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文献挖掘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思考
——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

2015-02-28许静华刘伟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9期
关键词:名录馆藏黑龙江省

许静华 刘伟华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文献挖掘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思考
——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

许静华 刘伟华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何在非遗资料的收集、开发、整理、利用上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是我们在做这个课题时的探讨和思考。

公共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黑龙江省独特的非遗资源

从2003年至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有29项入选,我省1项。在《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有7项入选,我省1项。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四批,共1525项,我省32项。国家级传承人四批,共1977人,我省有17人入选。2项进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2011年11月,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望奎皮影戏与其他十省共同申报的“中国皮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省共有3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17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的15项。2006年第一批,共518项,我省9项,分别是:与内蒙合报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桦树皮制作技艺;与辽宁合报的东北大鼓(下江派);辽吉黑三省合报的东北二人转(海伦);我省独立申报的达斡尔族乌钦、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2008年第二批,共510项,我省5项,分别是: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森林号子(兴安岭森林号子)、鄂伦春族赞达仁、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戏法(赵世魁戏法)。扩展项目名录147项,我省7项,分别是: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东北大鼓(五常)、东北二人转(绥棱)、皮影戏(望奎)、剪纸(方正剪纸)、蒙古族四胡音乐、唢呐艺术(杨小班鼓吹乐棚)。2011年第三批,共191项,我省2项,分别是:鄂温克瑟宾节(讷河)、婚俗(达斡尔族传统婚俗),扩展项目164项,我省4项,皮影戏(黑龙江皮影戏)、端午节(五大连池药泉会)、朝鲜族花甲礼(牡丹江市)、评剧(新派)。2014年第四批,共153项,我省1项,老汤精配方(黑龙江阿城)。扩展项目153项,我省4项,麦秆剪贴(哈尔滨)、满族刺绣(牡丹江市、克东县)、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老王麻子膏药制作技艺)(哈尔滨南岗区、道外区)、婚俗(赫哲族婚俗)(黑龙江同江市)。

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1项,第一批57项,扩展7项;第二批79项;第三批47项,扩展4项;第四批57项。多个市、县公布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有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亦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国家级传承人15人,其中去世4人,省级传承认337人,其中去世17人。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如“赫哲族生态保护区”。命名省级传习基地18个。

二、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整体的保护阶段。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根据该文件精神,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自觉、有序、规范的展开。黑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其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挖掘、普查、抢救、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省的非遗普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健全了各级非遗工作机构;形成了有效的传承机制;出台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办法和意见;创新了管理模式,把名录项目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体,实施记录性保护、研究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生产式保护和传播式保护等综合性、立体式保护方式;整理出版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包括以名录概览为主要内容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和以各分项目为内容单独成卷的若干分册。

三、省图书馆的非遗保护作为

1.资源建设

收藏相关资源,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省图书馆针对地方文献重史志,轻非遗文献的状况,从2004年新馆开馆始,重新制定文献采购方案,加大非遗文献采购力度,与采访人员沟通,明确我馆非遗文献的采集范围和重点,必要时,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直接参与采选。关注非遗文献的出版信息,重点跟踪圈定的20家国家级出版社和13家本省出版社的出版目录,将相关信息提供给采访部门,及时采购。关注不同时出版的丛书、多卷书,避免漏订漏藏。每年申请3-5万机动资金,通过旧书网、个人收藏者,补充出版较早的缺藏文献。通过征集、呈缴、捐赠、复制、拍照等方式补充馆藏。除了文献资源建设外,省图书馆还制作了“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如“神奇的鄂伦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卷)”等,内容包括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等,为非遗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宣传推广

书展是图书馆宣传的一种重要方式,几年了,我们举办过多次与非遗保护有关的专题书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我省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反映鄂温克族生活状况和百年沧桑的文学作品,更是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作,为了扩大宣传,特藏部地方文献组举办了有关作者小传、作品及多篇书评;有关鄂温克族相关历史;额尔古纳地区相关史志文献的专题书展,2009年迟子建应约来馆参观,并向我馆捐赠了该书的初版本和她的其他多部作品。

3.课题服务

申遗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佐证材料和文献依据,对此,省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文献和人员优势,一直以来,地方文献组为我省相关地区和单位的非遗申报,提供文献挖掘和课题服务,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最具代表性的是2009年,五大连池景区为申报“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项目,多次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省馆工作人员帮助查阅了《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乡土志》、《清朝边疆史料稿抄本汇编》、《讷河县志》等大量史料,为其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四、课题申报及研究进展

我国图书馆界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图书馆非遗保护意识还不高,职能不清,缺少政府的支持和研究机构的业务指导。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职能还不够明确,工作分工不具体,在图书馆评估体系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致使大多数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随意性较强。图书馆在参与非遗工作中的摸索尝试也仅限于自发的、零星的方式,没有真正纳入自身工作范畴,贯彻落实到业务工作的始终,保护行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存在保护专业人才匮乏,理论研究滞后,保护方式及手段简单、落后;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挖掘;文献的收藏种类单一,文献的数字化和资源的文献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活态文化和口述历史工作还极少涉猎,等等诸多问题。

黑龙江省图书馆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其他图书馆一样,上述这些共性问题仍或多或少存在。为了更好的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研究促工作,2013年,我馆组织相关研究人员,申报了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资源非遗文献挖掘与数据库建设》,并获得立项,项目编号为:2013KJCXXM15。项目结合国内外图书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有益尝试和成功经验,全面探讨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责任和具体职能,以及图书馆通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自身工作的促进和拓展。

1.补充馆藏,编制书目索引

检索馆藏非遗文献,查重各类书目索引,通过正常采购、孔夫子等旧书网补充、复制、下载等多种方式,补充馆藏非遗文献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目录》。通过CNKI、万方等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并下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文章,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篇目索引》。

2.数据库建设

建设《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是本课题的重点,亦是特色。数据库的内容包含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名录项目,包含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43项,由文字介绍和图片组成;第二部分为传承人,包括人物简介、所属项目名称和类别、图片等;第三部分为理论研究,包含《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目录》的馆藏信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篇目索引》的论文全文。第四部分为政策、法规,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务院、文化部等下发的各种文件、通知等,以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五部分为多媒体展示,除本数据库所展示的内容外,还用以连接我馆已制作的8个数据库,尤其是非遗数据库《神奇的鄂伦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卷)等。

数据库的建设思路,将馆藏非遗文献数字化,使读者使用方式多元化,数据库建设要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对显示界面进行美化和调整,使其更加灵活、有效,为检索、使用和阅读提供方便;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使数据库质量得以确保;对产品、应用技术、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检验,降低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格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基本原则,切实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数据库要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对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进行分析时,要适当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强模块的独立性,降低耦合性和相关性,为系统的更新、升级和扩容提供便利。

3.学术研究

课题组已撰写论文五篇,从课题研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均发表在图书馆学学术刊物上。针对图书馆非遗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应采取如下相应的策略:

将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提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树立科学的非遗保护观,明确自身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切实将遗产保护落到实处。建立去功利化的保护态度,本着尊重历史,对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真正关注其保护和生存状况。在提供自身认识的同时,图书馆还要向社会积极传播非遗保护观念,普及非遗保护知识,使大众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地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重视非遗史料的保存和深层挖掘。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非遗文献的尽全收藏,非遗项目的认定、记录、建档上,还要对记载在各类文献典籍、散落在人类历史记忆中的非遗史实、技艺、习俗等进行深入挖掘和科学整理,编制二、三次文献,加强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尽快数据库建设,促进非遗资料的文献化,参与活态文化和口述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尤其在非遗项目申报时,自觉参与资料的挖掘和提供,为民间优秀文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提供帮助。

加强优秀文化的展示与宣传,将它们纳入人们的视野,贴近大众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让百姓可以在图书馆里,即可阅读非遗文献,又能聆听传承人讲解,还能观看非遗技艺展示,甚至体验和参与非遗表演技艺和文化活动。

提高对传承者的关注与保护。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还处于从属、弱势地位,应该得到图书馆更多的关注。除了关注项目外,还要关注以传承人为代表的项目承载者,树立他们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学习、宣传、交流、展示非遗文化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民众来了解和认知非物质文化,从而促进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宋宏伟.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刘伟华.拓展地方文献工作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图书馆建设,2010(6):43-46

[3]尹泽.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图书界,2014(6):7-9

[4]陈敏芳.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与作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106-109

许静华,女,1963年生,研究馆员,现工作于黑龙江省图书馆辅导培训部。

刘伟华,女,1976年生,副研究馆员,现工作于黑龙江省图书馆特藏部,负责地方文献工作。

G254.1

B

*本文系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资源非遗文献挖掘与数据库建设”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KJCXXM15。

猜你喜欢

名录馆藏黑龙江省
馆藏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陶行知教育名录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同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