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超载时代下,信息消费者如何更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

2015-02-28刘青青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辣条符号学语境

刘青青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16)

信息超载时代下,信息消费者如何更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

刘青青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16)

在信息超载,同时信息消费者对信息有极大的选择权,那么在这样的信息环境里,人们如何才能更加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

信息超载;信息消费者;客观

互联网时代下,web2.0的开放性、交互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以及移动浪潮的到来,如今我们处在了信息超载的时代,通过互联网连接的每一个人,每天都接收到海量的外部世界的信息。

1963年,伯纳·科恩就发现,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异常有效……依据报纸的记者、编辑和发行商为人们所描绘的图画,这个世界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陈序在他的《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一书中写到关于主编的第一项权利——分配公众注意力:“可以想象,正是通过主编,稀缺的资源——印刷机的产能、相机和长焦镜头的功能、录音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性能……配置给不同的公共议题、政治立场、社会思潮、个人观点。所以工业化媒体的主编在配置内部资源时,既在代替愿意受媒体影响的公众分配注意力,也在配置公共领域的政治资源。”[1]但是现在,人们接收信息不再只是传统媒体,由于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本身应该关注重要的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会被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所分散,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看到转发的消息,或是微博的消息,而这些信息种类很多,娱乐性的、服务性的、软文以及各种个人观点的横行……

在如此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信息环境里,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提供者,编辑不再拥有以往的权威。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作为普通的信息消费者,甄别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更客观地认知外部的世界,显得非常重要。

如今我们接收的信息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样化、碎片化以及多媒体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让信息的传播载体有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大众接收的信息丰富多彩,用户体验也越来越人性化与个性化。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了对信息拥有选择权。

我们选择性地注意到接收的信息,以此来了解外部世界。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呢?

在研究语言与符号的符号学领域,学者们认为信息有三层意义。“第一是指信息的最直接或字面的定义,或信息的‘示意’。它是文字的字典定义,不涉及语境和推断,这一层意义被称为‘外延’。”[2]我们很多时候接收的信息,最基本的是要看清楚信息传达的意思是否清晰让你能明白。

“第二层意义是指内涵,在符号学中,内涵指引申义,即书写或口语文字在特定语境下让我们产生联想。符号学研究者认为,人们主要是根据文字和图片的内涵来解读文本,我们大部分创意行为中获得的意义也主要是内涵。”[2]例如,2015年3·15新华社报道《史上最牛零食——疯狂的辣条》,触目惊心的图片,以及干脆利落的文字,告诉读者这些辣条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内涵不如字典定义中那般严谨,但很多情况下更现实。”[2]这也是为什么该报道吸引受众、广泛传播并取得非常好的传播效果的原因。因为当人们看到新华社的这个报道,不管是文字版的还是视频版的,都会联想到食品卫生与安全,以及对特定的消费人群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关爱等情感。

“第三层意义是符号学中所称的感情表达,即‘诠释性’,诠释性意义是我们赋予认识对象的价值,有好坏之分。新闻的诠释性意义与报道的基调、潜台词及其所传递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色彩有关。”[2]在2015年3·15新华社的报道《史上最牛零食——疯狂的辣条》中,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对记者的立场是一目了然的,对辣条生产环境的认知也是一目了然的,对相关的执法部门的作为也是一目了然的,在这个报道中,受众会对辣条“垃圾食品”有更深的认识。

因此,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要从符号学的三层含义甄别信息。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也要放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并且辨别出报道的感情色彩。这是对信息本身的理解。但是我们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这期间我们还有一个对信息解码的过程。

对于信息本身,普通的受众也应该要提高媒介素养,对信息的要素要有基本了解,也就是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从这些要素中判断信息本身是否完整,以及是否回答了你的疑问。同时把握报道的立场、感情色彩以及动机。由于现在受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很多信息为了吸人眼球、获得爆炸效应,从而赚取点击率和流量,而出现很多标题党,乍一眼看过去真是好大一回事,但是里面的内容往往远没有标题那么劲爆。除了关注是否完整外,还要看里面引用的信源是否权威可信,字里行间是否是表明信源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等。

同时,要对信息的发布平台有基本认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接受的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不及主流媒体如央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当面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时候受众千万不能失去理性听信谣言甚至是散布谣言,而要以冷静而不迷信的态度密切关注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

以上讨论的是普通信息消费者面对外部信息时要有的认知,而对自己本身,也要有一定认知。即对自身的审视,个体都会基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人际关系、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什么是善恶美丑在细微之处都有着千差万别的标准。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都可能囿于自身而不能做到完全客观。现今人们经常从智能手机上的APP获取信息,APP有追踪用户行为、推荐个性内容的功能,那么人们在这个已经越来越符合自身兴趣喜好的信息环境下对外部世界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方面人们或许有可能只局限于自己原本感兴趣的信息,而忽略了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另一方面就是囿于信念,而不是事实本身。

“面对事实,要克制一下自己既有的信仰或认识,勇于接受与原有看法不同的事实。即回答两位作者的提问:我们只愿意倾听那些与我们道德观相吻合的断言吗?我们是将新闻看成客观证据,还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新闻中寻找证明?”[2]

[1] 陈序.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M].中信出版社,第28页.

[2] 比尔·科瓦奇(美),汤姆·罗森斯蒂尔(美).真相[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页,第115-116页.

G206.2

A

1674-8883(2015)14-0300-01

猜你喜欢

辣条符号学语境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爱上辣条——辣条的有害成分探究及健康辣条的制作
营救辣条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危险的辣条
符号学理论初探
跟踪导练(三)2
葛照辉:“犟老头”较劲辣条包装自动化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