可能是刘邦在建立汉王朝之后,为了嘉奖“汉家发祥地”的邮人,特别是陈仓故道线上的邮人而专门制定的。蜀、巴、汉中等地是汉高祖刘邦的兴王之地,是其与项羽相争的“革命根据地”;汉中、下辨、故道及雞龠中等五邮是“暗渡陈仓”的“革命大道”。这些地区的邮人,不但其本人免服徭役,其家庭成员也免服徭役,而且还免除一顷田的田租与刍稾税。这大概是普通的编户齐民所能得到的最好待遇了。蜀、巴、汉中等地邮人所获得的优惠最多,其他地区邮人的法定待遇相对要低,与此相应,其爵位也不可能高于蜀、巴、汉中等地的邮人。这也证明刘邦君臣“兴于汉中”“出散入秦”所经行的故道陈仓,仍然是西汉王朝建立后的国道,沿途邮人有着其他地域望尘莫及的地位。
刘邦占领关中后,于汉二年(前207)出函谷关占领洛阳,闻义帝被害,“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正义》:“南收三河士,发关内兵,从雍州入子午道,至汉中,历汉水而下,从是东行,至徐州,击楚。”据此可知,汉初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是比较畅通的。司马迁曾考察过秦蜀栈道,《史记·太史公自序》:“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因此,《史记·河渠书》记载:“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这是栈道与蜀道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凿褒斜道,也是西汉盛世秦蜀一体化大发展、汉中郡地位提升的表现。
汉水河谷东西通道也被充分利用。西汉初年,郦商就曾沿汉水西进,夺取旬关、南郑等地,配合刘邦在关中的行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郦商“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别将攻旬关”。《索隐》:“在汉中旬阳县,旬水上之关。定汉中。”汉武帝时期开凿褒斜道水路的目的之一,就是“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证明汉代沔水也是水上漕运要道。西汉末到东汉初,群雄逐鹿中原,刘秀集团为了扫平西北、西南及汉水流域的割据者,也充分利用了汉水东西水陆大通道。
3 两汉的汉中郡是“冠盖相继”之地
3.1西汉全盛时期的汉中是国家的文化及人才高地
汉初刘邦君臣在汉中轰轰烈烈的建国大业,使汉中人有了龙兴之地的自豪感;而年仅24岁左右的韩信登上拜将坛,被任命为大将军,又给汉中人树立了奋发有为的榜样;汉初到武帝时期大力开凿长安到汉中的山间栈道,使汉中受到国都长安文化的辐射,经济文化发达;位于关中的国都长安与地处巴蜀的成都,自秦朝以来就是王朝立国西部的双子星座,是汉帝国灿烂文明向西传播的基地,处于其间的汉中受到两大都市的滋润和带动。在此背景之下,汉中产生了以张骞为代表的杰出人才群。《华阳国志·汉中志》说:自汉中郡守田叔之后,“世修文教,有俶傥之士,异人并挺,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开缘边之地。……谷口子真,秉箕颍之操,湛然岳立,不营不求,德声迈流。杨王孙应至人之概”。 [10]69《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记载的汉中人才有郑子真、卫衡、邓公、张骞及其孙张猛、杨王孙等。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博物学家张骞,就是汉中城固人(今陕西城固县人)。《史记·大宛列传》云:“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张骞以其忠君爱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两次出使西域,前后17年,开拓了“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而且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以其博大宽广、诚信包容的胸怀,赢得了西域各族的爱戴,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开辟了通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11]以张骞、邓公为代表的汉中杰出人才在西汉社会发展中的伟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中在西汉全盛时期的重要地位。
3.2东汉时期的汉中是国家的文化中心之一
东汉时期汉中的经济文化发达,产生了以李固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东汉时期,汉中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为文化的繁荣和人才群的涌现创造了条件。《华阳国志·汉中志》说:“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开按图纬,汉之宰相当出坤乡。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太尉子坚奕世论道。其珪璋瑚琏之器则陈伯台、李季子、陈申伯之徒,文秀玮晔。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10]69《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记载的汉中人才有李郃、李固、张则、赵宣、赵瑶、陈纲、李法、李燮、陈雅、阎宪、李历、程苞、祝龟、程信、陈述等,此外还有漏载的樊志张。东汉汉中人才的数量和整体社会影响都超过西汉,而李颉、李郃、李固、李燮、李历等李固祖孙四代更是其中的代表。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李固的祖父李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奠定了李氏家族儒学世家的地位。李固的父亲李郃承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后举孝廉,历任尚书令、太常,官至司空、司徒,显赫一时,享年八十余,卒于家。李郃弟弟的儿子李历也是一代才俊,清白有节,博学善交,与大学者郑玄、陈纪齐名,曾任新城县令,政贵无为,亦好方术,官至奉车都尉。李固继承了家学,但又刻苦自励。《后汉书·李固传》记载:“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后汉书·李固传》注引《李承书》曰:“固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学五经,积十余年,博览古今,明于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仰察俯占,穷神知变。每到太学,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业诸生知是郃子。”说明李固成材主要靠自身的奋发向上和十余年的勤学苦读,终于有所收获。李固曾担任议郎、荆州刺史、太山太守等职务,官至太尉,与权臣梁冀参录尚书事,遭其陷害,逮捕被杀,死时年仅54岁。李固的长子李基、次子李兹皆死狱中。小子李燮得脱,后官至河南尹。李固博学多才,与张衡、马融齐名,“(李)固所著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凡十一篇”,“固所授弟子,颍川杜访、汝南郑遂、河内赵承等七十二人”。李氏家族以正直忠正闻名,李固被时人称为当代“名贤”。《后汉书·荀淑传》说荀淑是荀子的十一世孙,博学而不好章句,“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李固正直的名言,就是给黄琼书所论“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希望处士不要浪得虚名,因而被誉为“北斗喉舌”。汉中还是世界纸文化和纸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圣地,是“蔡侯纸”的发源地。《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蔡伦的封地就在汉中洋县龙亭镇,死后也葬在封地。
4 结语
两汉时期的汉中郡虽然地域狭小,但处在关陇、巴蜀和中原、荆楚四大核心经济文化区之间,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汉朝建立及其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汉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光彩夺目的地位,为两汉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汉中郡是汉家发祥地,是大汉雄风的起源地。司马迁说:“汉之兴,自蜀、汉。”晋朝的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汉中志》中也说:“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而皇刘应之,洪祚悠长。萧公之云,不亦宜乎!”汉水、汉中、汉国、汉朝、汉族、汉语、汉文化一脉相承,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张骞、李固、诸葛亮群英荟萃,正如史学家吕思勉指出的那样:“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近人或谓王朝之号,不宜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当云华夏。……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禹兴西羌,汉中或其旧国。则以此为吾族称号,亦与借资刘汉相同。” [12]10-11
汉中郡管辖的汉水上游河谷是关陇、巴蜀、江汉三大经济区之间的枢纽地带。两汉时期,实施秦蜀一体化战略,由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共同构成以蜀道为轴线的“天府之国”,其枢纽地带就是秦蜀之间的汉中盆地。汉水上游河谷也是大关中经济区“水丰壤沃”的粮仓。
两汉时期的汉中郡是“世修文教”“异人并挺”“群儒修业”“冠盖相继”的文化高地,是丝路之魂张骞的诞生地和归葬地,为汉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