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边塞诗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

2015-03-01代浩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边塞边塞诗人格

□代浩

试论边塞诗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

□代浩

边塞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边塞诗的特点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影响和情感态度教育,探索边塞诗对培养中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边塞诗;人格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随着生理、心理上的日渐成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定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的人格形成期。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在促进人格的形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德育功能加强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格影响和人格教育。边塞诗在对学生人格教育上恰恰能够起到其特定作用。

一、在诵读中感受边塞诗词的宏大意境

古典诗词句子匀称工整、音节铿锵有力,特别适合发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背诵时则应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和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态度和生活体验。然后充分体会诗歌的文思、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体验,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在意境中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古人写诗讲究“言在意外”,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从朗读入手,披文入情,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语言之美,体味诗人含蓄之意。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扬出临边塞,又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寥寥几个字,抓住了边塞景物的特征,语言简洁而情感丰富。古代诗歌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诗人在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位身负使命的臣子,写出了新意,或许这正是诗人激愤抑郁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抓住了沙漠景物进行刻画,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凉凄婉之感,万里行程却寥寥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三、在品味中咀嚼边塞诗的深长意味

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加上凝练而简洁的语言,往往是言已尽却意无穷,给学生留下了大片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推敲,甚至是带领学生一起解读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复杂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写野外雪景做了漂亮的开端,诗人的笔触忽然从帐外转到帐内,片片飞“花”飘飘而来,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从容切换,给人一种体物入微之感,诗人的观察细微、细腻。慢慢的风也停了,雪也小了,片片雪花飘飘而来进入珠帘,打湿了罗幕。诗人用生活中常见之景来写天气的极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身经百战的守边将士,居然“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表面写边塞天气的寒冷,实际是用来反衬将士们内心的火热,更衬托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热情。

四、在反复感悟中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学习诗歌贵在多读、多思、多回味,在不断朗读中领悟诗歌的魅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非常适宜。边塞诗歌教学更应给学生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创造意境让学生领略诗歌的博大精深,通过文学的陶冶,语言的感染,不断促成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这恰恰也是古代边塞诗独特的魅力之所在。学习边塞诗就要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范仲淹《渔家傲》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在已擦拭过的思乡之泪中继续忍受着思乡与报国的双重煎熬,却依然能够恪尽职守,坚守边陲。面对如此铁血丹心,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叹?而老将军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却依然熠熠生辉,让无数后来者读之而无不为之动容。

(作者系安徽师大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阜南县委办秘书)

[责编三好]

猜你喜欢

边塞边塞诗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