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族人像摄影的表现
2015-02-28龚剑锋
龚剑锋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浅析藏族人像摄影的表现
龚剑锋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系统成就了西藏高原的野性,豪爽。浓重的宗教色彩为这片土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里是人间的天堂,是洗涤灵魂的佳境。藏族人像作为具有高辨识度的人像种类,激起了我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最高一浪。本篇作品阐述围绕行走藏区的经历,结合拍摄经验,详细讲述了在藏区拍摄人像时的前期准备工作,拍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配以毕业创作作品的展示,希望能在表达对藏区和藏民的留恋之情以外,为该类摄影图片的拍摄审美与表现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藏族人像;拍摄前期;审美;宗教色彩
一、引言
我国藏区主要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区的藏族聚居区,这些地域上连为一体的,包含青藏高原极其边缘地区。主要民族就是藏族。藏族特殊的地理环境,瞬息万变的气候造就了藏民高辨识度的面貌特征和豪爽的性格,它浓重的宗教色彩,更是给藏区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二、藏族人像拍摄的意义
百度词条中输入“藏族人像”搜索结果有960000多个,短短十四个拼音字母组成的一个让摄影人魂牵梦萦的神圣殿堂。从19世纪末开始,摄影者为我们陆陆续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藏族经典的人像摄影作品的影像。藏族题材的人像摄影创作通常是社会纪实性的、带有人文的背景。从中国的纪实摄影开始出现,藏区就再仿佛是摄影人的灵魂所在地一样,络绎不绝的摄影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藏族人像摄影是一个具有极高辨识度的摄影门类。
走进这些远离现代社会的,人人都有信仰的地方,油然生出一种对自然,对人类最本真的热爱之情。远离喧嚣的市井街头,伴着信徒手中摇动的经筒,听着僧侣口中默讼的经文,经幡翻动之间,仿佛置身神秘之境,前世今生,岁月安稳。这是能净化心灵的地方。
三、拍摄前期准备
(一)相机模式的选择
在外采风时,遇到人像拍摄,主要使用AV或者TV挡。AV即光圈优先模式。设定好固定的光圈值,在保证曝光量的基础上,自动调节快门及感光度的数值。这种模式可以满足景深控制。我在光线充沛的环境中,拍摄人像特写时习惯使用大光圈,以达到虚化背景突出主体的目的。TV即快门优先模式。设定好固定的快门速度值,在保证曝光量的原则上,调节光圈大小和感光度高低。这种模式主要使用在主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高速的快门可以保证因手抖或者主体运动导致的画面焦点不实。
(二)基本参数的选择
在上述拍摄模式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图片质量或者达到特定效果,其他参数设定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首先是感光度。在弱光环境中,为保证快门速度及光圈大小时,曝光量的保证就要由感光度来提供很大一部分。高感光度会导致图像质量变差,出现粗糙的颗粒。为了保证图片质量给后期留下一定的调整空间,在保证快门速度的情况下,也要注意感光度的数值。
其次是加减曝光。拍摄中为追求一些特殊效果,有时我会使用到加减曝光。一种是环境光线太强,为追求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快门和感光度的组合不足以辅助光圈控制曝光量时,会使用减量。另外,在光线条件理想,但又要追求粗糙一些的质感时也会使用曝光减量。另一种是环境光线太弱,比如说寺庙建筑内或者藏民家等室内环境。此时在保证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的情况下,所获最大曝光量不足以支撑起图片所需,则往往使用曝光增量。
再次是对焦模式。在拍摄时,我往往会选择手动选择焦点。手动选择对焦点的优点:可以控制通过控制焦点的虚实,来进行强调。在特写类人像上,将焦点锁定在眼睛上。藏区的人,不知道是因为特殊的环境,还是信仰的力量,眼睛都十分清澈。即使是年过半百的老妪,眼睛里也丝毫没有浑浊浑浊之感。眼神是人像拍摄的神韵所在。焦点对在眼睛上,不仅可以通过光圈的控制,虚化脸上其他部分,造成较强的视觉感,还能通过强调眼神光为整幅图片提起精神。
(三)时间段的选择
摄影是光的艺术,光影效果是衡量摄影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室外光线强弱的不可控性和规律性让我们在选择拍摄时段时要提前计划。
还记得色达五明佛学院日出时,金色光芒满地遍洒。漫山遍野的红格子房在晨光之中升起袅袅炊烟,寺庙的金顶在第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整片佛学院在阳光的呼唤下,渐渐苏醒。经筒转动了,钟声敲响了,经幡飞扬。阳光给雪山上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勾出了虔诚的信徒的轮廓,僧侣手中的念珠也熠熠生辉。此时,伴随快门清脆的响声,一张照片存在了相机里,留在了脑海里。
在选择拍摄时段时,提前查好日出时间日落时间。适合拍摄的时段我将其分为四个。首先是日出前。赶在阳光露脸之前,去往计划好的地点静静等待阳光的到来。清晨的低角度光线,和天边的炫彩云雾都为拍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是上午10点之前。此时的光线条件远不如清晨时那样爽朗,但是这一时段是人最多的时候,繁忙而有序的活计纷纷开始,是抓拍的好时机。还有就是下午阳光强度渐弱,4点到日落之前。该时段,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低角度光对拍摄人物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光线条件。不仅是因为低角度光光线较弱,光比较小容易控制,还因为其在使用侧光或侧逆光时往往表现不俗,为主体勾出十分精致的轮廓光,另外最重要的是,藏区日落前的低角度光往往伴随浓艳的色彩,与周围红黄的环境相辉相映,营造出更加浓郁的宗教氛围。
(四)特殊环境中的拍摄技巧
藏区是极端天气现象聚集的地方。不仅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式的浪漫,还有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壮阔。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的瞬息万变的天气,对图片拍摄而言既有利又有弊。为了更好地利用其多变的天气带来的美轮美奂的场景,避免恶劣条件对拍摄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提前了解分析并找出对策。
首先是雪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银装素裹中,红墙黄瓦的佛教庙宇矗立在雪地上,在偏偏雪花纷飞之中,僧侣们裹着僧袍在雪中行走,虔诚的信徒们忙忙碌碌穿梭在各个庙宇之间。甘南,即甘南藏族自治州。有终年积雪的阿尼玛卿雪山、绵延起伏的千里岷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有奔流不息的黄河、白龙江、大夏河、有著名的拉卜楞寺、郎木寺、八角城等名胜古迹。去甘南拍摄的那次正好赶上丰沛的降雪。为了突出雪天营造出的氛围,我选择高速快门,把空中旋转的雪花定格在照片中。由于雪天气温较低,僧侣们往往用僧袍整个包裹住身体。只露出脸来。这对拍摄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僧袍的特殊质感与颜色,在雪花的映照之下,带着宗教特有的氛围,味道十足。僧袍的形式感很强,又比较有规律,所以,这种环境下的人像除了有氛围,人物的面部也会得到突出。
其次是云量丰富且变化极快的天气。春季秋季的藏区,金色的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往往会出现特别神奇的效果。出现这种天气时,我会使用中景或者远景,这样可以充分地表现出环境的特征,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大背景下的人物往往占据画面面积较小,与大场景相结合,往往是有一种构成美感。因为阳光是从云缝里漏出来的,光线会是直直射下来,如果有机会拍到阳光照射的主体人物,那视觉冲击力会更强。
四、图片元素的选择
(一)拍摄环境的选择
藏区比较有特色的当属清新瑰丽的雪山,金碧辉煌的寺庙,以及湛蓝的天空和瞬息万变的云彩。环境肖像中,环境也占了半壁江山。藏区人像除了藏民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也能为藏区人像增色不少。日照金顶,水天一色,以及悠远的雪山,翻动的经幡都可以适当搜集到图片中来,为人物增光添彩。通过前景、背景的运用,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特色的元素放在图片适当的位置,为人物主体服务。
(二)拍摄对象的选择
选择拍摄人物时,我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物的面部特征。藏族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这里极端强烈的紫外线及其他特殊条件的造就了这个民族具有极高辨识度的,特别的面容。皮肤粗糙,往往偏黑一些,加之脸颊上的高原红,和编起的长发以及繁复明艳的发饰,是我对藏族人的大概印象。当然,在宗教氛围如此浓郁的地方,僧侣也是很好的拍摄对象。
在选择主体时,我个人会比较喜欢儿童和老人。选择儿童是因为,他们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并且儿童的体貌特征有一种可爱之感,加之藏区儿童普遍比较害羞,因而拍摄出的作品往往含蓄纯洁而又富有表现力。单个儿童我会选择用特写来表现,即使人数稍微多一些,也会尽量拍摄突出一个最有特点人物的图片。拍摄老人时,常常会选择穿着具有特色或者形象行为有特色的。老人往往行动比较缓慢,这就给拍摄构思留下时间和余地。室外抓拍往往不能依计划行事。老人行动慢的特点可以有效规避这个问题。另外,老人是有生活阅历的人,眼睛里往往是有故事的,藏区的老人眼神也往往清澈,配合上富于特色的背景,比如说雪山,成片出来也都十分有效果。
五、藏区摄影的行为准则
(一)尊重藏民
拍摄人物时,涉及交流问题。积极的交流不仅是一种对拍摄主体的尊重,尊重其肖像权和意志,显示出友好,还能在拍摄时可以使得拍摄主体不致逃避镜头造成拍摄不利。近年来摄影人对藏区的过分“热情”,导致了部分藏民对没有征兆突然就举起的长长短短的镜头反感,甚至见到背着单反的人就直接遮住脸或者干脆走开,用愤怒的表情指向相机。所以,拍摄前的交涉,也是为了和谐共处,不致将摄影艺术陷于没有礼貌的艺术之类,让藏族人民将摄影人和相机产生厌恶反感。遇到有儿童在场时,亲切的微笑和友谊的糖果,都可以为顺利拍摄营造出更和谐的气氛。
(二)尊重藏区风俗
根据藏族主要的禁忌事项,我们将藏族禁忌分为生活禁忌、言语禁忌和宗教禁忌等三大类。首先是生活禁忌: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座,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其次是语言禁忌: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最后是生产禁忌: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等。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
六、拍摄后期
(一)彩色图片的处理
对于藏族人像来说,色彩是可以烘托氛围,并体现浓郁的宗教气息。蓝天,白云,雪山,湖水等自然地理环境,佛教经幡,僧侣袍披,及寺庙建筑等人文环境,无处不是明艳的色彩。整块的色彩本身就是有节奏感的。大色块之下,人物主体容易得到突出。适当的使用事物本身的肌理纹理,也可以制造成形式感。比如说僧侣僧袍上的褶皱,坐得齐齐整整的辫经僧侣和建筑的起伏。
除了色彩明艳的人像,在藏族人像里,我们还常常使用消色效果。顾名思义,消色,及饱和度较低的彩色片。这种照片在视觉上是有一种特殊感觉的。消色带来一种安宁之感,在照片处理中,往往将其使用在老年人像上。老人粗糙的皮肤和充满岁月之感的皱纹,在消色的助力之下,别有一番韵味。
(二)黑白图片的处理
拍摄伊始,采用彩色片拍摄,为以后按需调整片子打下基础。彩色片转换成黑白片首先对原片进行挑选。彩色片中颜色色系大部分相似的,依靠弱对比色块进行构图的,光影效果较弱的都不适合采用黑白片。黑白片的画面靠深深浅浅的黑白灰来构成,纯白纯黑的使用相对较少。也因为灰色面积较大,如果照片本身明暗对比较弱,那么转换成黑白后,画面往往节奏感弱,通俗地来说,就是比较灰。另外,在彩色转黑白时,如果不是刻意追求偏色效果,那一定要选择好转片方法。黑白片中,一定要更加注重层次。黑白之中都要能看到层次。丰富的黑白层次是衡量黑白片是否合格的标识。
[1] 张文凤.藏族题材人像摄影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
[2] 常清明.浅谈甘南藏族民俗特色与民俗摄影[J].丝绸之路,1999.
[3] 扎洛.虚化的表象之后——从人类学视角看有关西藏的影像表达极其局限[J].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4] 黄建鹏.蓝志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藏摄影的代表人物[J].中国美术馆,2014.
J413
A
1674-8883(2015)14-0263-02
龚剑锋(1992—),男,湖南常德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新闻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