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复原力的建构策略
2015-03-01张善超李宝庆
张善超 李宝庆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教师教育
教师复原力的建构策略
张善超 李宝庆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师面临着来自工作、生活、课程改革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使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挫折和流失等问题日益显著,因此,有关教师复原力的研究在近十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影响教师复原力的因素包括教师的工作环境、自我效能、学业乐观、职业承诺和身份认同等。通过对影响教师复原力主要因素与复原力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建构教师复原力:自我更新策略;善于寻求帮助;建构和谐的教师和领导的关系、师师关系、师生关系。
教师;复原力;教师专业成长;建构策略
当前,教师面临着追求高升学率的压力、教育改革的压力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压力。在此背景下,教师复原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提出给教师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然而,目前对教师复原力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我国学者对于教师复原力的研究相当匮乏。事实上,对教师复原力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自我效能、教学动机,从而最终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一、教师复原力的内涵
1.教师复原力的定义
教师复原力(teacher resilience),来自于复原力(resilience)一词,其动词形式 resile 源自拉丁语 resilire,意为“跳回”( jump back ) 、“弹回”( recoil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翻译为“(心理)弹性”“(心理)韧性 ”“(心理)复原力”[1]。目前在教师复原力的相关研究中,由于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同,教师复原力的定义也不相同。如莫瑞·奥斯沃尔德和布鲁斯·约翰逊认为教师复原力是教师克服自身弱点和环境压力时,能够使自己复原并保持良好状态的一种能力。[1]布洛克认为:复原力是高危群体克服不利因素时,仍然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结果。[1]泰特认为复原力是与环境事件互动的模式,在超越压力时被激活与培育。[1]目前较认可的定义是:“教师复原力是受其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各种关系影响的一种可习得的、不断变化的能力,它能使教师成功应对常规的和意外的压力或挑战,从而使自己恢复到最佳状态。”[2]
2.教师复原力的本质
教师复原力的本质是对教师复原力是什么的回答,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对教师复原力的认识程度。通过对教师复原力本质的认识,能够正确地指导我们对教师复原力的研究和建构。目前学术界对教师复原力本质的认识主要有心理建构说和社会建构说两种:其一,心理建构说。 心理建构说认为复原力的本质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品质或者特质,主张积极的情感是心理复原力的动力原料。芭芭拉·费列德雷克森的正向情绪理论给这一学说提供了心理学概念框架,认为教师的积极心理因素(如快乐、兴趣和爱)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创造性行为和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使教师持续地保持工作热情、职业承诺和自我效能。其二,社会建构说。此观点主张教师复原力的本质是教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复原力是一个多元的、动态化的概念,是受各种社会关系影响的一种能力。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复原力是一个联系的、多面的、发展的结构(Rutter,1990;Howard et al,1999.Luthar et al,2000)。这种现象受个人所处的条件、情景和环境的影响并且所涉及的比个人的特点都要复杂。[3]这使得在对教师复原力进行研究时,应注重教师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与其之间的联系。
3.教师复原力的特点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等角色。另外,教师还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课堂上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学校要处理好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在校外要处理好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正是由于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其复原力具有以下独特的性质:其一,情境性。通常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总是来自特定的情景,所以教师复原力的建构和作用的发挥也必定是针对产生压力的特定情景,因此对它的研究也不能脱离这一特定情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教师复原力形成最佳理解。其二,职业性。教师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复原力必然是教师为追求个人或职业的意义和目标所展示出增长和满足的能力。其三,日常性。教师所面临的威胁或挑战是时刻发生的,如教师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意外以及不同职业阶段特有的挑战,这就决定了教师复原力的建构和功能的发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日常性过程。其四,非先天性。复原力是可建构、可习得的,是多数人所有的。古清和克里斯托弗认为,教师复原力的形成不仅受到生理因素和教育信仰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政策环境以及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影响。[2]其五,过程性。复原力的建构不是一劳永逸的,是教师在逆境中依靠自身的特质、能力并利用外部资源的支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教师复原力建构的意义
事实上,教师复原力的建构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复原力的建构是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已不再是昔日的教书匠。教师肩负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网络时代给教师教学方式带来了快速的变革,国家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工作和个人生活相冲突的现象日益凸显,这些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自我效能、成就感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正是因为在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要面临各种压力,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有极高的复原力。
2.教师复原力的建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进而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复原力使处在逆境中的教师积极地自我修复,唤醒教师内在的教育渴望和对学生的爱,使教师无论何时都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就是说教师复原力是教师追求专业化发展的力量源泉,它在维持和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自我效能、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师复原力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升学压力、家庭变故、色情、暴力等问题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学生要想消除这些不良影响,那么教师的积极关怀是不可忽略的。正如汉德尔逊认为,教师是儿童的榜样,一个没有复原力的教师希望培养富有复原力的学生是不实际的。[4]只有高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关爱学生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教师复原力的因素是指对教师复原力产生积极或者消极作用的个人特质、某种关系或其所处环境。它们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是指对教师复原力产生影响的个人因素,如自我效能、学业乐观、职业承诺等;外部影响因素是指能够影响教师复原力的外部因素,如工作环境、意外事件等。
1.教师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指校园环境、办公环境和课堂环境的总和。学校环境对教师复原力的建构和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如学校文化中的团结精神会使教师产生归属感,提高工作热情和职业认同感;反之则会出现教师责任感消退、教师流失等问题。古清和克里斯托弗认为校园文化、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环境中的核心因素。其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显著预测教师的工作绩效和组织认同,控制组织认同的影响,校园文化仍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作用。[5]文化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教师的去留或职业认同等问题,还关系教师的工作动机和责任感。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使教师为获得复原力不断学习,并维持高昂的工作动机和幸福感。其二,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教师和领导关系的实质是领导者和追随者关系认同、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将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纳入实现某种共同的工具性目标的行动。[6]良好的教师与领导关系的核心是信任和关怀。各级领导借此关系不但为教师提供资源或支持,而且还充当教师避免破坏性因素挑战的缓冲器。其三,同事关系。目前对于教师的同事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从人际交往角度提出同事关系是教师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并坦诚交流思想的关系。[7]同事关系是教师间合作与集体关系相互促进的延续和结合点。教师将自己的自信、效能和对工作的满足感归因于充满集体效能和复原力的工作场所中同事间的互信互助。芭芭拉·费列德雷克森认为同事在私人或者职业上的相互支持营造了支持性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说和谐的同事关系有利于教师复原力的建构和发展。其四,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教师满足感和责任感的核心。积极的师生关系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保持持久的教学热情。师生关系正是通过对教师成就感、工作动机和职业认同对教师复原力的建构和培育产生影响。
2.自我效能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8],其实质是教师对自己能否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并达到自己既定目标可能性的主观判断。教师自我效能包括其效能水平、职业目标设计、韧性、复原力、敢于尝试新想法和新策略的胆识,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动机水平和在逆境中对压力的易受伤程度以及复原力的作用效果。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认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去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挑战,使自己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因此,不论是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当中,还是在逆境之中,教师复原力都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自我效能感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3.学业乐观
学业乐观不仅是复原力的内在构成因素,还是高复原力的外在表现。它是教师群体对教与学的积极信念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良好学校氛围,由注重学业成就、教师集体效能感以及教师对家长和学生的信任这三个协同作用的成分构成。[9]学业乐观作为教师的一种信仰、特质,能使教师在任何情况下积极地教学,取得家长的支持;还能使教师积极地克服工作中的困境,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一般而言,学业乐观主要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有着密切联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发挥自己的潜能去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动态过程。教师只有感觉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是幸福的,那么他们才能以积极的状态去面对任何挑战。而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使教师产生自信感和极大的工作热情,不断给自己拟定新的目标,即使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也抱以积极的心态。成就感低下或者缺乏成就感则会造成教师自我怀疑、职业倦怠,甚至出现离职等问题。只有保持高度的职业成就感才能积极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复原力建构。
4.职业承诺
职业承诺即一个人对他所选择的职业或工作价值的信念和接受程度,以及保持成为某个职业成员的意愿。这种人与职业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对人的各种工作行为,特别是对其留职意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职业承诺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态度或认同[10],包括对教师职业本身的认同和从事教育职业的渴望两个方面,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一种内在的情感和渴望,教师承诺是教师决定留教并接受充满挑战、困难的课堂和学校的主要原因,它能够使教师认为每天的挑战与困难是自己对工作产生兴趣的源泉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5.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构成教师复原力的关键因素。教师身份认同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自我的认同,即主观的 “我”对客观的“我”的认识;二是他者的认同,即“别人”怎么看“我”;三是群体的认同,即个体被群体接纳的程度,个体与群体的认识和行为的一致程度等。[11]简而言之,身份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教师身份的主观认识。教师身份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研究发现,稳定、积极的教师身份认同很可能是建立在清晰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信仰和实践的基础上,并且这也是教师复原力中的关键因素。[4]换言之,积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教师复原力的建构。
四、教师复原力的建构策略
教师复原力的建构策略是指使教师克服困难,获得新的、能够降低未来出现的压力或挑战的方式或方法。[10]通过对影响教师复原力主要因素与复原力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可以通过下策略建构教师复原力。
1.自我更新策略
自我更新策略是指教师要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使自己疲惫的身心得以更新,使自己永葆激情和良好的心态。[12]教师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工作难以忍受,主要是因为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相互干扰所造成的,表现为教师感到苦恼、烦躁、身心疲惫。自我更新策略的实质在于教师要善于协调个人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给自己营造一个使身心得以休息、更新的空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要善于平衡个人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在下班回到家后,不和家人或者朋友谈工作只谈生活。其二,扩展个人的娱乐圈子。例如,参加周末的同学或者朋友聚会可以使教师紧绷的神经暂时放松下来,以便能够再次以全新面貌投入工作。其三,积极地参加其他活动。例如,参加兴趣培训班和做社会志愿者等活动。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使自己疲惫的身心暂时得以放松、休整,以便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2.善于寻求帮助
教师要想成功地战胜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就需要发挥自身的复原力通过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成就感、工作热情和自我效能。换言之,就是教师要会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减小危险因素和扩大保护因素,使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寻求帮助策略则是最常用的,它主要包括试误法、咨询法和综合法。其一,试误法。试误法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人提出的建议逐一尝试,直到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它是教师解决挑战的最常用方法,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和毅力。例如,一位特殊教育教师在解决班上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的时候,经过和其他教师商讨,他获得了几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逐一尝试,并不断修改,直至他们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其二,咨询法。咨询法即向相关人士寻求帮助,寻求帮助的对象可以是家长、同事、领导、职业发展导师。通过向他人寻求帮助,使教师不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人是如何处理压力和挑战的,而且还可能产生新的解决压力和挑战的策略。例如,某教师所教的班级里的体育生时常扰乱班级秩序,那他可以向他们的教练寻求帮助,并请教练和自己合作管理他们。其三,综合法。综合法是指教师综合使用各种方法通过利用校内外资源去应对挑战的方法。例如,当一名数学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班上后进生的数学成绩而编写一套有针对性的练习册时,他必定会遇到诸如要如何收集相关习题、如何改进练习册等问题。那么他既可以向有经验的教师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国外的相关经验。然后,在后进生使用该练习册过程中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对练习册不断地进行修改,最终完成了该练习册的编写。
应当指出教师所面对的问题是复杂变化的,而上述每种方法都有不足之处,如尝试法的主要缺点在于耗时长、资源浪费严重等,因而教师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应对。
3.建构和谐的教师和领导的关系、师师关系、师生关系
教师培养复原力的过程是通过和懂教育的人、能坚定其信仰的人和能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挑战的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环境下实现的。[13]而建构这样的环境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教师和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
(1) 建构和谐的教师和领导的关系。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通过建构支持性的校园文化给教师提供情感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支持,也正是这样的支持能够在教师建构复原力时起到关键性作用。这种关系的核心是信任和关怀。因此在建构和谐的教师和领导的关系时,一方面教师要信任校长和各级领导,理解和支持学校领导做出的各项决定并积极执行,不论遇到什么困难要善于和领导沟通并寻求支持;另一方面校长或各级领导要相信教师,给教师创建积极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要时常深入教师之中,了解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例如,安多尼奥在《建构教师复原力——新教师当前最需要的能力》一文中提到了一名叫凯米伯莉的特教教师,她发现自己班上有几名确诊为自残症的儿童,然而学校却只给她配了一名助教。在这种情况下,凯米伯莉在照管这几名儿童时总是顾此失彼,于是,她便根据实际情况给校长撰写了一份增加助教必要性的报告,结果学校领导给她增加了一名助教。
(2) 建构良好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是建构复原力的重要条件。霍华德和约翰逊认为强有力的同事支持是教师面对压力和挑战的保护因子。[14]为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建构良好的同事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平等、尊重、合作、互助的观念,与同事真诚交往;其次,端正工作态度,正确处理好同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最后,学校各级领导要营造和谐的人际气氛和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关系的和谐。例如,安多尼奥提到过一名叫伊丽莎白的新英语教师在同事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家长的案例。该家长总是给她打电话或发邮件探讨她孩子应该怎么教或伊丽莎白哪些地方做得不妥,这令伊丽莎白十分厌烦。她的同事得知此事后,告诉她如何区别问题家长和非问题家长,还有人告诉她要学会给自己和问题家长之间建构一个缓冲空间。最后,伊丽莎白在同事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这个家长的问题。
(3) 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复原力的建构和发展来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公平对待学生,主动和学生沟通,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学生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古清和克里斯托弗在其《复原力教师,复原力学校》一书中提到过一个叫派特的教师正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作用下,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由于派特多年的任教经历,她也会时常感到厌烦和疲倦。但是每当她听到学生的问候,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特别是看到他们的进步,她便会忘记自己的疲惫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就像派特自己所说:“我爱教育,特别是当我看到孩子们有一点点进步,虽然我有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6]正是这种以爱为核心的师生关系,使派特乐于从教、乐为人师。
[1] 陈玉华.教师复原力研究的现状[J].全球教育展望,2014(10):71-82.
[2] Qing Gu,Christopher Day.Challenges to Teacher Resilience:Conditions Count[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3,39(1):22-44.
[3] Christtopher Day,Qing Gu.Resilient Teachers,Resilient Schools[M].Great Britain:T J International Ltd Padstow,Conwall,2014.
[4] Henderson N,Milstein M.Resiliency in Schools: Making in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M].Thousand Oaks,California: Corwin Press,2003:143.
[5] 王俊有,李巧灵,田艳.初中校园文化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80-84.
[6] 朱瑜.领导关系认同建构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9):25-34.
[7] 景丽珍,杨贞兰.同事关系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3(3):39-45.
[8] 宗小芸,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8(7):91-93.
[9] 孙文梅,吕红梅,严文蕃,郭芳芳.学校学业乐观: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合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6-50.
[10] 连榕,邵雅利.关于教师职业承诺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3(6):26-28.
[11] 王坤.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与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5):67-72.
[12] Antonio J,John Kelly,Minyi Shih.Resilience Strategies for New Teachers in High-needs Area[J].Teaching and teacher,2010(26):622-629.
[13] Becky L.Bobek.Teacher Resiliency:A Key to Career Longevity[J].American College Testing,in Iowa City,Iowa,2002,75(4):202-205.
[14] Rosie Le Cornu.Building Resilience in Pre-service Teach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25):717-723.
[责任编辑:陈学涛]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9.026
2015-03-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88003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项目(SWU1509132);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jg123059)。
张善超(1986-),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李宝庆(1976-),男,山东菏泽人,博士,副教授。
G451.2
A
1002-1477(2015)09-0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