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号在阅读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例析
2015-03-01倪庆中
倪 庆 中
(连云港市灌南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连云港 222500)
语文视角
引号在阅读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例析
倪 庆 中
(连云港市灌南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连云港 222500)
引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鲜明的学习要求,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引号在阅读文本中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基本作用是表示引用、强调、特定的称谓、特殊的意义、否定或讽刺。在阅读文本的表达效果上体现在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本中心和发展学生思维等多个层面上。
引号;小学语文;阅读文本;表现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两条并行同重的线路。但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性”的教学重视有余,“工具性”的教学落实不足,而“工具性”中的标点符号的教学落实不足更加明显。纵观《标准》的小学部分,标点符号的学习要求提得很少,省略号、破折号等标号都未提及,唯有引号的学习要求被列出。《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中提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接着,在该学段的“习作”中又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标准》从“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明确提出了引号的教学要求,可见引号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就“引号”的教学认知和实施谈一谈个人的理解。
一、引号在阅读文本中的表现形式
标号和点号是阅读文本的基石,文本离开了标点符号,就无从有效阅读,更谈不上有效理解。汉朝以前文章是没有标点的,所以阅读起来很困难。鲁迅曾说:“标点古文,不但使应试的学生为难,也往往害得有名的学者出丑。”汉朝以后,才有了“句读”之说,1919年以后,标点符号才有了正式名份,理解文章才变得容易多了。引号是主要的标号,它广泛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是打开文本阅读的重要窗口。引号分双引号和单引号,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1.双引号存于需要加引号的字、词或句子之中
(1)字上加双引号的。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人”字形线路。(六上:《詹天佑》)(以下所列课文若不作出说明,皆为苏教版)
(2)词上加双引号的。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五下:《克隆之谜》)
(3)短语上加双引号的。“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五下:《大江保卫战》)
(4)句子上加双引号的。“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五下:《望月》)
2.双引号中还需用引号的情况
如果双引号中还需用引号,就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中还要用引号,就用双引号,依此类推。例如,云雀妈妈叹了一口气:“唉,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讯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四下:《云雀的心愿》)
3.后引号作为标号和点号连用的情况
后引号作为标号和点号连用的时候,如果引文是完整照录别人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就需放在引号之前,如果是作为引文者文句的一部分,点号就应放在后引号之后。
(1)后引号在点号后。古人云:“飞泉响落睛疑雨,古木浓荫夏亦寒。”(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
(2)后引号在点号前。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六下:《海洋——人类21世纪的希望》)
4.连续引用几个文段的情况
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例如,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二、引号在阅读文本中的基本作用
1.表示引用
引用就是直接将别人的话引到文本中来,引用的语句一般不作改动,保持原来的语句面目。通过引用,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量。或是引用文本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或是引用诗词、谚语、名言、成语或约定俗成的话语等,或是引用拟声词、音译词等。列举几例。
(1)引用成语典故。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
(2)引用名言警句。有位名人说得好:“读报这件事对于千百万人来说,几乎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六上:《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3)引用诗歌词赋。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四上:《雾凇》)
(4)引用拟声字词。“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桥面上。(六下:《卢沟桥的烽火》)
(5)引用人物对话。人物对话的引用有多种。
一是提示语在前面的引用。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给人家放牛,倒也快活些。”(五上:《少年王冕》)
二是提示语在后面的引用。“我知道,就是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聪聪像背书似的那样说。(三上:《学会查“无字字典”》)
三是提示语在中间的引用。“先生,您好!”小姑娘说,“我父亲说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四下:《爱因斯坦与小姑娘》)
四是中间不用提示语,是一个人连续说话的引用。“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五下:《梦圆飞天》)
五是中间不用提示语,不同人物对话的引用。“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四下:《爱因斯坦与小姑娘》
2.表示强调
强调就是通过对对象的着重指出,突出事物的性质、程度、发展、变化或人物的特点,引起别人的注意,给予关注与重视。
(1)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五上:《陶校长的演讲》)
(2)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六下:《学会合作》)
3.表示特定的称谓
所谓称谓,就是称呼,就是给人、给事、给物起个名称,便于反映人、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这种称谓也包括特定的历史事件、节日、纪念日、专业术语等。列举几例。
(1)节日。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本报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五下:“练习五”)
(2)历史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六下:《卢沟桥的烽火》)
(3)专业术语。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六下:《夜晚的实验》)
(4)起个名字。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叫“五龙潭”。(四下:《泉城》)
4.表示特殊的意义
表示不是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含义,是根据文本的特定环境或语境而形成与基于文本理解的新的意思。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文本,就失去了字面赋予的特定的意义。
(1)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五下:《海伦·凯勒》)海伦并不能真正的说话,引号中的“说话”是说海伦学会了拼写盲文,可以凭借手指尽情地表达心中想说的话。
(2)中午15 min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六下:《明天,我们毕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相对应,是一种课程,这里是用“必修课”来表达学生对中午15 min写字时间的喜爱和留恋。
5.表示否定或讽刺
所谓否定或讽刺就是字面意思和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反,句面情感和实际情感相左,以此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1)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人教版四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引号表示否定的意思,引号中的“摇篮”字面的意思是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并不是指发源地,而实际是说黄河是灾难的源头。
(2)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沪教版五下:《革命烈士诗二首》)引号表示否定的意思,引号中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不是人身不受约束,而是指向国民党反动派投降。
(3)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人教版五下:《晏子使楚》)引号表示讽刺的意思,引号中的“狗国”是讽刺楚国无礼无貌,仗国欺人,是狗样的国家。
三、引号在阅读文本中的表达效果
引号虽然是为写人述事的文法规则服务的,使写文的人要遵循要求,不可滥用、乱用、错用标点符号。但是,倘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它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会帮助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情节,甚至是中心的理解和把握。列举几例。
1.丰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理解阅读文本的重要平台,丰富人物形象能更好地打开阅读文本的理解通道。引号的恰当运用,会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阅读文本。例如,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引号是司马迁因为直谏受到腐刑以后的心理活动。从他复杂而细腻的内心活动可以鲜明地体验到司马迁是经历了激烈的思想矛盾冲突后才下定决心撰写史书的,让学生看到了伟人真实的凡人精神世界的沉淀升格过程。再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中。”(六上:《詹天佑》)这是詹天佑接受京张铁路建设任务以后的工作情况。通过读解引号中詹天佑的话语,感受到詹天佑严格的工作标准和严肃的工作态度,可以深切地体悟到詹天佑炽热的爱国情怀。
2.深化文本中心
中心是阅读文本的灵魂,是语言文字竭力彰显的指向。深化中心的理解,从来都是文本阅读的重要所在。引号的有效运用,会让文本的中心更鲜明、更突出,更让学生直入信息的里层把握文本。例如,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五上:《在大海中永生》)引文中的话语让学生与文中所记的邓小平爷爷的心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邓小平逝世之后还将骨灰融于华夏河海的爱国之情中受到教育,从小于心中树立报效祖国的宏伟理想。再如,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的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走到宿营地。”(五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引号中的内容虽然是宣传队员的竹板鼓动词,但是红军战士受到彭德怀为革命而舍弃一切的品质鼓舞,增强了走出草地的决心和勇气。使得彭德怀与战士生死与共,战士们更加坚定地追随革命,争取革命胜利的课文中心在学生心中更加荡气回肠。
3.发展学生思维
《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里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被提到目标的层面上来要求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地训练。引号运用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见它们的叫声。(五下:《灰椋鸟》)什么叫大部队?大部队人数一定非常多,成千上万,人山人海。通过引号的特殊意义的用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大部队”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漫天尽是灰椋鸟的壮观情景。再如,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五花海”“五彩池”呢!(四上:《九寨沟》)无论是“五花海”,还是“五彩池”,都是指九寨沟海子色彩多,这就容易让学生由此和蓝天、白云、雪峰、森林等图景进行联系,感受到九寨沟众多海子的神奇,想象它们的五彩缤纷、夺人眼目,让学生的想象获得无比的张力。
当然,引号的表达效果远远不止这些,但只要在文本理解中有意识地关注引号、运用引号,引号就能成为加速和加深文本教学的催化剂。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9.018
2015-03-08
倪庆中(1969-),男,江苏灌南人,中学高级教师。
G623.23
A
1002-1477(2015)09-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