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有机融合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

2015-02-28牛嵩峰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公共性舆论监督民生

摘 要:本文结合国内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对如何将电视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有机融合进行探索,可以从公共性题材的选取、新闻的深度挖掘和新闻策划、加强教化引导及完善舆论监督几个方面着手,使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电视民生新闻是目前电视新闻的拳头产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栏目克隆现象严重、报道内容“唯民众化”、过分追求轰动效应等问题。孟健教授曾提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仍处于发展的平民话语阶段,要想发展到民主话语阶段,还需要更多关注公共事件的发展和解读。”在表现主题、取向和解读方式有差异外,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本质是相通的。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本取向、民生内容”,而公共新闻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如果说民生新闻在“小民生”阶段,更多是体现对百姓话语权的迎合,那么,“大民生”阶段则是更高一级的公共新闻阶段,有机融合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可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电视民生新闻。要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提质改造,必须提升节目的文化品格,将电视民生新闻注入公共元素,改变民生新闻原有的消遣、好奇等弊病,实现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各取所需、合作共赢。

1 公共性题材的选取

公共性题材的选取可以平衡“公共性”“新闻性”“平民性”的关系,避免民生新闻过分追求平民性而落于俗套,也不能过于追求公共性而讨论并非公共领域内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融合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从选题方面就应该在关注老百姓身边人与事的同时,更多关注本地具有公共价值的新闻题材或者说关系国计民生根本利益大事,尤其是那些突发事件及要闻,对于重大政治、经济、国际新闻及会议消息也不进行筛除或回避,而是对这类新闻采用民生的视角进行解读,这样重大的事件和热议的问题新闻报道将会“在场”,把本地重大的新闻做活、做深、做够,内容做得更加权威,观众黏着度也会越来越高。在“谁说话”的方面,应该让说话权让位于公众,媒体只起到中介作用,让公众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得以顺畅地交流,对公众表达的意见给予最快速、直接的回应,话语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公众事件的推进给公众一定的民主。

2 注重新闻策划与深度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并非报道的广度,而是信息提供的深度,虽然电视民生新闻注重民生内容,但在民生事件的挖掘上,应该树立大民生的概念。从民生问题入手,介入公共事务,让新闻不仅反映一般的社会现象,还继续上升到公共价值层面,“用公共的眼睛关注经济,用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找到民生与公共价值的关联点,提升新闻思想的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同时,也应该丰富电视节目的产品结构,民生新闻也需要文化类、讲坛类节目来丰富栏目结构,公共新闻要求媒介不仅在新闻内容上贴近公众,在公共意识上也应该帮助民众树立起来。在栏目策划上,突出特色,与观众建立准时“约会关系”,争取一些固定观众群,多关注“突发事”“紧要事”,多关注百姓生活中的“感人事”“有趣事”,以一些富有爱心的故事讲述来打动观众。

3 加强教化引导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引导作用,缓解矛盾、化解冲突,政府的执政理念在媒体对于公共生活的导向下得以阐释,公共意识在此工程中得到与主流思想同向的塑造。同时,解决了公共新闻群众参与广泛性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趋向将有效改善民生新闻压制受众间相冲突利益的认识等问题。要有机融合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应该做好议题设置,深度挖掘题材资源,使之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兴奋点。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新闻媒体只有充分发挥议题设置功能,才能引领受众,实现有效传播。

4 完善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应该将社会舆论的主流和支流分离开来,全面、客观、冷静报道新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只注重事实根据,善于容纳矛盾,化解冲突,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共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社会中的阴暗面从民生的角度予以批评。在舆论监督基础上,严把新闻评论质量关,强化新闻监督的理性和建设性。公共新闻为公共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公共话语平台,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决策,强调了新闻的公共功能,给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

由此可见,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有机融合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和实践价值,可以扩大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又能使公共新闻实现中国化,提高公众的意识,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意义与责任。

猜你喜欢

公共性舆论监督民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