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纸媒编辑三种能力待提升
2015-02-28王鹏
王 鹏
(中国化工报社,北京 100120)
新媒体时代,纸媒编辑三种能力待提升
王 鹏
(中国化工报社,北京 100120)
面对汹涌而至的互联网大潮,纸媒的黄金时代正在结束,亟须探寻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在纸媒转型过程中,编辑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本文试图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编辑需要提高的几种能力。
纸媒 编辑 新媒体时代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升级,以及4G、WIFI网络的无处不在,受众掌握资讯比过去更加轻松便捷,依托网络而生的新媒体正活跃在时代舞台。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纸媒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面对种种冲击,纸媒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作为把关人的纸媒编辑,亟须提高三种能力。
一、敢为人先——主动策划能力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纸媒编辑的功能是对来稿或成稿进行筛选加工,即来什么稿就编什么稿,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地位上较为被动。而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编辑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提高主动策划能力,当好“决策人”。
首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新闻事件的组织报道上,纸媒编辑不应该再沿袭传统的工作模式,而是要由后期干预转为提前介入。例如,纸媒编辑可参与制定选题和策划报道,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方记者的采访提供建议和要求;把编辑的业务重心从版面制作转到提供个性、深度的新闻内容上来。
其次,对零散信息进行综合开发。新媒体时代,纸媒如果要和网络比信息量,并没有胜算。但纸媒也有自己的优势:不同于网络信息过于纷繁芜杂,纸媒可以精选、精编,整合海量信息,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和配置,形成有序、重点突出、合乎认识规律的综合新闻产品,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此外,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媒介赖以依存的载体是数字化,图像、声音和表格等都包含很大的信息量。但是,当前纸媒的新闻采编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采访这一表现形式上。因此,纸媒编辑也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采编,从而丰富新闻的采编方式,增强新闻采编的新颖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
总之,新媒体时代对纸媒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更多挑战,要求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栏目的设置,每个版面的谋篇布局,每次专题的策划,都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二、去粗取精——深度挖掘能力
纸媒与新媒体相比,在时效性上肯定不占优势,但在挖掘深度方面,纸媒却有着天然的原生优势。
当前,人们获知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多样,简单的事实信息,即横向上信息广度的扩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受众越来越关注事实背后的来龙去脉,即从更高的视角审视事件本身。这个时候,深度报道应运而生。深度报道的优点在于,可以对新闻现象进行全面的信息挖掘。有学者曾指出,深度报道“深”之所在,是将5w和一个how扩大,且重点放在探究why(原因)和how(方式)上。深度报道之“深”,不仅是广度上信息的全面堆砌,也不只是深度上不断显露价值取向,而是给受众提供更确切地看待世界和社会的理念,使其能更多元、全面地认识世界的各个方面。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深度报道对于纸媒来说,可替代性门槛最高,也将是纸媒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而深度报道也由此成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纸媒编辑做到如下几点:进一步加强对新闻的深度挖掘能力,小到一篇稿件,要准确找出新闻点,去粗存精;大到对新闻热点统筹规划,做好连续报道、深度报道、追踪报道,力争能在新闻的深度和角度上出彩。
而要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就要求纸媒编辑必须具备出色的新闻意识,对外界发生的各种变化能及时做出准确而及时的分析判断;同时还要有问题意识,不仅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新闻线索,更能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选题;还要具备整合意识,应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编辑方针及媒体自身定位,确定新闻报道的方向,重新配置信息资源,拓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去伪存真——理性勘误能力
当前,网络传播成为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也使其成为负面情绪宣泄的场所。一些网络谣言充斥网络空间,干扰着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编辑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从事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接受信息。但与普通读者相比,编辑所接受的信息未经选择加工,真伪优劣并存,且数量更多,涉及面更广,获取途径和方式也更复杂多样。可以说,在网络发达的新媒体时代,纸媒编辑面对信息时需甄选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这就要求在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来源时,纸媒编辑应在心中多打几个问号,理性勘误。
问号一:信息的来源是什么?编辑需要问自己,谁是信息最原始的来源和分享者,他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信息是真的?通过调查和搜索信息从哪开始,即找到最初的来源和证据,是去伪存真的第一步。
问号二:信息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编辑需要弄明白,这些人或机构是如何参与信息传播的,以及信息出现的大背景是什么。编辑还需了解,信息源为什么会从这些地方和群体出现,以及谁从信息中受益。弄清清楚这些要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近事实真相。
问号三:还有谁在说?编辑可以调查,该信息是否有可信的媒体或人在讨论相同的内容,以及他们是否提出了质疑。这样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判断,减少传播不实信息的概率。
随着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生活呈现了“足不出户也知天下事”的局面,与此同时,辟谣的声音也越来越普遍。作为纸媒编辑,我们要认真鉴别,格外注重新闻的真实性,面对信息应该多花时间进行调查,看是否能寻找到支持或反对的证据;并注重深度挖掘消息背后深藏的内容,努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其深层价值。
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竞争局面下,纸媒如果想形成自己独到的特点,有所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好编辑的作用。而只有纸媒编辑在新闻策划、信息选择、稿件整合方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纸媒新闻在深度上出彩,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1] 方菲.改革开放30年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
[2] 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J].新闻与写作,2004.
[3] 李晓静.新媒体下纸媒传播的功能探讨[J].新闻传播,2013.
G214.1
A
1674-8883(2015)14-0198-01
王鹏(1983—),女,湖北人,中国化工报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