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起跑线”质疑

2015-02-28刘黎明刘明昊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3期
关键词:起跑线终身教育儿童

刘黎明 刘明昊

围绕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和孩子、各种培训机构都在忙碌着,尤其是家长和孩子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标准。但是孩子的成长是否有起跑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否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是否可以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教育的“起跑线”在哪里

“起跑线”一词,最常用在体育比赛之中,有着起点的意思。让所有的参赛队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代表着公平。有了起跑线,相应地就会有终点线。从起跑线到终点线就是比赛和竞争的过程,因此起跑线本身也包含着竞争和追逐的意义。在这种本身具有竞争性的比赛中,起跑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把“起跑线”直接迁移到教育当中,把孩子的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当成一场有起点和终点的比赛,这种迁移是否合理呢?教育的起跑线在哪里?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总是以前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也在该阶段孕育着下一阶段的发展萌芽。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既是暂时的终点也是暂时的起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孩子每一步的成长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在所谓最初的“起跑线”上突出出来。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来看,教育不存在所谓的起跑线。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在某一个阶段让孩子特别优秀,而是让他们在每一个阶段上得到自然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快乐成长和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除了具有连续性之外,还具有阶段性、不可逆性和个体差异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有这个年龄阶段适宜做和不适宜做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不像体育比赛那样,在一次比赛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可以通过努力在下一次比赛中刷新上次的成绩。而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能再重新回到前一个阶段。幼儿阶段本来应该是让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学习简单的生字和数目,让他们在动手和动脑中感受到快乐和兴趣,但是复杂的生字和本应到了小学阶段才学的数学算术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幼儿园阶段的图书当中。“儿童成长,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都不同,智力发展程度也不同,过早地智力挖掘和过多地知识灌输,无异于拔苗助长,必将引起这样那样的问题,反而适得其反,影响孩子在今后的发展。”[1]同时,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发展的速度、方向和水平不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兴趣和潜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的发挥和表现也是不同的,我们不应该人为地为他们设定一个统一的“起跑线”,而应让他们在自己的轨道上自由、健康的发展。

不仅如此,教育的真谛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并从中享受到成长的乐趣。然而,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支配下,人们所看重的更多是孩子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诸如身体、情感、道德、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很显然,这有悖于教育的本质。

从儿童的成长和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教育并没有所谓的“起跑线”,但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却不断响起,那么这一“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首先,“起跑线”存在于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和国内最大的亲子育儿网站宝宝树联合发布的《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调查》显示:43%的家长认为从十月怀胎开始自己的孩子就已经踏上了教育起跑线;25%的家长认为教育起跑线在0~3岁;66%的家长表示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2%的家长认为一岁半应开始教识字;六成的家长会在孩子三岁前教孩子学外语。[2]长期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共同的期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成就,能够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他们想法设法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让他们参加各种兴趣班来发展所谓特长,参加智力培训班来训练和提高智力水平,进而达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

其次,“起跑线”也存在于各种培训机构的商业活动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起点有多高,结果就多好”等口号是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的尚方宝剑。如今社会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大多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并非真正的教育活动。众所周知,商业活动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孩子真正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期盼孩子成功的心理,为家长推出各种所谓的提高、培优计划。正是在商家推动和家长心理的相互作用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才越喊越烈。

最后,“起跑线”还存在于目前我国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中。据调查,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将来最起码要上一类本科,上好的幼儿园便是打基础。搞超前教育,也是家长的无奈之举,为的是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给他们的升学添加更多的筹码。[3]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凡是能够增加孩子考上大学概率的事情,家长都会加以考虑。应试教育的残酷竞争使家长不得不在“起跑线”上就开始为孩子的升学做准备。

上述表明,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背后所蕴含的期望固然无可厚非,但从人的长远发展和人生幸福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不存在起跑线,教育要给予孩子的是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真正的成长,而非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二、教育“起跑线”的理论澄清

教育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这是许多教育家的共同主张。“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忽视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主张,不仅在实践中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4]这是卢梭在《爱弥儿》中的一段话,言简意赅,表达了他对儿童的深刻认识:儿童应该按照自然生长的顺序来发展,教育要尊重儿童,任何外在的强加于儿童之上的束缚是有害无益的。

卢梭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被公认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提倡教育要注重“自然的教育”,其核心是遵循儿童的天性,以其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为基础,使之成为懂得如何做人的人。他强调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连续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某一个阶段,要关注儿童在整个过程中的发展,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解决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在偏离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进步。成人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强加于儿童,他们所要做的是帮助儿童发现自身的兴趣,根据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同时,要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而非痛苦。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5]但是,如若“儿童被置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6]杜威认为,生长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同时这种生长是连续不断的,是不断发展的。杜威的这一教育思想表明,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儿童的发展隔离成一个一个阶段的发展。如此说来,如果我们只重视所谓“起跑线”上的教育而不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的发展需要,那么对儿童的发展就难以真正发挥促进作用。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幼儿教育方法和原则。她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即在一个适宜他发展的环境中,儿童的心灵自然地得到发展,并自动地揭示它的秘密。必须坚持这条原则,那么,所有的教育努力都不会更深入地陷入一种无止境的混乱之中。”[7]这里的环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外在的空间环境,要尽可能给予孩子自由自在的、明亮宽敞的环境,最好的是自然的、非人为修饰的环境,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会感到压抑。第二层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要让他们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不要过多地受到来自外界的束缚。孩子成长的环境很重要,尤其是内在的精神世界,不要让他们在小小的年纪就承担着过多的包袱,在童年时期都留下不愉快的阴影,这将对其今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教育思想家的观点足以说明,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既不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有悖于教育自身的规律,是不能成立的。

三、教育“起跑线”的实践论证

大量事实表明,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支配下的教育实践中,孩子所取得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在“起跑线”上的各种培优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相反,却给孩子、家长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

第一,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其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家长为孩子选择一定的兴趣班、智力班或者是特长班,这就意味着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孩子还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业之外的任务。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体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额外的支出占用了他们休息放松的时间,使他们的身体过于劳累和疲倦。不仅如此,如果每天都要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会造成他们心理上更大的抵触。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那些被老师和家长夸赞为天才的孩子们并不开心,他们没有更多的朋友,他们的生活也很单调枯燥,没有多少乐趣可言,有的只是家长或老师已经为他们安排好的、必须要做的各种事情。

第二,“起跑线”上的培优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小时候在舞蹈方面或者其他方面取得各种荣誉的孩子,随着自身心理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儿时所谓的兴趣或者是特长,他们早已经忘却,并没有成为他们一直所坚持的事情。儿时通过训练形成的技能早已生疏,也并没有成为他们的一技之长。比起在起跑线上的投入和付出,起跑线上的产出是有限的。除了得到的荣誉证书和曾经获得的各种赞赏之外,让孩子们真正收益的还有哪些呢?而那些冰冷的证书和虚无缥缈的赞赏又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多大的影响呢?

第三,“起跑线”上的投入和产出对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起跑线上的培优教育是需要付出高昂学费的,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在付出金钱的同时,家长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促进孩子特长的养成或者是所谓智力的发展。如果最终所取得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家长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并可能会把这种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对孩子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此可见,“起跑线”上的教育实践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并未真正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践中是不可取的。

四、终身教育与教育“起跑线”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随后终身教育这一国际性教育思潮开始广泛传播。终身教育主张在人的一生当中,要接受连续不断的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教育,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满足社会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需求。时间上,终身教育将教育拓展为人的一生;在空间上,它将教育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每个人既是学习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

终身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也就成为了每一个人的需求。终身学习强调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的过程,而非仅追求短期效应。它所要达到的结果是通过学习能够获取应对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的办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指数,而非在某一个阶段取得突出的成就,更不是要通过外在的证明来彰显自身的优异。

终身学习强调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大的动力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终身教育下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兴趣和内心对未知事物强烈的探求欲。这种动力会持续不断的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是最重要的,而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人浓厚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甚至可以培育,但绝不能强加、迫使;否则,是不可能转化为人的发展动力的。

由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反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主张则不难看出,那些在“教育起跑线”上为孩子设计的培优计划和其他的各种培养方案,并不一定都能激发孩子长久的兴趣,更有甚者,还可能使孩子失去发现自己真正兴趣的机会。因为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学习者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和被动的接受,所谓的兴趣或许是被逼出来的,并非学习者个人真正的兴趣。由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可知,人们前期的学习体验会对后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被迫的条件下促使孩子学习,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其以后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很显然,“起跑线”上的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理念相悖的,也难以真正促成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随着终身教育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的发展绝不仅限于智力的开发或某种技能的掌握,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人格品性的涵养。如果我们还是仅仅把眼光放在所谓的教育起跑线上,那我们最终所培养的人是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跑线”上所重视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非常显著的,更不是决定性的。与“起跑线”上那些点缀相比,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自己的乐趣和感受过程的快乐更重要,因为这些在孩子今后的发展中会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影响。

走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需要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儿童自由自在的探索会更好。还给他们真正的童年,会使他们有一个更满意的未来。

[1] 李宁.走出教育“起跑线”的误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36-37.

[2] 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EB/OL].http:∥www.babytree.com/sunvey/2009/.

[3] 王丽芳,李化树.愈演愈烈的起跑线竞争之原因和对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4]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1.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1.

[6] 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8.

[7]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131.

猜你喜欢

起跑线终身教育儿童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起跑线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
注册咨询工程师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