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文化与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融合
2015-02-28张文洲
张文洲
(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普宁 515300)
浅析区域文化与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融合
张文洲
(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普宁 5153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职经管类专业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将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将专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有效途径。
区域文化 高职经管类专业 创业教育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经管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我国欣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创业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热点和亮点。
创业教育,指的是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者素质、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等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成为企业家型的复合型人才,即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像企业家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同时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而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精神。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基于:实施创业教育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使之达到“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的成效。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利用大学的几年时光,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制定实施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注重个性发展,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高职经管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及专业背景的原因,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在创业教育中更是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难题,突出表现在:
(1)缺乏技术等创业硬件,增加创业难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以“文科”学生为主,学生虽有较好的分析、预测、执行和创新能力,但没有技术等创业硬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业的选择。
(2)缺乏创业文化积淀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过快,教师忙于应付专业教学,学院忙于完善、提高管理。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院校也缺乏创业的文化底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业的兴趣和热情。
(3)缺乏自主创业“引领示范”效应
毕业生成功创业对在校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和示范效应。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学好专业知识,找一份好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进行个人创业的人数极少,没有形成自主创业的氛围,缺乏创业的引领示范力量。
二、区域文化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己任,自然科学、专业技能给予人才的是知识;而人文精神提供的则是获取并使用知识的智慧和能力。将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对当今高职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来说,其意义将是重大而深远的。
1.以优秀地域文化培育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主体意识。
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技术性知识,但这大堆知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没有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的能力。以致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人、关心人,如何团结同志,发挥团队精神,如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已主义倾向等方面,存在欠缺。通过让学生多了解 一下学校所在区域历史上涌现出的影响于世的有关人物,以便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主体意识。大学生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主体意识。
2.以优秀地域文化培育学生敢于拼搏开拓的健全人格。
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进大学的校园,他们从小在家庭百般的呵护 下长大,学习、生活父母都给他们安排好了,从未经历过挫折或打击。他们虽然有乐观向上的冲劲,但又存在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等缺陷。因此,应该对他们进行优秀地域文化中开拓精神和艰苦奋斗、自立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健全 自己的人格。
3.以优秀地域文化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他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样重要。为克服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普遍薄弱的问题,需要优秀地域文化予以滋润。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疑可以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情感,而热爱家乡正是热爱祖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与区域文化的融合
1.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融入区域文化的目标在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使学生具有生存、发展、创造必需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等的教育。鼓励高职经管类学生自主创业是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就业途径的现实措施。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超前行动,通过在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中融入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创富故事、创新理念,以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成长为有较高知识层次、深厚传统人文美德和现代化管理意识的经营管理者,提升就业质量和创业成功率。
2.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融入区域文化的意义在于校园氛围培育的需要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中导入地方文化的元素,将当地成功企业创业故事带入课堂,与成功创业企业家面对面,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内营造和地方社会经商文化氛围相近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融入当地的就业、创业活动。
3.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融入区域文化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成长成才
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大都有创业的激情,却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通过利用学校当地创业人士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四海为家的草根精神、捕捉市场的竞争精神、自我纠正的包容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融入区域文化的具体措施
1.培育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通过引进企业文化的思想元素,将当地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纳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使企业与学校实现“零距离”对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创建企业化的良好环境。在校园里大力宣传当地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将成功企业家风采引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使区域创业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启迪和引导学生成人、成长、成才。
此外,要在校园内成立经营类社团,让学生自主经营,成为某种商品的代理商,既能锻炼学生的经营才能,又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并形成“校友讲坛”、“地方成功企业家论坛”等品牌活动,邀请商界成功人士畅谈经商心得,营造浓郁的商业文化氛围。组建学生自助服务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和规范化的管理。如创造条件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组织学生到企业搞调研,通过访谈、收集资料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整理归类,供学生查询使用,这样既锻炼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又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去联系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家。每次讲座开展前,对即将邀请来的企业家进行研究,或对主讲的主题开展讨论,学生对讲座的兴趣会更大。使学生在自助、助人中收获成就感,得到来自市场和企业一线的信息。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高职经管类专业首先要将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务实型的创业课程。把经济学、创业基础与实务、营销学、创新思维等课程与当地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讲述、案例分析、成功企业家的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学会创业实践,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企业家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业课程树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客观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掌握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创业计划,进行科学的论证.并付诸实施。
其次,要在校园内开办创业孵化班,引入当地有意于在学生中培养员工的企业,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专项提高。创业孵化班要抓住学生的需求,以选修课或兴趣班的形式组织教学,邀请当地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员工、企业的客户前来授课,同时组织学生模拟项目操作,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研发;也可以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和市场,让学生在实战的条件下参与生产经营运作,以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
另外,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比较艰苦,但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与当地企业和相关行业的接触中体会到企业创业的难度和创办企业的艰辛,体味到员工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力,使其在计划和实施创业中更多一些理性思考。
3.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孵化学生创业计划
首先是完善制度保障。社会和高职院校要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对参加会实践、课余创业等业绩进行量化考评,作为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创业奖励基金,鼓励、支持具有技术含量和专业优势的创业公司,做到专款专用;成立学生创业教育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具有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创业教练”队伍。
其次是建立创业园区。建立校内创业园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注重环境的熏陶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在校内开辟专门的空间,作为创业园区办公和经营场所,免费提供场地、水、电、桌椅等办公条件,提供相应扶持政策,提供老师为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建立准入制度,主要面向大三学生,必须是成绩优秀、品德高尚的学生。要制作《创业计划书》,以招投标的形式招商,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学生自主地动手实践,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待人接物能力。
最后要借助当地企业财力。缺乏资金是令青年创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因此,要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瓶颈。可由当地企业家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为他们的创业助一臂之力。让有创业意愿和潜力的有志青年,有良好的商业点子、创业计划和创业激情,却又不具备启动资金的创业者,都可得到基金受益。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把他们创立的公司“扶上马”,并运用多种服务手段“送一程”,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1]周虹,陈青.“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 发展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2]肖锭,卢卓.“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广东教育》,2011年09期
[3]葛军燕.“以浙江为例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成人教育》,2008年06期
[4]陈婷.“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张文洲,性别: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70年12月,学历:本科,职称: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