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全能记者培养与素养反思

2015-02-28杨逾涵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新闻学全能影视

摘 要:当代媒介发展使得媒介融合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内多个传统媒介推出自己的网站、新媒体公共平台,从单一媒体转变为24小时的消息提供机器。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课程革新的角度切入,进行媒介融合时代全能记者培养方式的探索,提出了打破学科壁垒,提供多重专业交叉的培养框架;深化实践探索,提供符合媒体运作的课程模式;提供交流平台,提供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创新3个观点,同时对全能记者的素养问题提出反思,对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职业道德和批判精神等问题提出了思考。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进步打破了过去新闻行业从业者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全媒体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路在何方,如何保证信源的真实和报道的客观准确等种种问题,都挑战着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底线。一个基于互联网为核心的全媒体时代正不断催促着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全能记者的培养方式探索

媒介融合意味着记者不再是仅为某一单一媒体服务,首先,他们需要同时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采集和编辑方式;其次,全能记者被要求熟悉和掌握多种媒介采集体制,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殊性质,编发适合的稿件和视音频源;第三,全能记者需要具有对抗超强工作压力的能力,为了避免提供信息的重复,他们需要根据不同媒介的性质,按照目标受众的需求,精准放大报道细节,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基于以上三点要求,反观当下中国新闻学专业教育的现实不难发现,由于学科细化和专业细分的原因,培养全能记者障碍重重。例如,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主持)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当下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主要专业,有的院校也将广电专业单独成立学院(系),这些专业之间彼此课程互有交叉和重复,但更多的是专业细分导致的培养内容侧重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掌握全面采编播评知识造成了障碍。基于此,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必须做出以下变革。

首先,打破学科壁垒,提供多重专业交叉的培养框架。

作为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通道守门人,全能记者需要同时掌握多种媒体的采写和编辑技巧,因此在人才培养阶段,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应该打破学科的限制,提供多重专业交叉的培养框架和培养渠道。在本科一年级完成基础通识课程以后,向学生提供一种全面开放的学科专业课程选择模式,具体而言,整合传统的新闻实务专业课、广电新闻实务专业课以及新媒体实务课程,以三面体模块的方式提供一种学科间的渗透式、渐进式课程模式。由于这种课程模式与学科细化的整体趋势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有所违背,可以考虑的方法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可以在学分制体制内选择自己偏好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又可以根据全能记者的要求,在保证完成个人专业课程修满的前提下,辅修其他两个相关专业的课程,从而达到全面掌握媒介融合所需传播方法与技巧。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能够明显有效节约传播资本和人才培养资本,提供工作效率。当代社会,信息饥渴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过剩和信息垃圾对当代人造成的困扰,这就需要媒介在融合视域下,完成新闻编辑和表达方式的深度融合。

其次,深化实践探索,提供符合媒体运作的课程模式。

在当代,新闻学教学实践应该深植于媒介融合的产业变革,传统媒体如金融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英国广播公司等,都将自己的发展触角伸向新媒体领域,国内的大部分报业集团都经营有自己的报业网站、微信客户端、微博公共账号等,一些广播也通过多种媒介工具与听众发生互动。可见,媒介产业发展到今天,过去理解的日报、周刊、周末版等概念都变成了一种称谓,这些媒介的传播行为与这些称谓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存在,媒介都变成了24小时信息传播机器。因此,新闻学的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向学生提供一种能够符合媒介融合发展需求的新闻实践就变得更值得关注。聚合新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专门作为媒介深度融合提供的新闻方式的一种解释,它指的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一段项目的介绍可能包含新闻的全部介绍等,这些项目的链接通常都能链接到全部的内容。尽管融合新闻一直以来饱受诟病,有人认为自动抓取功能使得很多新闻机构的消息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被任意转载,相关应用却成了“流量收割机”,但不容否认,融合新闻确实提供了这样一种实践思路,那就是为学生提供实拟性的媒介操作环境,使之既有机会接触到全套的传统新闻行业和新媒体行业新闻实务,又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采集和编发消息,从而完成融合新闻的教学实践。

因此,将实践深入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打破模块课程之间存在的壁垒,实时关注媒介产业融合新动态,成了新闻学教学时间改革首先应该考虑的重点 。

第三,提供交流平台,提供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创新。

喻国明教授曾经指出,媒介融合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打破了过去一体化的模式,变成人人平等、对话交流的思维模式。媒介融合意味着新闻行业记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受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尽管这些交流发生在线上,但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其对守门人权威的挑战也不亚于面对面的思想碰撞。故而,新闻学专业在培养全能记者之初,就应该以把握互联网思维作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当代新闻学教育已经无法领先于媒介技术的发展,而转变成为之服务和提供一种解释。因此,新闻学教师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为全能记者提供一种技术的保障,而更多的,他们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进式的共同成长,教师通过不断获取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带给新闻实务的变革与挑战,与此同时,更应该考虑使学生在成为一个技术掌握者的同时,成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或称兼具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新闻从业者。

2 媒介融合与全能记者素养反思

美国田纳西大学传播学院荣誉院长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一书中谈到:“新闻界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机构。新闻界的责任是公正、准确、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他们关心的所有信息,这种责任是至高无上的。”同时,他还认为科技进步使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烈,因此,新闻界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把信息分类,并以清晰、持续不断的方式提供给公众,已经成为新闻界日益沉重的责任。但当代新闻学教育在紧随时代发展和媒介产业融合的基础之上,其对技术的过度关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也着实令人深思。

一方面,超级记者培养过度关注媒介技术变革,沦为新闻搬运工。超级记者培养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缺失,导致新闻从业者价值观错位,成为功利主义者。媒介融合时代,高等院校新闻学教学改革往往照搬欧美的媒介融合经验,将媒介技术作为教育的核心,教师队伍也忙于技术知识的重构,而忽视了对道德建设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哺育。在邻国日本,大学提出了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问题作为同时性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而丰富的媒介素养知识,而媒介技术却成了他们在课堂上拒绝纳入的探讨对象;在美国,有关培养学习型人才还是目的性人才的讨论引起过广泛的关注,通过调查发现,学习型人才是学生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社会认可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以价值观的不变应对技术的万变应该成为媒介融合时代超级记者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取消了深刻与深思,将读屏和浏览的方式作为人们接触新闻、阅读新闻的最重要行为模式,这意味着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成为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深邃的思考被平面化、刻板化的阅读行为所取代,甚至出现了机器写作,这些都削弱了超级记者深挖新闻的动力。因此,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也普遍缺乏思辨精神和批判思维,娱乐化的新闻写作大行其道,取消了时代背景、社会分析、人格探析的新闻写作成了人们最常接触到的新闻传播文本,在超级技术时代忽视最重要的问题——记者的思辨精神和批判精神与新闻记者“无冕之王”的称号是相左的,因此呼吁当代新闻学教育应该重塑批判精神的价值取向,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体现在媒介技术实务课程的各个层面,使之成为超级记者的宝贵品质。

3 结语

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媒介发展的契机,将新闻学的教育改革努力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不仅意味着新闻课程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只有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引下,通过师生互进的方式,努力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与发展,提供全面而兼具特色的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满足媒介融合对全能记者的需求,为媒介产业输送优秀人才。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以及批判思维都是新闻记者的重要品质的素质,在媒介技术作为未来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总体趋势下,这几方面的建设也成为判断新闻学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资助课题。课题名称为“媒介产业转型视野下的新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编号:20141slktz1Jyx-42)。

作者简介:杨逾涵(1984-),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上接第5页)

而是一个需要有发展战略、教学团队、资源建设等的系统工程。

第二,教材建设。虽然当前由国内学者编写或从国外引入的影视艺术教材数量不少,但找到一本全国适用,工科、农科等非专业大学生适用的影视艺术基础教材并非易事。

第三,创建影视教学资源库。我们知道,仅把教育资源放在纸质教材的开发上是不够的,教材不应该成为影视教学的唯一课程资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尝试校内校际影视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笔者以为,影视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通过完善和管理校内网络影视资源共享平台,使之成为课堂影视教育资源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影视课程的展开,同时能够惠及全校师生的影视文化活动。

4 结语

通过对中国农大影视艺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我们认识到,如何以影视艺术教育为基础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当下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笔者相信,仅仅是影视专业教育是不能够满足目前的高等教育需要的,同时,广大理工农医类高校仅仅靠影视欣赏来点缀通识教育也是不够的,需要各高等院校,广大影视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拓展视野,扎实工作,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这是我们高校影视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猜你喜欢

新闻学全能影视
全能小达人
全能小达人
全能小达人
全能小达人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新闻伦理与合力导向新闻学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