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李之仪在当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5-03-01姚孝梅
□姚孝梅
浅谈李白、李之仪在当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姚孝梅
如何利用当地的优势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是值得一线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李白、李之仪在当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合理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和谐并用的教学。其实“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当地的优势开发课堂资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为身处当涂的语文老师是幸运的,因为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一片山水中,曾经闪烁着两位文学巨匠的光芒。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长眠于青山脚下,宋朝著名词人李之仪安睡在藏云山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老师能带领同学们摘下这“楼前月”,岂不美哉!
一、开发和利用“李白、李之仪在当涂”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1.激活语文生命力的需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这对语文课程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引入“源头活水”,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已为必然。同时,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运用语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别,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发展他们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因此,对李白、李之仪在当涂诗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3.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荣誉感的需要
李白生前流连于姑孰名山胜水之间,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句;死后又埋骨当涂,魂系青山,吸引了历代墨客骚人前来凭吊瞻拜。李白因当涂的胜景丰富了诗歌创意,当涂也“独以太白故见称”。从李白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诗人在当涂的游赏、交友活动,依据李阳冰、魏颢、范传正、李华、刘全白等人为李白所作的集序碑志,可以确切地判定诗人晚年寓居当涂、墓葬青山的事实。
以才学闻于世的李之仪因受蔡京诬陷被贬当涂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是当涂人民的善良和宽厚,抚平了他受伤的心灵,是当涂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文学的灵气。这位雅称“姑溪居士”,自号“当涂老农”的风雅词人在当涂创作了《姑溪词》五卷,在姑溪河钓鱼台吟出了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二、开发和利用“李白、李之仪在当涂”课程资源的思考
1.打破禁锢局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重复着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讨论会、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赛诗会、采风、摄影展等。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鉴赏诗歌,学习语文。
2.树立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课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3.要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也敢想、敢说、敢做了,他们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结果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探索和感悟能力,放手让他们去收集、整理,品鉴李白、李之仪在当涂的足迹及他们留下的诗词并组织相关的活动。
4.巧摘楼前月,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优势
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问题并结合李白、李之仪在当涂留下的足迹和诗词,我们可以在学生想亲近李白、李之仪的心理状态下,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巧妙地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发现诗词的美,发现生活的多彩。让学生通过李白、李之仪在当涂诗词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更加热爱当涂这片青山绿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学语文、用语文,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当涂县志》,中华书局1996年。
[3]张文军等:《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系安徽师大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安徽当涂县第二中学教师)
[责编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