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媒介批判论中鲍德里亚“内爆”理论探析

2015-02-28程竞羽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鲍德里亚卢汉超现实

程竞羽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大众媒介批判论中鲍德里亚“内爆”理论探析

程竞羽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媒介“内爆” 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后来鲍德里亚对其观点进一步解读,对大众媒介持一种悲观态度,认为媒介出现之后,人们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现实、真实都不是最真实的,而是由媒介构造出来的“超现实”,这也是由媒介导致真实意义的“内爆”而来。

媒介批判;内爆;超现实

鲍德里亚关于媒介符号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媒介在社会中逐渐拉大了符号和人们所体验到的现实世界间的距离,逐渐变成“超真实”。他指出,符号逐渐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而媒介加速了这一进程。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超现实”为核心概念,展开了对媒介的批判理论。

一、媒介批判理论

当今社会,媒介无处不在地充斥于日常生活中。新媒体的发展给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不仅取代了传统媒体,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因此引起了广泛讨论。

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论围绕后现代展开,认为媒介是主要的拟真机器,这台机器大量生产出影像、符码,从而形成了超现实的后现代世界。他认为拟真是后现代社会面貌的主要特征,借助模型和符码构建现实的经验结构,从而导致模型与实在、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内爆”了。

(1)拟真、超现实的概念来源。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鲍德里亚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拟像、拟真和超现实,并形成了他后现代理论的核心。他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建立在他的“仿像的三个等级”之上。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他阐述了这三个不同的等级: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仿造”,这一等级依赖的是价值的自然规律。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生产”,依赖的是价值的商品规律。目前这个受代码支配的阶段的主要模式“仿真”,依赖价值的结构规律。[1]而他对媒介的看法集中于“仿真”阶段——模拟,即在第三阶段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各种符号都非原物本身,模拟出的符号意义已脱离了本原。

随着媒介景观日益侵入生活中,人们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被切断,所接触到的社会现实、客观信息都是媒介重构出来的拟真现实或超现实。超现实向大家描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面貌,强调技术与媒介等因素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2)对后现代社会中传播媒介的批判。鲍德里亚对大众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创新点在于,他用独特的媒介符号原理对社会中被媒介控制或被大众文化所宰制的“消费社会”现象提出了见解,揭示了大众文化及后现代社会的本质:人们生活在符号和影像主宰的仿真时代,超现实代替了真正的真实而成为真实所在。鲍德里亚认为,物品要成为消费对象,就必须具有意义且成为符号,因此大众消费的物品也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符号。传统意义的生产和劳动被仿真、模拟替代,仿真与真实间的界限已然内爆,超现实与日常生活的差异也已液化。媒介让大众无法直接接触到最真实的客观现实,所触、所感都经过媒介过滤,仿真的事物越来越多,真实的意义越来越少。

麦克卢汉也强调媒介与技术的重要性,他对电子传播等技术可以促进全球性做了非常乐观的解读,但鲍德里亚对这种情况甚为悲观,给人对后现代的信息浪潮以这样一种感觉:消除主体,从而滋生麻木不仁的意识而不是参与意识。[2]

(二)电视的符号暴力

布尔迪厄的媒介观是除魅和去神秘化,他在90年代发表了《关于电视》,在当时的大众文化中,电视不仅深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甚至深入了政治文化,构成了对其他领域文化的威胁,出现了鲍德里亚所谓的文化霸权、媒介霸权问题。《关于电视》就是对符号暴力的现象进行考察和批判。他以电视为例,对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符号暴力特征和凌驾于其他文化政治领域之上的霸权特征,作了社会学考察和分析批判,使人们可以更实证、更深刻地感知媒体霸道。

布尔迪厄的调查中大众媒介变成了带有压制性和霸权主义的传播工具,他同鲍德里亚都认为电视不再是一种录制工具或媒介,客观性已消失,在技术推动下变成了创造现实的工具。电视在以往的作用是将各种客观影像进行剪辑变成拟像,然而现在它是重构各种符码的媒介工具,已经主宰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思考,甚至对某些社会行为有着决定性作用。

手术费用目前仍是影响患者及家属决定手术方式的因素之一。本研究3节段组的手术费用明显低于5节段组(P<0.05)。微型钛板使用数量的下降减少了手术费用,手术费用昂贵目前仍是微型钛板在临床推广应用的阻碍。对于需要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使用微型钛板固定的疗效虽然明显优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14],但其费用也远高于丝线缝合固定。因此减少微型钛板使用数量,可缩小两者之间的费用差距,更好的扩大微型钛板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的应用。

二、媒介“内爆”理论

(一)麦克卢汉的观点

麦克卢汉早在《理解媒介》中就提出了媒介内爆概念,他认为凭借分解切割、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向爆炸。真实和意义的内爆,最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整个社会的内爆。麦克卢汉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媒介是人类各感官的延伸,新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着人类去感受未知的东西,也带给人们新鲜感知,逐渐形成新的认知环境,从而对心理和社会机制产生影响,甚至使之发生变化。

机械时代人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达到了麦克卢汉描述的“地球村”境界。“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3]人们开始向最后一个阶段迈进——技术模拟意识,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在群体和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像人类感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媒介得到延伸一样。

内爆的显著特点是时空概念的消失。机械时代的内爆特征是“身体的延伸”,电力时代特征进化为“意识的延伸”。电力技术使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消失,内爆导致模拟时代的到来。电力时代的内爆已发展为“意识的延伸”,媒介强大的制造和流播功能使社会被媒介信息笼罩,这些不一定真实的信息源于媒介,对真实的模拟侵入甚至统治了人们的生活和意识,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或感知新环境所依赖的基础。

(二)鲍德里亚的观点

鲍德里亚借用麦克卢汉的内爆概念,将内爆与外爆对举嵌入了他的视野中。内爆与外爆是相互交替的,社会内爆受到阻碍停滞后,外爆就会发展。社会外爆时受到了阻碍,内爆就会发展。

鲍德里亚将内爆观点的重心放到了从电力时代进入模拟时代后,强调意义在媒体中的内爆和消失。他注意到,内爆有一种消除所有界限的趋势,这些趋势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真实和虚拟间的界限。媒介通过信息符号构建虚拟社会和世界,这就是鲍德里亚的仿真与超现实。

在《大众:媒介社会的内爆》中,鲍德里亚指出,随着媒体信息不断增加,意义正在变少。并提出了三种假设加以论证,首先是信息可能产生了意义。其次是信息和所指变得毫无关系。最后,在信息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必要而丰富的关系。[4]信息虽然很可能产生了意义,但符号的所指却随媒介的发展逐渐丧失,且丧失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意义的产生。如同仿像三阶段中的最后阶段,消费和劳动都脱离了传统形式,消费的不再是所指而是能指。

在这样的情况下,鲍德里亚表示忧虑并发出了警告“我们必须警惕人们会真正信仰意义与传播的仿像,因为大众可能早就被预设为‘天真的’和‘愚蠢的’”,在传播的过度泛滥中,信息削减了意义与社会性,在超现实的状态当中,连“媒介与真实都内爆了”。[5]

三、内爆在当今社会中的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视角,鲍德里亚超现实概念描绘了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新貌,着重关注媒介和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他认为当今的内爆首先是真实与虚构间界限的内爆,即意义的内爆。他在肯定电子媒介技术起核心作用的同时,将符号、代码等元素过于强化,在他的描述下,各类“符码”具有近乎绝对的权利,才会造成他所谓的超真实霸权现象。

其次,相比麦克卢汉的乐观态度,鲍德里亚对现代社会遭受媒介控制、意义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强烈的悲观主义。他将大众认为非常民主的民意测验,也划到了统治人们意识形态的范畴中。虽然鲍德里亚对媒介内爆乃至整个大众、整个社会内爆的理论阐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看到了媒介技术的巨大社会威力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他无法理解媒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力量。

再者,他所描述的超现实现象,是从资本主义的崭新视角出发,超现实概念强调符码在技术领域中的本质作用。同时,超现实的出现、发展依赖于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沦为单一的技术决定论。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由“超现实”支配一切的社会,人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摆脱符码的控制,看待媒介技术时割裂了符号逻辑与生产逻辑的关系。

四、结语

在鲍德里亚的眼里,整个后现代社会都充斥着媒介生产出的仿像,这些都是对真实的放弃,让社会陷入了超现实,进入到媒介景观的笼罩。的确,各种符号的大批量生产复制就是当今媒介文化的一大特征。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观对媒介的批判又有些软弱,一味表明一种束手无策,瘫痪而僵化的态度。电子媒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它以或平和或激烈的方式改变着传统运作模式,并担任起重要角色。在这样的信息淹没情况下,人们对于媒介的印象几乎都沉溺在批判意识中,忽略批判后的反思,反思媒介过度带来的消极后果,反思媒介本身。

[1] 让·鲍德里亚(法).象征交换与死亡[M]. 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62.

[2] 尼克·史蒂文森(英).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226.

[3]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20.

[4] 让·鲍德里亚(法).大众:媒介社会的内爆[M].张云鹏,译.差异第三辑 阅读鲍德里亚,2005:72.

[5] 让·鲍德里亚(法).拟仿物与仿像[M].洪俊,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8:161.

G206.2

A

1674-8883(2015)14-0331-02

程竞羽(1990—),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传媒与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鲍德里亚卢汉超现实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卢汉巧与蒋介石周旋—昆明起义前的一场尖锐斗争
是捍卫还是曲解?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卢汉与云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