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例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备课的变革

2015-02-28深圳市龙华新区民顺小学张德芝

新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终生原著西游记

□深圳市龙华新区民顺小学 张德芝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例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备课的变革

□深圳市龙华新区民顺小学张德芝

【摘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使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高效地学习,使学生把教师“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自己成为自己的教师。其关键因素有四:一是阅读功底奠定备课的底色,二是人生阅历丰富备课的内涵,三是休闲娱乐迸发备课灵感,四是社会生活增添备课亮色。

【关键词】备课变革终生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于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初听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但细究起来,的确如此。“如果今天你还在为明天的上课而准备的话,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还这样说,“备课是一生备课与当下备课的结合”。所谓“一生备课”,就是教师本身的阅读经历、生活阅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甚至他的休闲娱乐,一一沉淀下来,成为自己上课的文化背景和能为上课所用的备课资源。怎样用一生备课?笔者想从几个故事中寻找灵感。

一、阅读功底奠定备课的底色

解读文本是备课的第一步。毫无疑问,阅读功底决定语

文教师解读文本的水平,直接影响其对文本的个性理解。阅读功底既要靠博览群书,大量地“鲸吞”(即海量浏览);又要靠细心涵咏,有针对性地“牛嚼”(即读深读透)。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五本自己特别喜爱、能够反复阅读的好书。比如,我特别喜欢《红楼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读一遍,到现在至少读过七遍了。因年龄、阅历、心境不同,每一次读的感觉都不一样。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还喜欢阅读相关的评论书籍,如《红楼梦引探》、《红楼梦中人》、《红楼梦诗词曲赋》、《红楼梦饮食》……这些评论专著提高了个人的鉴赏能力,也奠定了备课的底色。比如在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之前,已经对文中主要人物凤辣子、林黛玉、贾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备课时直奔主题:对“凤辣子”这个不识字的聪明人,我们将带孩子们从何“品”起?王昆仑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凤辣子俊俏风流、八面玲珑、机关算尽,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选择观其“神”(即紧扣她的出场、她的“笑”感受凤辣子之“威”)、听其“言”(即八面玲珑、讨好巴结),引发孩子对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人生阅历丰富备课的内涵

记得儿子小时,正值《西游记》红火之日。动画版的、真人版的,天天看,百看不厌,可就是不理原著。有一次,他看“车迟国斗法”,哈哈大笑特别开心。等他看完了,我问他为什么发笑?猪八戒都说什么了?他半天也答不上来,于是我翻开原著,跟他一起读起了原文“闯祸的泼猴子,无知的弼马温!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猴儿了账,马温断根!”孩子小小的心眼里才第一次真心认为:原著真好!从此爱上了阅读大部头的原著。

2012年新春张纪中版《西游记》首播,我本是对此不屑一顾的。然而当我无意间看到第一集时,立刻就喜欢上了,不为它排山倒海的震撼气势,也不为它上天入地的精彩打斗,而是因它忠于原著——我眼中最真实的《西游记》。

因为有了新鲜热辣、温故知新的原著之旅,解读《猴王出世》(五年级下册),我的目光不只停留在课文那区区一千多字上,而是放眼整部《西游记》。我在追寻它几百年的成书历程,探索它巨大的艺术成就,了解它四百多年的研究历史……心里装下了这么多的东西,再回头读课文的时候,我便有了新的感悟:小说写了什么那是妇孺皆知,但是吴承恩是怎么写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秘密——不是不能解的秘密,而是“没往那儿想”的惯性思维。当人人都在关注故事情节的时候,我的目光转向了文本的语言——尤其是原著的语言。清代著名学者张书坤先生说:“《西游记》是一部奇书。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因了一个“奇”字,吴承恩使西游故事奇幻浪漫、神采飞扬、焕然一新!于是,我的教学设计豁然开朗:第一步,梳理课文,读出“事儿”;第二步,聚焦“奇书”,品出“味儿”;第三步,回归原著,勾出“魂儿”。一句话: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原著。这便是生活阅历对备课内涵的丰富。

三、休闲娱乐迸发备课的灵感

备课与看电视、休闲娱乐,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其实不然,它也可以成为备课的一部分,这是前两周听课时的一个感触。

那是一节习作指导课。讲台上老师准备的教具很特别:透明的玻璃杯装了满满一杯水,旁边的纸盒里还有满满一盒钉书针。这是要干什么?我与孩子们一样,心里嘀咕着。

老师一开口,更是吊起了我们的胃口:如果把这些钉书针放进杯子里(大约两百枚),水会溢出来吗?孩子们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我在想:老师既然这么做,那水一定是不会溢出来的,否则就没意思了。但是以我的人生经验,这怎么可能?!

先是小心地放进几枚钉书针,再是放进一长串,最后居然是一下子放进一大陀——目测至少有一百根,从头到尾,水居然没有溢出来,只是杯口的水鼓起来了,圆圆的,仿佛一个透明的盖子!

为什么?为什么?趁孩子们写作的空当,我连忙用手机百度,无果。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不知道答案,三年级的孩子们自然也不知道。好奇心让这节课赚足了孩子们的眼球,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那作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写得棒极了!

一下课,执教老师过来要我评课,我说:“你先告诉我为什么水不会溢出来?为什么会想到这样上课?”她笑了:“那天看电视节目《是真的吗》,做的正是这个实验,我觉得挺好玩,一下子有了灵感!”

《是真的吗》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热播栏目,无意中让观者迸发了备课的灵感,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样的道理,网络流传的漫画视频《来一斤母爱》可以催生出习作指导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设计出饮食文化欣赏课,《再说长江》也可以成为课外阅读的源泉……也许,一次春游能促你备出口语交际课《找春天》,一场电影能成为你《开国大典》的备课资料……只要你有心,备课资源无处不在。

四、社会生活增添备课的亮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出国访问七次,与我们备课有关吗?奥巴马签署日美合作协议与我们备课有关吗?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广泛使用与我们的课堂有关吗?回答是肯定的!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网络所包围,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电”。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能为我们的备课增色。比如手机是未来世界的中心,有人提出:一部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云服务就在我们身边——微信。用手机微信,是当下人们交流思想、表达心情的重要方式。于是,习作指导课《微写作,边写边“享”》便呼之欲出了:阅读几则微信,能明白微信的写作特点;欣赏微信图片,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写微信的欲望;参与点赞评论,能切身感受到分享微信的乐趣……在分享、交流中,既能体验微信的神奇,又学会微写作(精练地使用语言),何乐而不为?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人已经总结出了“互联网+教学”生态链,如果我们还不能适应,还不能把它作为备课资源,那就真的out了!当别人开始了手机与电子屏幕同步,直接把学生作品传到大屏幕上;当别人能够运用“微弹幕”,实现所有学生与教师现场互动;当别人运用“创客教学法”开辟新的教学天地的时候,我们的备课不是也该与时俱进吗?

猜你喜欢

终生原著西游记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拔牙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最后一次
水家乡
一次终生难忘的美国交通违章
终生学习必须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