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小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及趋势

2015-03-01孙刚成翟昕昕马婷婷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村小村落农村

孙刚成 翟昕昕 马婷婷

(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2)

教改论坛

村小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及趋势

孙刚成1翟昕昕1马婷婷2

(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2)

村小承担着农村教育的重大责任,既可以培养学生,促进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传承乡土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01年国家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实施了撤点并校政策,导致了村小的大面积快速消亡。村小的消失从宏观上主要表现在对村落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发展、农村教育普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与稳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制约了乡村的文明进程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作用的发挥。村小的消失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受教育者的不利影响方面,具体包括增加孩子的入学与就读困难、增加升学难度和降低因地制宜的培养可能性等方面,让农村孩子的弱势地位更加恶化,让更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针对村小消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正式叫停了盲目撤点并校现象,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恢复重建。国家在促进村小恢复重建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村小也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救。

村小;恢复重建;教育公平;乡土文明;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与“科教兴农”的关键。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是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有利于突破资源优化配置的时空瓶颈。[1]现代社会对于劳动力要求普遍在高中文化水平以上,农村教育的低下本来就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村小消失进一步阻碍了农村普及初等教育和扫盲的步伐,最终影响到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培养。

村小承担着农村教育的重大责任,既可以培养学生促进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传承乡土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曾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农村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任务重、难度大,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2]。但是,2001年国家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实施了撤点并校政策。在实行之后由于当时的操作存在问题,并没有达到其最初的目的,反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了村小的大面积快速消亡。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式叫停盲目撤点并校现象。如今,村小该如何发展、取向何方等问题值得研究。

一、村小消失带来的不利影响

村小对于村落儿童和村落文化的意义不仅是接受知识改变命运的起点,更是与命运抗争的武器和走向文明的法宝,是村落的精神支柱。村小的消失给农村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村小消失所带来的宏观不利影响

村小的消失从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对村落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发展、农村教育普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与稳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整体上制约了乡村的文明进程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作用的发挥。

(1) 不利于守护古老村落文化。村落文化是各种文化的集合体,也是穷人文化与富人文化、官本文化与民本文化、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宗教文化与凡俗文化交相并存保持至今的最天然的环境。这些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火花碰撞而产生的,而村小的存在更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村小是村落文化进化的推手,是村落文化融合的向心力,是村落文化生态的守护者与建设者。村小将现代文明与乡村古老文化有机结合,在言传身教和行胜于言的存在中继承与发展着乡土文化。村小的消失使得村落文化失去了传播的根基,各种文化走向瓦解与凋零,最终导致农村教育的停滞不前和农民的日常教育熏陶彻底走向真空与缺位。

(2) 加剧了城市与村落文明的失衡状态。中国古老的文化起源于村落文明,同样酝酿了现代的城市文明,村小则是现代村落文化发扬的场所。村小是农村精神文化融合新生、教育文化传承变革的重要社会机构。村小的消失导致农村文化危机,没有村落文化的强势生长,城市文化最终将走向自取灭亡的命运,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荣辱与共的关联。[3]村小不仅担负着教育农村孩子的责任,而且是向村落人们传递知识的隐性源泉。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他们与大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过程传递出去,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学习型的村落文化氛围,每个人彼此沉浸在隐形的教育因素中,即使是小小的举动都会改变村落的面貌。

在现代文明充斥的社会中,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发扬最好的源地,村小将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相整合,再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地方传统文化色彩的消失。村小的撤并将会使儿童大量流向城市,丰富了城市文明多样化,而农村则渐渐因村小消失而沦为村落文化的荒漠,最终难敌城市文化的霸权。使农村文化走向失魂落魄,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同质化和整齐划一,破坏了我国原有文化的多样性、平衡性与差异性。[4]

(3) 减缓了普及义务教育与扫盲的步伐。纵观世界历史每个国家都有普及教育的进程,并且逐步提高普及的程度。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世纪就有很多国家颁布了强迫教育的法令。[5]众所周知,早期实施的普及义务教育,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城市的发展,才使得普及教育的重点转向城市。普及义务教育,对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村小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的撤并明显增加了众多孩子的家校距离和上学成本,导致一些孩子因无法承受远距之苦或无经济能力承受寄宿费用被迫辍学,还有部分到了入学年龄的孩子因为家校距离远、生活无法自理而失学。据最新报道,我国在现阶段辍学已经达到了低龄化,造成普及前三年农村义务教育的困难。普及义务教育受阻促成了农村与日俱增的文盲数,也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我国村小的消失为我国普及农村教育和扫盲带来了新的阻碍。

(4) 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村小的撤并同样影响了村落的经济发展。[6]在新西兰有这种现象,没有村小的农场和庄园就不会吸引有孩子的农民工,致使无人为庄园主劳动,使得正常的经济活动无法进行。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村小的消失迫使得农民工带着孩子进入城市,家长打工孩子就近入学,而农村只剩下更小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农村的生活中只剩下了弱势群众,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好似封建保守古老的城市隔离区。资源特色的缺乏使农村经济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无法吸引投资,即使有地区优势但缺乏大量劳动力的农村也很难摆脱贫困。劳动力向城市涌入,一方面大量低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对于劳动力素质水平的要求,造成城市生存空间的拥堵;另一方面农村大量的土地闲置,得不到有效开发而荒废,浪费了国家的珍贵资源。

另外,村小的课程不仅要教儿童科学文化知识,还担任着教化农民的责任,从农民教育来带动农村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升。现代的村小不应该只是儿童的学校更应该是成人的学校,陶行知就提到倘若多几个知道怎么科学施肥的人农村的粮产量就不担心的想法,在农闲时刻当地政府可以组织科技兴农的课程和人的基本文化素养提升类课程,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技能和文明程度,继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村小的消失必将使这一切成为空谈。

(5) 引发了社会治安问题。首先,村小的消失对于村落的和谐文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极为不利。[7]村小是本土的学校,贴近农村,服务农民。农村社会和谐建设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农村的仅有教育机构的撤销将使农村的教育产生断层,农民素质无法提高。家长不再顾忌道德文明的风尚传承,肆意谩骂、打架斗殴的行为就可能滋生蔓延。村落的和谐氛围的形成受阻,带来了村落新的治安问题。其次,村小的消失,造成儿童的低龄化辍学,这使得许多无知识无技能的孩子随着父母走进城市,有部分孩子开始混迹于社会。城市的吸引力是强大的,包容的力量也不容小视。于是雇佣童工、欺凌的现象频繁出现,不仅造成家庭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再次,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的生活,大量人口涌进城市,这既给城市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也给城市带来了犯罪率上升的问题,致使整个社会治安面临新的挑战。

2.村小消失微观方面的不利影响

村小的消失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受教育者的不利影响方面,具体包括增加孩子的入学与就读困难、增加升学难度和降低因地制宜的培养可能性等方面,让农村孩子的弱势地位更加恶化,让更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1) 增加了农村孩子的教育成本。村小的撤并使得学龄儿童人群流向城市或者中心小学,致使农村孩子上学成本大幅度增长。首先,校点撤并之后孩子上学的路程变远增加了路费。其次,路途更远的只能上寄宿制学校,增加的不仅是路费,还有更多的住宿费和生活费用,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无疑增加了经济负担,隐形之中孩子面临辍学的危险增加了。再次,如若儿童的年龄过小,家长还需要在城市租房来照顾小孩陪读。这不仅是经济压力同时还减少了家中的劳动力,加重日常生活的经济负担。最后,心理负担同样也显现出来。中国有6 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童年缺失,过早地承担了不应该承受的负担,这是很多农村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村小的存在是所有孩子的精神寄托,在学校他们有许多同伴,有心灵的沟通对象,因此村小的消失也使得孩子的心灵无法宣泄。

(2) 加剧了农村孩子读书的安全隐患。第一,是村小撤并导致孩子无法就近入学,儿童在父母身边的监管减少,家长与学校的交流缺乏,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和学校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问题积累过多的话,将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危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第二,家校距离适中的孩子可以接受校车接送,但是,近几年的校车事故,使校车的安全隐患浮出水面,不仅农村孩子受到危害城市孩子同样摆脱不了伤害。第三,上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吃住在校难免让家长为孩子的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担忧,同样各个地方学校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让孩子在食品方面也得不到保障。[8]第四,农村出生的儿童一般与城镇儿童在家庭经济上具有差距,虽然童言无忌但是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上会留下攀比或嫉妒的不良影响,而在村小伙伴间无差别的情况下淳朴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第五,农村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少年儿童就是最佳的继承者们。儿童从小被带入城镇入学,长久在外,使得一村一乡风的传统改变,后继无人,丢失了特色实在是可惜。

(3) 缩小了农村儿童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村小的存在对于农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调查显示,村小培养的学生与城镇儿童相比在语文与数学的教学中并无差异,甚至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强于城镇小学,仅是在美育与体育方向有差异。因此,村小的人才培养为城镇高一级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生源,也为农村的教育普及和提升农村学历水平做出了贡献,在多方面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和较大的空间。而村小的消失使不能就近入学的农村儿童过早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育具有筛选功能,所谓筛选功能是个人获得某种社会地位的过程,是一个竞争与选拔的过程,要求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去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鲜明的个体性。[9]但同样是因为筛选作用才会导致社会存在不同的分工,社会职业虽无贵贱之分,但是迫于现实筛选中处于不利条件的人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村小消失会提前教育筛选的阶段,让许多农村辍学儿童直接成为淘汰对象,再加之现代的竞争压力之大,将会导致更多不公平现象的恶性循环。

从村小消失影响的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可以知道村小对于村落具有不可推卸的教化责任,而村小存在的优势又道出了村小恢复重建的必要性。然而,村小的重建趋势在我国并没有具体的方向,因此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历史与现代经验,加之我们当前的具体国内环境来进行改革,为乡村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国家要普及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在村小薄弱点同时也在村小。村小的消失从国家方面来看的大问题是投入的资金不足,无法保证师资力量与教师质量甚至是校舍等硬件设施。从学校来说就是没有充足的生源,本来国家的教师编制等都是按照学生的比例来确定的,无法保证生源则无法保证教师。因此资金的投入与生源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关系。村小的消失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由此可明白村小的恢复与重建是必要且紧迫的。

二、村小恢复重建的趋势

当今教育发展的主体走向即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民主化、普及化。因此,村小的消失严重阻碍了教育整体发展的进程。民主化的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家校没有联系,家长没有裁决校方事务的权利。由此在村小撤销之际也没有得到家长的同意只是在单方面进行,没有管理的民主,大众化的教育也没有得到有力的开展,所以,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却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值得反思的不足。

1.国家在促进村小恢复重建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国家是教育的最大投资者。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趋势,对于村小的投入长期不能达标。地方财政困难,对教育投入低,至今仍然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无法吸引优良的师资,产生大量的代课教师,他们虽然教学技能一般,且知识水平严重不及城镇教师,但是他们愿意用辛勤的汗水换回低廉的工资和传承知识的责任。由于2009年大批量代课教师的清退,一方面导致村小教师的空缺,另一方面代课教师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国家的编制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我国教育部门在不同贫富差距地区投入的经费比例不同,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投入存在巨大的差异。

(1) 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距。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距,需要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提到196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大会上提到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定义,从入学方面、受教育过程中、取得学业成功的几率方面、让人不仅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同样还要求人们获得自身本领方面机会均等。以此观之中国仅仅做到了教育机会的不完全均等,因此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迫在眉睫。要让村小发展先行,就要解决教育均等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实行城乡不同的标准,使得强则愈强,弱则愈弱。城镇中心小学拥有强师资,窗明几净的教室,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同时在近年来享受餐补。而村小的孩子不仅缺老师,甚至有些财政紧缺的地区连教室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可以接触电脑可以享受多媒体教学,餐补也到不了孩子的手中。村小学生不能正常接受教育,造成了大批学生的离开。国家进行的一切考核标准都是以城镇学生为标准的“全国统一”,完全没有顾忌到农村。教学内容偏难,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枯燥,村小学生无法跟上城镇孩子的步伐开始厌学辍学。新课标的城市化与西化更不易被闭塞的孩子消化。这些问题致使村小升学率低下,村小的孩子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减少,知识水平低下恶性循环,教育得不到普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受阻。[10]

(2) 发挥农村特色,因地制宜。在建设村小时要利用一切办法减少不利条件,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因地制宜,充分从农村本位考虑。可以将村小作为培养“未来农民”的基础地点,并努力在社会中树立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和农民纯朴善良可爱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农村的开发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收入的提高避免产生过量的城市务工人员,更避免了大量的适龄儿童被带入城市,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保证了村小的生源。菲律宾的农村教育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充分利用校舍,除“二部制”“三部制”外,还有一周在校一周在校外的“校内校外制”,试图把希望入学的学生都招进小学来上学,普及农村初等教育。村小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城镇的儿童可以是陶艺、插花、茶艺等的多样性课程。那么农村就可以是动植物的科学养殖,当地村落文化的艺术欣赏,或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熏陶,将农村的特色发展成强势文化。[11]

(3) 集资多样化,办学法制化。要完成农村教育的法制化,首先我们要摒弃“办学规模小就质量差”的思维定势。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我们对于村小不能因为生源不足而不顾及少数的学生,学校虽小但依旧可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村落文化教育。由于开办小规模村小的单位成本较高,在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发挥各界的力量来集资,英国是有着集资办学历史传统的国家,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英国在普及教育时的资金策略。一是可以号召城镇公民捐资。让大众了解教育的不公平获取大家对于村小建设的广泛关注,伸出援助之手。二是可以号召社会团体捐助实物。大部分村小的物资匮乏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没有电脑等设备甚至连完好的桌椅也没有,因此发动社会团体将闲置的设备捐助出来发挥实物的作用,让孩子们也可以接受现代化的新知识。三是捐助办学场所。学校靠村委会或当地政府捐给学校的房地产出租或生产农作物来养校。学校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开支,更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到良好的实践场所和机会。资金问题解决之后就需要利用政策法规规范村小教育。美国农村普及教育的成功在于美国独立后很快在全国城乡建立了一个庞大且有效的公共普及教育系统,并从制度上保障了城乡儿童接受公共基础的机会。[12]其“公共性”首先表现在教育对象上追求的是所有儿童,设立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子女的普通学校,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其次是教育的“免费性”,儿童上学的缴费制度被逐步取消。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确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在实施的力度上遭遇了重重阻碍,对于我国的公共教育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需要严格规范实施义务教育制度,严格执行村小停止撤并并且恢复重建的政策。

(4) 村小的教育与管理民主化。国家应提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在社区或村委会都应该具有村小的管理会,家长也应该具有办学权利和主人翁意识。在大批村小撤离之时有家长支持但也有家长反对,不管家长的意见如何似乎在国家的政策面前都是无济于事,没有民主化管理的村小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同时在国家资金投入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由于缺乏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村镇社区即使存在一些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也无法利用或者不能有效地利用。因此,面对大量浪费和不合理的现象我们需要具有民主管理的政策。这不仅是对村小重建负责,更是对于国家投入的每一笔资金负责。村小应不应该撤并,怎么撤并,村小的重建应该怎么恢复,种种问题都需要向广大农民群众征求意见,只有听取民意、顺应民意,实实在在为农民的利益着想,才可以在办学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13]

(5) 放宽村小教师编制,提升村小教师地位。现代村小师资力量薄弱,配备难,老龄化问题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提高难,生活工作环境艰苦,工作负担重,收入微薄,而且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常常拖欠教师工资。国家在2009年清退了大量代课教师后却没能给村小教师足够的编制,致使大批的教师离开农村。而国家在清退了教师后却没有给农村足够的教师编制。可以说,薪酬待遇与教师编制是村小缺乏教师的主要原因。所以,就该考虑是否将村小教师的待遇提高到高于城镇教师的水平,同时要科学化、合理化设置村小教师的编制,留住优秀的师资,让更多人投入到农村教育中。

教师的地位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地位。教师职业从古代可知经历了地位高尚—低下—再到提高的步骤,但是,总体来讲,教师地位没有实现空间层次上飞跃性的进步。因此,首先要建立一种学习型的社会,每个人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尊师重教作为社会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肆意扩大教师的权利,而是建立民众与政府共同监督的教育。村小的教育则需要政府与村民共治,营造和谐气氛让村小教师成为和谐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次,教师除了具有一般公民拥有的宪法规定的一般权利外,还可以自由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且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教师同时还具有合理教育学生的权利。家长与教师不是一上一下的不平等关系,而需要维系和谐的合作关系。教师不仅具有讲课责任同样具有管理班级和学校的权利。由此,村小的教师可以参与管理,不应该是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

2.村小在恢复重建中的自救与突围

村小的发展趋势倘若只依靠国家的客观条件支持而缺乏主观的发展蓝图则是缺乏活力的重建。所以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优势,使扩展村小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1) 学校根据所处村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的许多村小校长都习惯于使用国家的统一标准,沿用一种教材、一种教学设计,殊不知国家的大纲规定很多都是以城镇学生作为标准,没有照顾到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村小学生接受的课程在灵活性、多样性与完整性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利用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与乡土风情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与改革创新的精神。村小的发展趋势就是建设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本土化学校发展之路,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长处,以学生的乐学、好学、勤学为目标,让村小成为每一种村落文化传播发展的栖身、繁衍的家园。

(2) 学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发展中的村小教师应参与到农村教育研究之中,他们不仅是教师更是教育现象的研究者,他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传统的教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问题,以讲授法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启发性、探究性、实践性教学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具有研发精神、丰富教学活动。村小应鼓励教师承担农村教育课题研究工作, 提高村小教师教研教改水平。同时,要建立与中心校融入又独立的教研组, 开展各类活动, 尽可能安排组织村小教师外出参观、听课, 参与各类赛课活动, 开阔视野,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具有新意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师素质提高过程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研发能力外,还有道德素质也应有很高要求。一个合格的村小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可以克服艰苦的条件[14],用一颗真心去对待自己的事业,犹如陶行知布衣草鞋,全心全意为乡村教育事业献身,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 村小与城镇小学相协调发展。村小的发展要与城镇小学和谐发展。村小的教师可以与城镇教师轮岗代课,实行教师轮岗制度。中心学校年轻教师居多, 年龄大多在20—40岁, 而村小老龄教师居多。年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 敢说敢干, 中老年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轮岗制度使青年教师吸取教龄较长教师的经验,同时老教师也会被注入新鲜的活力,避免刻板教学。村小与城镇小学的教学质量主要是在德育、体育、美育方面有区别,在师资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美育、体育、德育教师走教制度。村小需要引进新鲜的血液,具有年轻活力的教师可以带动村小的活力,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村小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古文化得以流传至今的一大历史动力。因此,村小的消失不符合我国的文化延续规律和乡村文明发展需要。目前,尽管国家叫停了村小撤并,但是,尚未出台建设性的村小恢复重建措施,国家对村小的发展重视得还不够。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尽快走向乡村教育的法制化和管理的民主化,才可能保证村小的健康发展和永久存续。

[1]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 北京: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2003.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A].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2.

[3] 龙宝新.村小“消失”现象的文化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6):12-16.

[4]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8.

[5]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37.

[6] 王建良,陈瑶.21世纪新西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反思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学报,2011(6):75-80.

[7] 谭细龙.论乡村小学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学书刊,2007(12):93-94.

[8] 任运昌等.他们输在起跑线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65-69,33.

[9]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0]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7.

[11] 王标.村小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乡村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2-12-23(05).

[12] 杜一萍,陶涛.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探究与启示[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8(17):35-37.

[13] 罗建河.家长眼中的村小合并[J].中小学管理,2011(8):43-44.

[14] 孙刚成,乔刚.谈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失衡与优化[J].教育探索,2010(2):112-114.

[责任编辑:江桂珍]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9.002

2015-04-22

陕西省重大招标课题(ZDKT1402);陕西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陕教高2011-38-13)。

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副教授;翟昕昕(1989-),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马婷婷(1990-),女,新疆伊犁人,硕士研究生。

G40-58

A

1002-1477(2015)09-0005-06

猜你喜欢

村小村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村小的时光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