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掌握好新闻采访的技巧及提问方法

2015-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对象技巧

杨 锐

(合川区广播电视台,重庆 401519)

如何掌握好新闻采访的技巧及提问方法

杨 锐

(合川区广播电视台,重庆 401519)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必须注意采访技巧。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途径,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采访技巧是关键,它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做了10多年的记者,积累了不少经验,下面主要探讨一般新闻采访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让大家真切地了解到一位记者采访时常用及需要掌握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法。相信,一位记者如果能够从中掌握多种采访技巧,那么他就会真正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新闻采访;记者;提问;技巧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采访技巧

(1)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而新闻采访技巧就是采访过程中对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的综合运用。新闻采访,是体现一名新闻工作者职业特点的新闻实践活动,同时它也是最能体现记者基本功的新闻活动

(2)采访技巧。指的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积极运动各种不同的访问方法,是记者打开受访者心灵大门、实现双方良好沟通的桥梁,新闻采访同时也是最考验新闻记者专业功力和采访技巧的一项新闻务实活动,多少新闻记者都是通过无数次采访的事件经验磨练出来的,而如何运用好新闻采访技巧一定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二、记者提问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1)提问采用“老三问”套话。许多记者提问都没有自己的风格,只会提问“你有什么感想”、“你会怎么做”等一些没有创新的问题,这样的采访很难勾起被采访人的谈话兴趣,深入了解新闻事实,也得不到读者的注意。

(2)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有些记者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

(3)记者学识有限,准备不充分。在采访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一定要先做足功课,采访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不仅要自己知道,还要让受众知道。某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位医生,但医生的回答中涉及很多医学专用名词,记者却一直提问医生这些名词的意思,采访最终变成了一堂学习课,最后医生不耐烦了,给了记者一本医书,让他好好了解清楚了再来采访。

(4)记者只顾挖掘新闻而忽略了被采访者的隐私。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被采访者,挖出读者想知道的事迹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目的。但在此过程中,记者往往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力,抓住一个点直截了当地提问被采访者,容易触及被采访者的底线,使被采访者紧张、不悦,气氛尴尬,最后不欢而散。不仅这次没采访到想要的新闻事实,以后也很难再采访到被采访者了。

三、新闻采访的技巧

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同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采访对象是人是事,都必须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围绕采访对象提出相关的问题,更多更深的地挖掘出采访对象的资料,做到有话可说。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采访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因为是临时通知专访,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2)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记者要深入基层,多与群众接触,多跑、多看、多听、多想,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重点开采,顺藤摸瓜,刨根问底。“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理性的分析了解到的信息,不要命盲目听信采访对象的话,要有自己的判断。毛泽东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记者对了解到的所有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进行报道。

(3)记者在采访时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对方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4)根据采访环境和氛围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新闻事情林林总总,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和氛围。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在采访环境比较特殊的时候,记者一定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向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问题,用什么语气来表达出来,都会影响采访内容。例如,有一次笔者采访在沁源“11·14”特大车祸事故中勇救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的英雄老师姜华,当时姜老师已去世,只有通过采访他的家人、学生、同事等周围人才能更多地了解他的事迹。当时笔者两次去他家中,一次是正为姜老师开追悼会,他的母亲哭得晕过去,妻子也处于极度的悲痛中,这种情况下她们根本无法接受采访,笔者于是先去学校采访他的学生同事。次日一早,记者再次赶到姜老师家中,当时他家人正在默默地吃早饭,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家人会很反感,所以笔者就陪他们静静地坐着,再慢慢说些安慰的话,将自己融入他们的气氛中,他们也慢慢打开心扉,和笔者谈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最终,笔者采写的关于姜华老师的通讯《瞬间,大爱永恒》获得2005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5)要善于观察和倾听。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不对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就不能对现象进行有效区分;不对新闻事件刨根问底,就不能成为专业的记者;不追求细枝末节的严谨,就不能创作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事态,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上后下。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注重细节,并及时记录。

另外,在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还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新闻对象,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四、提问是新闻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记者提问要看对象提问,对不同的人和事,及不同的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在采访过程中,一般有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1)正问法。正问法,也有人称之为开门见山法,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正面提出问题,让采访对象一听就知道记者想要了解什么,可直接作答。因采访对象一般是自愿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记者的提问一般会正面作答,因而这种正问法在采访中最常用。例如,一些政策出台,记者请有关人员对读者的疑问做出解释,一般会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不必拐弯抹角;一起事故发生之后,记者向知情者了解事故的发生过程和原因,也正面提问,以尽快全面地了解事故;某个单位的一项创新、某个专家的一种新主张,都可以通过开门见山的正问法确保访问顺利进行。正面提问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采访效率。

(2)反问法。即逆向提出问题,也可以称之为激将法。它是指记者提问时,采访对象不肯回答或岔开话题,记者从反面提出问题,迫使对方思考并回答问题。这种反问法经常被用于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中。当然,这种反问法并不一定在批评报道时才会采用。既是纯粹是为了让被采访对象开口而采用的激将法,又是抓住对方谈话中的某个漏洞从而迫使对方回答的方法。然而要注意的是,反问法一般比较尖锐、奇特,甚至刁钻古怪。因此,记者要注意自己的立场,要善于控制全场气氛。

(3)侧问法。侧问法又叫迂回法,它是指记者不便从正面直接提出问题,而从侧面入手,绕个圈子,然后再回到记者要问的主题上。这种侧问法一般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第一种情况是,采访的事情较为敏感,直截了当地问会引起采访对象的警觉或厌恶而拒绝接受采访。因此,采用迂回的方法提问,自然而然地把问题引导到要采访的主题上去。第二种情况是,不知道采访对象对记者要采访的事情的态度,侧问法可以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明确对方态度后再作进一步采访。第三种情况是,明知对方不愿意回答记者要采访的问题,还是想通过对方来获取相关材料,采用侧问法,为对方制造错觉,以为你没有问这个问题而回答出你想要的答案,这样可能达到采访效果。

(4)追问法。记者一开始地提问,只是引出问题,记者获得的详细真实的新闻事实则是由追问实现的。追问可以帮助记者获得准确的新闻事件、详细的事实细节,拨开复杂的事件,从更多角度深入地展现新闻事实。若采访出现以下情况,采访者需要进一步考虑使用追问:第一,答案没有回答问题。回答者支支吾吾,不愿回答问题;或回答者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这时,为了获取自己提问所需要的信息,采访者需要追问事实。第二,答案不准确。面对提问,被访者回答含糊不清,事实不清楚,不准确,采访者需要追问准确的新闻事实,否则所获得的信息无法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第三,回答蜻蜓点水。被访者对问题一带而过,回答没有具体的新闻事实,也没有明确的态度,或者回答无法使得受众认知信息。这种情况需要追问深入的新闻事实。

总的来说,新闻采访就是要在访前做足准备,访时灵活变通,访后查漏补缺,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地了解要采访的新闻事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采访不到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即使记者的笔尖如何了得,制作技巧如何高超也是无济于事。这说明了采访的重要性,而采访技巧是记者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一种业务素质。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对记者的采访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在遵循采访共性规律的同时,把握采访的个性特征,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访的使命。

[1] 段存章.独家新闻这样采写[M].世界知识出版社.

[2] 王景和.记者眼中的?[M].新华出版社.

[3] 石鹏.论新闻记者提问的技巧[J].

[4] 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3.

(3)注重反馈和二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如果只是传播出去,而不对社会大众的反应做跟踪调查,便无法得知民众对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只有注重反馈,积极与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起到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同时,意识形态的传播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传播,积极促成信息的二次传播。一种信息单独被传播时,人们对它的重视度和信任度可能不会太强,但是在相互信任和熟悉的朋友圈之间进行传播,信息的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会大大提升。新媒体为二次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意识形态的传播如果能运用好这一优点,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随之改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要充分了解时代背景的变迁,把握受众的心理动向,做到“以变制变”,使得媒介特点、传播方式和现代人思维方式之间相契合,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严文斌,等.新媒体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对策思考[DB/OL].中国领导网,2012-10-31.

[2] 张免.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B/OL].新华网,2014-05-04.

[3] 岳泉,汪徽志,刘红珠.新媒介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杨丽敏.互联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J].前沿,2013(14).

[5] 干敏敏.论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

G212.1

A

1674-8883(2015)14-0155-02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对象技巧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