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中文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2015-02-28姜秀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9期
关键词:师范类汉语言技能型

姜秀麟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0)

新形势下的中文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姜秀麟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0)

中文专业是传统的老牌专业,也应根据社会需求做出调整,尤其在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背景下,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到可持续发展。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的培养。

中文专业 技能型 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屡屡见之于各种媒体,及至有教育部官员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据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中文专业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的老牌专业,面对新时期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应做出及时的预判和调整。

我们只有在深刻地了解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成效,也才能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贯彻和落实。所谓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十分注重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教育,除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对其它学科门类的知识与涉及较少。另外,学科及专业的划分过细,例如中文专业仅文学大类就可以分出数个方向,这样经过长期发展,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对本专业、本领域知识的学习上,致使其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也往往存在局限性。往往一些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过于重视讲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的难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

第二,课程结构及安排不合理,未能做到与时偕行,进而影响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这个问题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学生相比非师范类还好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课程体系一直是三个构成:即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再加上六至八周的教育方向的实践实习,其中专业课投入的课时和精力是最多的,教育方面的实践实习所占的比重约为10%。现在看来,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缺乏实践课程以及符合当今形势要求的课程,如申论、基础写作、文学写作、剧本创作等,这些实践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基础课及专业课所使用的教材长久不变,其中有些内容观点还在沿袭阶级斗争的路线,落后陈旧,严重滞后于该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学科知识也没能及时吸收入教材。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没有感受到属于他们的时代兴奋点,降低了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目前的形势中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意识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应用型人培养模式,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基础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办学任务,只有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线,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在现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时候,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强化政策主导作用,建立运行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来说校企合作的一般状态是学校热、企业冷,所谓的合作还处在依靠个人关系牵线搭桥的阶段,这样的合作关系有限也难以持久。其原因在于专业自身能力有限,能提供给企业的无非是学生的培养与培训、人力支持等,相对企业利润而言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的长远利益,没有足够的动力能将企业拉到校企合作中。因此,不仅是学校层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服务政策,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建立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机制、良性循环机制等等,促进双方的利益平衡和深度融合,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难题,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学校也应积极关注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第二,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提供一些教学资源、师资、教学设备等。如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该方向的学生就需要较多的实际训练和操作,至少需要一定的机会和场合,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学校在软、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通过加大投入,院校添置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设备、器材等;引进、培养能培训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精品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另外,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为了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亟需出台或修订一些激励制度,如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或生产第一线员工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等。

第三,要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的培养。

院校可以在不影响学生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安排基础课程,防止出现片面强调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扩大相关院校专业的自主权,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制度,支持院校针对生源的不同状况和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等手段。

也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实行在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三者相结合的制度,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联系。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便利,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自身实力。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形势,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成为了摆在高校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虚心学习、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打好基础。

[1]赵庚,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顾力平,陈怡.高技能人才岗位培养院校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4)

[3]邓峰、张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戴承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 2013(01)

[5]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猜你喜欢

师范类汉语言技能型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