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新闻报道探析

2015-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内容

宋 歌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教育新闻报道探析

宋 歌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类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备受瞩目。教育新闻报道出现平民化视角缺失、程序化报道呆板、题材陈旧内容单薄等状况,在这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报纸等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生存挑战,如何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内容制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育新闻报道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入手,进而对目前国内教育新闻报道的误区进行反思,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突破,以期实现教育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满足教改所需,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

教育新闻报道;内涵与特征;误区突破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项改革方案密集出台,教育公平、教师师德、学生减负、校园安全、异地高考以及有偿家教、择校热、就业难等议题层出不穷,备受瞩目。如何为公众提供兼具专业性和新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优质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内容为王、内容制胜,在这个“人人拥有麦克风、摄像机”的时代,当报纸等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生存挑战时,显得愈加重要。本人经过教育专业理论学习,结合新闻报道实践的积累与思考,浅析当前的教育新闻报道,以期实现教育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满足教改所需,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

一、内涵与特征

教育新闻报道属于专业性新闻报道范畴,既包含教育学相关专业知识,又包含新闻学专业知识。《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给出的“教育新闻”定义是,“报道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以及有关传授知识、技能、思想、理论、伦理等活动的新闻。教育新闻涉及的方面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学前和各种业余学习的教育机构等。教育新闻的中心主题是有效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建设四个现代化服务。”

在“教育报道”概念中,新闻报道是一种职业行为,“教育”则是对专业性知识领域的界定。因此,“教育新闻报道”,就是运用新闻鲜明、简洁、生动的写作手法,使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报道教育事件、教育人物以及教育动态,扫描教育现状,解读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等。一个合格的教育记者、编辑,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教育概念的内涵、教育命题的要义,才能够洞悉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以及教育事件深层的本质性问题,提升教育报道的深度、力度和高度。

在当今全民教育时代、全民网络狂欢时代,受众对于教育新闻的要求一路走高,而教育新闻历来也是许多初入媒体圈记者不愿去深耕的条线。例如,采写难点多,过于专业,容易陷入说教式和程序化报道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思路的拓展,也将逐渐发现教育新闻其实是一座新闻“富矿”,教育新闻有其自身的教育性、专业性、导向性和社会性特征。

首先,教育性是教育新闻最显著的特征。教育新闻的限定词是教育,不仅报道的领域是教育领域,而且报道的内容也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性。当教育为新闻报道所关注时,我们必须认清教育的本质属性,这需要记者报道充分体现出新闻的教育性,不论是政策传达,还是信息传播,在上情下达过程中,教育新闻报道要突出教育性。

其次,教育新闻包含了新闻学和教育学两门学科属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新闻媒介具有舆论导向。因此,教育新闻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专业性和导向性。从专业学科看,教育学科本身已经突出了系统性。从培养目标看,包含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考核角度看,可划分为中考、高考、成考等。这些均凸显了教育的专业精神,最终导致了教育新闻的导向性。

再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联系紧密。教育新闻报道的内容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教育新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性,亦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不仅指明了教育的育人方向,更阐释了教育的责任所在。因此,记者要站在教育的角度报道社会事件。利用这样的互动及时发现相关问题,积极催生出有关新的教育政策,缩短受众与教育之间的距离,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发挥了重要意义。

二、误区与突破

教育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客观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也包括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是有规律的。[1]教育新闻报道的内容无论从选题还是写作上,都存在着极强的专业性,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这样的评价声也曾此起彼伏。选题角度平民化视角缺失,行话、专业术语充斥着整篇报道内容,程序化报道已是家常便饭,题材陈旧缺乏新意,媚俗煽情化等问题不断显现。什么样的教育新闻能够打动受众,使受众受惠,从而实现教育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教育新闻报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新闻从业人员追求的目标。如何改进教育新闻报道已成为教育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怎样使教育报道内容推陈出新是教育报道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教育新闻报道存在的误区及突破如下:

(一)平民化视角缺失

教育新闻报道多从教育科学或教育工作的角度去选择报道题材,使教育新闻的受众仅局限于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专家学者,话题设置过于专业化而达不到相应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稿件中,教育专业术语频现“985、211工程”、“两免一补”、“普九”、“两基”、“九年一贯制”、“区域均衡发展”的教育新闻报道,如果不是教育领域业内人士,很难看懂、读懂。

从事教育报道的记者、编辑,应该明确教育报道的价值是在于用社会上普通读者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把专家、业内、学校内部的信息传播出来,把公开信息中蕴涵的动向揭示、解读出来。教育报道应当准确、生动、透彻、通俗易懂。对于教育的新概念、新命题、新论断、新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出来。这种通俗化的“翻译”难度往往比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更高。因为只能意译,而且还要信、达、雅。

(二)程序化报道呆板

教育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递教育信息,不同于一般领域,教育领域的信息很大一部分隐藏在各种会议之中。教育新闻记者跑会议拿材料,写稿子成了家常便饭。内容程式化、报道模式程式化现象突出,如三段论:导语、会议背景,会议意义等,或部门简报、行业公报等形式呈现,这些内容涉及主管机关的日常工作秩序,陈述有余,思考不足,内容流于形式,读来索然无味。例如,有的新闻报道将素质教育的成果归结为,有多少特长班,获多少大奖项。这种报道模式很容易将人们引入一个误区:素质教育等于特长教育。其实,衡量个人素质的高低的根本在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内容单薄缺乏深度,甚至是片面的程序化报道,不仅难以满足受众需求,更是误导受众,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这都需要记者常常思考问题,如何从日常的看似平淡的众多的教育专业的会议、活动、课题中,找到鲜活的、主题明确的新闻视点。在挖掘报道题材,改进报道方式上下功夫,只要经过报道者的主观努力和媒介机制的有效调节,教育报道完全可以吸纳并维系受众的注意力,开拓出一片前景广阔的空间。

(三)题材陈旧内容单薄

与其他领域不同,教育领域鲜有突发事件,更多的是周期性的事情,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具有持久性特点。[2]与此同时,教育又是热点,和每个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但大多数公众在看待教育问题时,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很难意识到教育问题往往是多种矛盾的交汇点和问题的集中体现,极具复杂性,更少有公众真正了解教育问题背后那些纷繁复杂的政策法规的来龙去脉。

许多教育报道生硬地分离了教学与教育,导致教育报道脱离社会实际。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编人员拓展视野,变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丰富教育报道内容。教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阶段,一部分。教育新闻报道还可涉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不应该机械呆板地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能范围的划分来设置版面,如划分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四大类,将教学和教育分离的做法,不具备长久的生活力,将一般化、业务性的报道有效压缩,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受众所关注的问题实行报道,解决广大受众的疑惑。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新闻报道内容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生的各个时期。

三、结语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问题往往是多种矛盾的交汇点和问题的集中体现,事关诸多方面,涉及层次多,极具复杂性,因此教育问题的报道更需要做到全面、深刻。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对教育新闻的捕捉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学会“听会”的本领,能够悉心从各级各类、各种各样的工作会议、研讨会议、教学展示会议、活动、课题中寻找新闻选题。了解教育新闻事件产生的来龙去脉,洞悉本质根源,关注最新变化。说到底,这需要教育新闻报道的采编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积累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能够对教育事业有一定把握。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2] 李洁言.教育新闻报道的两点体会[J].青年记者,2011(35).

G212.2

A

1674-8883(2015)14-0279-01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主要内容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