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转型

2015-02-28赵国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受众时代

赵国宁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转型

赵国宁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角色定位到底应该如何呢?这是目前令业界许多记者焦虑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对记者两种角色,即“把关人”角色和“中立者”者角色的基础上,提出了记者在新媒体时代应转型为“引导者”和“倡议者”的角色,融入受众之中,做受众的朋友。本文最后对转型后的记者素质要求的升级进行了梳理,转型后的记者要有思想深度,深谙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运作模式并且还要集合多种能力与技术于一身。

新媒体;记者;角色消解;角色定位;素质升级

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的新闻生产造成一定冲击,那么专业媒体中的记者角色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如何转型呢?本文将通过分析新媒体对专业媒体记者地位的挑战,来探索到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转型之路。

一、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记者角色的消解

有实证研究表明,身处媒介巨变漩涡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群体,普遍存在焦虑情绪。[1]而焦虑的原因就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记者的角色地位受到巨大冲击,逐渐消解了其在传统新闻生产中的角色,记者对自身定位产生迷茫。而具体到新媒体对记者角色的消解作用上,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媒体对记者“把关人”角色的消解

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新闻媒体中的记者、编辑的采写和选择进行发布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包括发布什么样的新闻信息,不发布什么样的新闻信息以及各新闻信息占总新闻信息量的比重都是由记者和编辑决定,当然通过什么形式,以哪种渠道进行新闻信息的发布也由记者和编辑决定。这种生产新闻的体制下,记者就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在其进行新闻事实选择、新闻形式选择以及传播渠道的选择上,都层层对新闻进行把关和管控。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把关人”的角色却逐渐被“公民新闻”所消解。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时时发布着关于某一事件进展的各方面消息,其中包括正面消息,也包括负面消息,且不同人发布的消息之间相互补充,逐步完善各方面的新闻信息。而这所有的信息来源就是公民自身。这就对记者“把关人”的角色提出了挑战。记者不再能管控新闻信息的发布,传统媒体时代下的“把关人”角色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完全被消解了,并且有些情况下,记者由于报道不全面或是受一些政治、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使得所有媒体报道偏重某一方面,还会遭受民众的批判。

(二)新媒体对记者“中立者”角色的消解

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的要求是做客观公正的报道,而若要达到这一报道目标,则就需要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处于中立者的角色,不偏袒新闻事件涉及的各个方面的任何一方,以平衡性的原则,给各方均等的发声机会和权利。具体到新闻报道的写作或播报过程中,则是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以“中立者”的角度进行新闻创作。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这种角色的定位同样受到了冲击。很多情况下,记者中立者态度都缺乏感情色彩,处于一种冷眼旁观的境地,这与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大相径庭,公民新闻往往鲜明表达自己的好恶,并且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和真相的层层剥离,其感情起伏也十分剧烈。不仅如此,对于专业新闻生产中的“中立者”角色所带来的情感冷漠,更多人所持的是一种诘责、批判的态度。

例如,在最近央视《新闻1+1》栏目中,白岩松播报“肃宁枪击案”的事件中,白岩松用“死亡”、“离世”两个词语,而没有用“牺牲”来表述在该案件中失去生命的民警;并且,用“五十多岁的老汉”,而不是“犯罪嫌疑人”来表述在该案件杀死4人、杀伤5人的中年男子。虽然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从记者“中立者”角色定位角度来看,这一表述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从人情、人性的角度来讲却显得过于冰冷,民警是为了保护更多百姓的生命安全才牺牲的,单用“死亡”、“离世”这样的词语并不能表示出媒体以及媒体所代表的受众对民警这种高尚行为的敬意,这种轻描淡写的表述无论是对于警务人员还是对于民众来讲,这都是一种情感伤害,另外“老汉”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给人一种老者的亲切感,将这一词语用在犯下如此罪行的犯罪嫌疑人,或者退一步讲“中年男子”的身上,在情感上是民众不可接受的。

社交媒体上聚集民意,每个人表达对该事件的批评,诘难之声,最终导致了央视对该期新闻节目的封杀。

二、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的定位

无论是对“把关人”角色的消解,还是对“中立者”角色的消解,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生产专业新闻的记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变化。传统新闻时代,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把控处于绝对优势状态,受众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接受新闻的末端。而新媒体时代则不同,受众的地位逐渐上升,逐渐达到了与新闻媒体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新闻媒体的地位。因此,对“把关人”角色的消解是一种必然,而对“中立者”的质疑则是出于其情感体验上的需要,可以说这是网络民意对记者“中立者”角色的消解。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在做新闻方面必须考虑到受众的情感需求,做有温度的新闻。除此之外,记者做新闻的人称叙述上也要有所改变。传统“中立者”的新闻大多以第三人称为主,但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与记者几乎处于同等地位的状况下,就要求记者转变观念,主动将自己融入受众、读者之中,逐渐以引领者角度用第一人称,或者以对话的角度用第二人称进行写作,进而在不知不觉间,将读者带入新闻报道之中,优化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另外,在角色定位上面,其侧重点也要有所转变,从管控上游,即对消息发布的管控,转移到中下游引导与倡议,即对已经发生新闻事件的引导和事后的反思与倡议。

其中所谓的引导,一方面是针对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群情激奋”状况予以疏导,避免将事态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就是引导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及时排解负面情绪,让整个社会的氛围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所谓事后的反思与倡议则是在事件结束告一段落之后,对该事件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失范现象及时反思,尤其是对主观色彩浓厚的公民新闻的反思,倡议公民新闻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不断传播渗透媒介素养,缓慢推进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如此一来,新媒体环境下对记者的素质要求就不单单在新闻敏感以及新闻专业素质上面,它要求记者逐渐转型为思想型记者,能够把握当下社会的基本问题,并能够在新闻报道上运用新闻知识与技巧对当前社会予以引导,从而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运行和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对记者素质要求的升级

事实上,当下专业新闻媒体的运作基本上是一种全媒体的运作模式,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依然照常有序运行,同时在新媒体平台上面,如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上面也都伸出了触角。这种情况下,媒体工作量增加,本应招聘人员,但是迫于现实经济压力,传媒在不断裁人,这就对记者的全媒体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工作模式不再是单一的负责某项固定的工作或任务,而是要求记者有操作全媒体运行的各个环节的能力。事实上,在网络新闻业的实践着的也是一种混合的工作模式,它集编辑、改写、网上搜索、更新、编程和技术于一体。[2]具体的对记者能力素质提升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要成为思想型记者。由于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担任的引导者、倡议者的角色,因而记者对当前社会的某些现象和问题必须有所思考,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其次,要熟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运作模式。这是由当下媒体实际工作状态所决定的,虽然目前大多数媒体实行的是全媒体运作,但是,支撑整个新闻媒体运作的人员却是有减无增。因此,既要运作新媒体,也要运作传统媒体是当前形势所致。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必然带来话语体系的变革,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是如此,同样,到了网络时代也是如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表现重点不同,要求记者都能熟练掌握其中的运营规律,做出符合受众、读者需要的新闻。

最后,集多种能力和技术于一身。既要有熟练的采写编评的能力,也要有熟练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包括视频剪辑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绘图软件、音频处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媒体运转的任何一个环节被需要,才不至于陷入焦虑恐慌中。

[1] 王斌,刘诗瑶.新媒体语境下记者职业角色的理论争辩[J].新闻与传播,2015(3).

[2] 王清颍.我们的记者、编辑去哪儿了?——访中、美、英、日媒体人和研究者,看新传播格局下的人才变化[J].中国记者,2013(7).

G214.2

A

1674-8883(2015)14-0268-01

猜你喜欢

受众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