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网络传媒时代下文学境遇的思考

2015-02-28李奂缈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网络传媒纯文学边缘化

李奂缈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关于网络传媒时代下文学境遇的思考

李奂缈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浏览文学发展的历史长廊,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的发展是纯文学与杂文学不断更迭的过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趋向了杂文学时代,纯文学被放逐,日趋边缘化。本文主要对网络传媒时代下的文学现状及热点争论做了一些思考。

网络传媒时代;文学现状;特点;“文学终结”说

一、当前文学现状

何为人文现象?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强调了要从宇宙和人类的宽阔视野来理解文学,天玄地黄、天圆地方、山河焕然都是大自然的文采。而人为万物之灵秀,天地之心灵,人的心灵产生了,言辞也就产生了,言辞确立了,文章也就昌明了。总之,他指出文章由人心所生,由人语言所生,人及其语言是文学的根本。《左传》的“三不朽”观点指出:“立德,立功,立言,此之谓不朽。”曹丕的《典论·论文》中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长久以来,文学曾承载着如此这般重要的意义。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由过去的读文时代转变为现在的读图时代。网络图像传输的便捷、直观、无所不在,一跃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现代性特征的事物和最具操纵人们思想情感的策源,以至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被名之为“图像时代”。那么在“图像时代”下的文学是什么现状呢?文学趋向了杂文学时代,纯文学被放逐,日趋边缘化、图像化。眼球经济、感官刺激、欲望满足、“快餐式”短平快的文化冲击着大众的视觉审美。文学受到了网络媒介的挤压。使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文学的市场化、时尚化

文学的市场化即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日益商品化,以消费读者为上帝以迎合大众口味。作品从创作到出版都被纳入市场化进程。因此,文学的价值观念和作家的创作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时尚化即是说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社会当下的流行趣味,与网络传媒关系密切。例如,许多作家笔下所创造出的文学时尚人物,他们的生活环境被设定在一个物质、信息、交通都十分发达并且文化多元的时代。他们充分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乐和满足,同时为这个时代带来了各种新的生活与文化时尚。

(二)文学的图像化

传统文学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文学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与理解;网络传媒时代的文学作品发生了变化,作品由传统的“文配图”向“图配文”转变,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来表情达意,文字所具有的表达功能逐渐边缘化,大量的文学名著有了图说本,乃至多个不同的电视剧或电影版本。读者的阅读图像化趋势逐渐明显,忽略了传统文本中最主要的文字,依赖于各种图像和影像。传统文本阅读中,读者接触的是语言文字,阅读方式首先表现出的是文字化的解读,而传媒时代的阅读方式首先呈现出的是图像化的浏览,“纯文学”也就越发边缘化。

(三)文学的“去深度化”

随着“纯文学”的日益边缘化,大众文学也在“去深度化”。这种“去深度化”说到底还是在迎合大众口味,作家的创作心态在与社会市场的抗争融合中最终选择“去深度化”,名利双收。而这种“去深度化”文学也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偶像化、明星化。阅读动机由崇高转向娱乐。

(四)文学的生活化、游戏化

相对“纯文学”的严肃性,当下文学已十分生活化、日常化甚至游戏化。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改编版四大名著、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甚至看到《Q版三国》的动漫。还有些十分不雅的游戏文学现象,如“杜甫很忙”、“元芳你怎么看”等等。

二、关于“文学终结”说的论争

美国耶鲁大学的约瑟夫·希利斯·米勒先生在《文学批评论》2001年第一期发表的论文《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中提出了一个引起中国学者广泛讨论的结论:“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终结。”并引用了雅克·德里达《明信片》中的一段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因素放在其次)。哲学、心理分析学也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随后他又在《论文学的权威性》一文中说道:“越来越少的人真正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被称为经典作家的作品,像乔臾,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至少在欧洲和美国是这个样子……。收音机、电视、电影、流行音乐,还有现在的因特网,在塑造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用虚幻的世界填补人们的心灵和情感的空缺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年来,正是这些虚拟的现实在诱导人们的情感、行为和价值判断方面发挥着最大的述行效能,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世界。”对此,关于“文学终结”说的论争出现了两派声音:

第一,认为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认为“文学终结”是后现代条件下文学的基本状态;认为“终结论”者的每一次宣判都可能指出活着的文学不曾意识到的其已经坏死的部分,文学总在“终结”着。

第二,认为信息时代及“图像世界”并未也不可能取代语言艺术;并没有文学终结的问题;其他各类艺术离不开文学的肩膀和支撑。

基于这个论争,笔者的个人看法是:图形艺术等审美形式的兴盛对传统的文学审美形式的确有很强的冲击,文学正在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文学审美形势依然存在生命力、审美价值及需求量。我并不认同“文学终结”说,或者只能说“文学终结”说只有在局部的特定意义上是成立的,但在严格的理性意义上并不成立。至少从目前及未来可见的社会发展状况上来说,文学并不会终结。

[1] 侯文宜.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约瑟夫·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

[3] 约瑟夫·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的权威性[J].文化研究,2003.

[4] 邢建昌,秦志敏.文学终结的论争与启示[J].理论与创作,2006(3).

I206

A

1674-8883(2015)14-0326-01

李奂缈(1993—),女,山西大学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网络传媒纯文学边缘化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论网络传媒和传统传媒的传播互动
关于网络传媒低俗化问题的思考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