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抗美援朝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2015-02-28高国栋
高国栋
(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的一场不畏强权、以弱胜强的正义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除了得益于正面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不畏艰苦、英勇奋战取得的骄人战绩之外,国内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群众性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也功不可没。周恩来曾评价:“抗美援朝运动在全中国动员面之广是空前的,如果说五四运动在中国是十月革命以后第一次中国反帝运动,但是比起今天抗美援朝运动来说那是赶不上的。……这个反帝爱国动员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1]95抗美援朝运动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地开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为抗美援朝运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借鉴。
一、抗美援朝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
( 一) 通过政治动员把民众的政治意识与党和国家的政治抉择统一起来
政治动员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抗美援朝是党和国家政治意志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领导主体对领导客体进行政治动员,以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抗美援朝政治动员的先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早介入。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发了战争爆发的消息,28 日周恩来总理就发表声明谴责: “杜鲁门二十七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2]29-307、8、9 月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向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虽然当时对是否支援朝鲜还在艰难抉择中,但是这种政治上的提前发声就已经在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为以后的战争动员赢得了时间上和政治上的先机,也引起了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政治关注,为以后的政治动员奠定了一定的政治认知基础。
二是早宣传。政治客体的政治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不是政治目标一旦确定就能自然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让群众知晓朝鲜战事,了解中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与立场,消除错误的政治认知,党中央通过新闻媒体和党的各级组织及时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宣传动员。通过政治动员,一方面,把民众的政治注意力转移到朝鲜战争上来,帮助他们储备一定的政治信息,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另一方面,使民众了解政治领导主体的政治倾向,消除民众政治上的模糊认识,使他们的政治态度与意识逐渐与政治领导主体的政治目标保持一致。
( 二) 通过思想教育消除民众错误的思想认识,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
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消除隔阂、达成共识、集聚人心、实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抗美援朝不仅要取得民众政治上的认同与支持,而且要争取思想上的统一。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136。“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511。只有获得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才可能取得胜利。这就要求必须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支援战争。
厘清思想认识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教育的前提。当时民众对抗美援朝决定的认识不一。有的支持积极出兵援朝,认为“晚打不如早打”;有的反对出兵或者主张暂缓出兵,认为支援朝鲜是一种“引火烧身”的做法。当时部分人还存在着“亲美、崇美、恐美”的“三美”思想。另外,加上国民党和美国派遣的间谍在国内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制造恐怖气氛,说“国民党很快就打回来了”“美国原子弹一颗就炸死几十万人”,也使部分国内民众产生了畏战的心理。
针对部分民众存在的“三美”错误思想和畏战心理,抗美援朝运动的思想教育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主线,开展以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三视”教育。“三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应有一致的认识和立场,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态度”[5]139。为了消除“三美”思想的影响,一是通过诉苦方式,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美国支援国民党对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伤害,清算美国直接和间接侵略中国的历史账,纠正民众认为“美国并没有侵略中国的”错误认识,增强人们仇美心理。二是通过对比方式,分析中美之间虽有经济与军事上的差距,但是美国也存在“非正义性”“铁多气少”“战线过远”等方面的不足,我们打赢战争是可能的,消除民众恐美畏战思想,增强参战信心。
国际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国际主义教育,一方面,通过分析利弊,指出“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面都不利,首先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被控制”[6]252,以帮助人们认清形势; 另一方面,通过叙友情、谈责任的方式,从中朝历史友谊、唇齿之邻邦关系,到抗战时期朝鲜人民对共产党的支援,再到中国在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责任,把国际主义具体化、情感化,使民众认识到不管是出于历史还是现实情况都应该支援朝鲜。
经过“三视”教育的深入开展,“基本上扫除了美帝国主义百余年来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怀柔、欺骗所遗留下来的亲美、崇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树立了仇视美帝国主义、蔑视美帝国主义、鄙视美帝国主义的心理,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同仇敌忾、打败美国侵略者的决心。这是我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在思想战线上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彻底击败美国侵略的物质力量”[7]256。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局限于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而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把饱满的抗美援朝热情投入到具体行动中去,促进生产、生活、学习各项事业的发展。1950 年11月22 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关于当前任务的通知》指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爱国运动。中国人民在开展这一运动当中,除掉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有关国防教育和必要的志愿行动以外,应该把群众的爱国热情正确地引导到实际工作中去,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和坚持自己岗位的任务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化热情为力量,更有效地做好我们的工作,方能在有计划有步骤的统一领导下,使中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的爱国运动,能够持久,能够日益巩固地发展,获得最大的成效。”[8]67
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朝鲜战场上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各行各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爱国公约运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优抚运动等三大运动。三大运动的开展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有了抓手,也让群众带着满腔的热忱,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和行动支援战争。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把全国人民的生产与支援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提高了民众的爱国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为志愿军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为战争胜利做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也深深地鼓舞与激励着前线的志愿军官兵,使他们倍加珍惜“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增强了志愿军英勇杀敌的勇气和克服艰难险阻的信心,使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形成了上下协同一致、前后团结一心的良好氛围。
( 四) 创新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以生动活泼的面貌为群众所接受
抗美援朝时期,国家政权还不稳定,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不高,新闻通信设施也不完善、不先进,在这种情况下,抗美援朝运动能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符合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功不可没。
第一,建立官方与非官方的联动机制。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官方组织机构,如新闻出版署、组织部、抗美援朝总会及各地分会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了领导、组织、管理的作用。非官方的群众组织,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学生组织、艺术界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了补充、完善、促进的作用。第二,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广泛宣传网络。主要是以报纸、广播为重要载体,进行新闻舆论的宣传与引导。为了克服群众文盲比率高、交通不畅、信息不发达的客观困难,中国共产党还在各党支部设立宣传员,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设立报告员,并建立了相应的宣传员和报告员制度。政府建立广播收音网制度,要求在各县、军队政治部、机关、团体、工厂、学校都设置收音员,负责摘抄重要新闻,并组织群众进行收听学习。这些宣传人员很受老百姓欢迎,群众形象地称他们是“思想大夫”和“毛主席的传话人”。第三,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感染。1950 年11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出《关于文艺界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工作的号召》,号召文联所属各分会及各地文艺组织一致行动起来,以文艺形式“揭露美帝国主义的罪行”“肃清帝国主义流毒对一部分人的影响”,广泛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文艺宣传活动。而后文学艺术宣传逐渐成为社会动员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也逐渐被群众所喜爱。同时群众的喜爱也大大激发了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或以漫画、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展现,或以电影、歌曲、舞蹈、话剧、大鼓、戏曲、快板等方式表达,十分生动形象,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 一) 政治动员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第一,新时期政治动员的地位与作用更应提高。相较于抗美援朝时期,新时期的中国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我们安心搞经济建设,政治动员就可以放一放、降一降了呢?其实不然,新时期的政治动员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更大,既有来自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更加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的挑战,也有来自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和民众政治意识、政治诉求多样化的考验。应对这些挑战与考验,都需要对民众进行政治教育与动员,使党的政治目标与任务为民众自觉自愿地接受认可,并转化为有效的政治行动。所以,新时期的政治动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发突出,作用越发重要。第二,新时期政治动员的范围更宽。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只是局限在战争动员的层面,而新时期的政治动员发挥效力的范围更加广阔,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的政治需求的关联度更大。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新时期的政治动员必须更能联系时代发展任务,更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加贴近现实政治目标需求。第三,新时期对政治动员的要求更高了。新时期世情、党情、国情、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动员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这些新变化要求新时期的政治动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更贴近民众的政治认知水平,更满足民众的政治生活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政治大局。新时期的新特点要求政治动员模式从革命化的模式向参与化的模式转变;政治动员机制从以党政为主导的运作机制向以党群互动的双主体运作机制转变; 政治动员方式从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政治动员方式向新老媒体相结合的动员方式转变。
( 二) 思想教育仍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问题不解决好就会影响心情、影响团结、影响和谐、影响目标的实现。当前受到国内外综合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化解人们的思想问题也成了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思想问题错综复杂,如何找到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 抗美援朝运动中抓住“三美”的关键点,开展“三视”教育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抓住思想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人们的思想问题表面上看是道德建设、法律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实质上是人们的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构建方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出了“三个倡导”的新概括,为解决人们存在的普遍性思想问题指明了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为社会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三) 联系实际仍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联系实际不够,服务实践不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三个结合”。第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代发展变化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借鉴历史经验,也需要联系现实,开拓创新。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看来似乎有些“狂热”,但是适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收到了实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动,因时而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时代变化的大潮流,研究时代变化的新特点,主动进行现代化转型,体现出时代特点。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相结合。不同的时期,党和国家的任务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抗美援朝时期支援战争就是党的中心任务,如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让民众认识、理解、支持、参与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关注、回应、满足人的合理合法需求,把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团结、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求得国家、集体和个人满意的最大公约数。
( 四) 创新方法仍是提高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抗美援朝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的多样性,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呆板不无关系。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如何在坚守内核、调整外围中进一步合理设置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地位更显重要[9]。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再用传统的说教灌输教育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结合新变化、新要求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需求探索出更加富有时代气息、符合人们新的接受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1] 江泽民文选( 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周恩来军事文选( 第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
[3] 毛泽东选集( 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选集( 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 第3 卷) (1949 -1956) [G].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6]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 上卷) [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7] 刘宏煊.抗美援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9] 杨 昕.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4(11) :10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