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爸爸去哪儿》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

2015-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真人秀卫视

杨 霖

(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 长沙 410003)

从《爸爸去哪儿》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

杨 霖

(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 长沙 410003)

湖南卫视推出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自播出以来大受欢迎,一时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既有口碑又有收视和效益的大赢家。本文通过分析这档节目的特质、风格、看点、营销手法以及本土化改造中的亮点和价值,探究当前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理念、创新策略,认为未来真人秀节目应采取差异化创新策略;进行工业化生产;在购买海外节目版权的同时,加强本土创新。

真人秀;本土化改造;创新策略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记录了林志颖、田亮等5位名人带同子女展开的一段体验之旅。节目一经播出,便创下佳绩,获得了电视的高收视率、网络视频的高点击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话题的热点。延续这一热度,《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冠名费创造了3.1亿元的高纪录,加长电影版在马年正月初一上映,两周票房突破6亿大关。《爸爸去哪儿》可谓创造了中国娱乐节目的奇迹,开启了中国真人秀发展的新里程,作为首档父子亲情互动真实记录的节目填补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空白,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倡导的价值理念等方面都让观众眼前一亮,创新点颇多。

一、《爸爸去哪儿》的创新理念及价值

(一)明星素人化,拉近受众距离,引爆传播效果

这个节目的主要嘉宾是5对明星父子或父女,节目中爸爸带着各自五到六岁的孩子进行两天一夜的农村生活体验。“爸爸”都是非常有名的艺人,但是节目中却看不到对明星个人成功光环的渲染,而是将关注点聚焦于童真的孩子身上,展示明星真实的生活情态,讲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最贴心的亲子关系,最本真的内心世界以及最浓烈的责任与爱。

在孩子面前他们是最可靠的“老爸”,与普通人一样面临生活困境时也会手足无措,碰到教育难题也会无所适从,当和孩子深夜卧谈时又会让人感到如此的温暖和柔软,这些都是一个父亲和自己的孩子坦诚面对时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将明星拉下高高在上的神坛,还原其普通人真实甚至窘迫的一面,不仅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因为他们的朴素和亲切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同位素”效应一传十十传百,使他们无可救药地成了最广泛大众的“自己人”,强大的传播效果恐怕连明星嘉宾本人也是意想不到的。节目中“模特爸爸”张亮为了给孩子做一顿营养可口的饭菜,不得不去杀鱼时,非常担心这样“会不会掉粉啊?”但实际效果是这期节目播出后,他的微博粉丝量从之前的几十万一直蹿升到千万以上,商演价格也从原先的5000元飙升到80万元。

(二)最大化的真实记录,凸显真人秀魅力

真人秀(reality television)“即真实电视节目,它是釆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景中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的自由而真实的竞争或体验行为,从而凸显参与者本身个性,与受众互动的电视娱乐节目。”[1]真人秀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真实性。“真”是客观真实非虚构;“人”即人性人格;“秀”指手段、规则。

《爸爸去哪儿》虽然是一档真人秀栏目,但是,它带给观众的感觉并不是在“秀”。如实记录,是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节目全方位跟踪5个明星家庭72小时的乡村生活体验,现场设置的机位无所不在,记录的素材超过1000小时。观众跟随镜头走进明星的生活,明星的住所、喜好、睡相、小动作,甚至起床时蓬头垢面的狼狈模样,都在镜头面前一览无遗。在节目中,“选房间”、“找食材”、“厨艺大比拼”以及萌娃王诗龄在“换爸爸”任务时表现出的强烈抵触,都是当时最真实、最自然的反应,即使一些“穿帮”镜头,在之前其他节目里可能都会被抛弃的,但是《爸爸去哪儿》把这些镜头都留了下来,为的是保持原汁原味,使节目最大化的贴近真实。

总导演谢涤葵说:“为了让真实最大化,节目组绝对不会安排和设计孩子的行为,只是给他们安排任务。”真实的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而这种不遗余力的真实态度也成了之后其他真人秀节目争先效仿的目标,一时之间,360度无死角、24小时全程跟踪俨然成了真人秀节目的标配。

(三)设置公众议程,反映社会关切,引起社会反响

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除了匠心独具的制作,在引领人们狂欢与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精心设置公众议程,设计社会性议题。[2]

随着80后甚至90后开始为人父母,这些年轻的父母自己都还没能完全从孩子的身份中转型出来,如何让他们处理好与小孩之间的关系,《爸爸去哪儿》无疑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节目将5位明星爸爸的教育方式完整地摊开在全国观众面前,虽然不同的家庭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各有不同,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却将时下热门的各种育儿方式都囊括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电视机前的年轻父母们正面、良性的借鉴与思考。

关注子女教育、亲子关系是中国社会最热点的问题之一。节目中反映出来的孩子如何适应新环境,父亲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选择教育子女的时机与方法等,无不成为报纸与网络讨论的焦点;当然如何当一个好爸爸也是节目引发的热门话题。男主外,打拼事业,赚钱养家;女主内,生儿育女,勤俭持家,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的家庭分工和责任定位。无论是否真的“身不由己”,男性以工作忙、打拼赚钱为由,把陪伴、教育子女的责任更多交给女性或老人来承担。对于大多数的80后、90后、00后而言,父爱缺位远比母爱缺位来得普遍。《爸爸去哪儿》恰恰抓住了社会对父亲承担家庭责任的期待,为很多人提供了理想中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广大受众不仅对节目评价颇高,而且很多父母也对子女的教育更加关注,一时间掀起了全民讨论亲子关系的热潮,把儿童教育问题演变为全民关注的核心议题,成了2013年岁末公众讨论的焦点。

(四)工业化制作模式,接轨国际运作标准

《爸爸去哪儿》引进的不仅仅是节目形式本身,更重要的是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在国际上很多电视节目都实行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而目前国内还很少这样去运作,《爸爸去哪儿》在娱乐节目工业化生产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整个节目从一开始就周密设计,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在节目筹备阶段,导演组总共拜访了近20对明星父子和父女,最终确定了5对。这种周密而精细的调研和设计正是一种标准化的工业流程,节目组可以预先判断在具体环境下特定嘉宾的不同表现,虽然这些表现不被制作方干预,却属于“意料之中的意外”。

户外全景式真人秀所需要的工业化制作模式决定了这类节目超高的制作难度。一系列数字展现了这种工业化制作的基本流程:在3天2夜的有限时间内,共计有不同部门的120位工作人员和各个位置的45个机位投入无间断拍摄;后期团队需要从1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寻找和筛选出3~4个小时的影像,剪辑团队再在此基础上制作出100多分钟的初剪版本;字幕组和音效组此时将介入制作,经过反复删减最终敲定为90分钟的播出版本。这超越了《我是歌手》38个机位、400个小时素材剪一集的湖南卫视制作纪录,相比以往制作简易的国内户外节目,“这应该是国内目前最复杂的真人秀,这种工业化制作模式下的节目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和观看快感。”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立体式营销

随着新媒体的大规模崛起,对传统电视业界形成强大冲击。一方面是年轻人蜂聚网络看片,无形中降低了电视的开机率;另一方面,视频网站让年轻人重新发现电视节目的观赏价值,反过来推动电视节目创新。[3]微博、微信对节目的网络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现在的电视观众习惯于在追节目的同时与众网友唠嗑,即时分享观感以寻求认同。

《爸爸去哪儿》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宣传推介节目,在首播之时便在微博与公众论坛社交平台引发数据爆炸,各种热搜及话题指数均持续破表。在节目进行的中间阶段,又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和流媒体与观众进行及时互动,分享育儿经验、诉说拍摄中的趣闻趣事、发布“萌娃”和爸爸们参加各种活动的视频信息以及节目预报等等。在短短的两个月,官方微博粉丝人数就达到370万,两个多月发布微博达1470多条,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在百度热门搜索量达到了35万次,足以说明一个节目所引起的关注度。节目受欢迎,自然也捧红了五位“萌娃”,“萌娃”开始参加各种活动,也给节目本身带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随着电视台节目的热播,网络平台上的热度也持续上升,《爸爸去哪儿》单期在爱奇艺网上的点播达到115万次。同时,新浪微博一直在实现与电视同步的“微直播”,各大门户网站及视频网站都推出了《爸爸去哪儿》专题,甚至还有网络媒体跟随摄制组进行实地报道。

电影院现场直播也是节目宣传的一种新方式。节目在首映礼上利用网络视频网站直播、万达影城直播、电视直播和手机客户端直播等全方位立体联动直播形式掀起了节目造势营销的开端。[4]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节目第一期的收视率达到了1.1%、份额达到7.67%,在全国同时段播出的节目排名位居第一。

与此同时,节目还借用收视率较高的《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栏目对节目进行宣传,《快乐大本营》还专门录制了《爸爸去哪儿》节目专场。在影、视、网络媒体共同助推节目热度的同时,传统纸媒也毫不逊色,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30多家报纸对《爸爸去哪儿》节目本身及其所引发的亲子关系、广告推广事件、电视原创话题、旅游新热点等问题进行了报道或评论。正是利用新老媒体联动营销方式在栏目播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立体轰炸,影城、电视、报纸、网络、众多的社交媒体平台都成为《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传播渠道,不仅在播出前整合造势,还在播出期间通力助推节目热度。

立体营销,尤其是网络的营销,可以让一个电视节目一夜爆红,可以让原本不是父母的观众,也去关注一档“亲子”的电视节目。社交网络的助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娱乐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围绕“爸爸去哪儿”的品牌,湖南广电还推出《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截至2月10日,该影片累计票房已经超过6亿。接着又推出众多衍生产品,其中,同名手游下载量已超亿次,“爸爸”的出版物,包括动漫形象等,也在加速开发。《爸爸去哪儿》的立体式营销与产业链开发让湖南卫视社会、经济效应双双取得丰收。

二、从《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看未来真人秀节目的突围与创新

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大热,必然引起中国电视生态的大改变,将会引导电视节目从浮华的表面热闹走向丰富的生活细处。可以预见的是,《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研发创新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竞争格局的转变必将带来真人秀类型的百花齐放

真人秀节目,将由原来单一的“选秀”节目的竞争转变成全类型“真人秀”节目竞争。《爸爸去哪儿》开启了内地荧屏“百台大战”硝烟滚滚的“小”时代,芒果台在市场、口碑的双赢迅速引发羊群效应,各大卫视纷纷加入战团,除了亲子节目以外,还竞相出现了歌唱、竞演、旅游、动物、婚恋、孝道、游戏竞争、户外生存等众多主题的真人秀节目。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为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多成功的机会,也开启了各大卫视真人秀节目的大门:《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明星到我家》《我们相爱吧》《极限挑战》等一批最新的真人秀节目令观众眼花缭乱,其中不乏成功之作。

(二)版权引进竞争加剧,本土化创新日益重要

近年来很多成功的真人秀节目都是从海外引进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花样爷爷》《奔跑吧兄弟》这些版权引进节目的成功更刺激了引进潮流的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大卫视下发了“加强版”“限娱令”,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档,但是,并没能挡住各大卫视的“引进潮”。[5]与模仿不同,购买版权的电视节目会得到版权方的亲自指导,使各台学到世界最先进的电视节目制作理念、操作模式,从而提高节目创新、竞争的能力。

国外模式引进常常也会“水土不服”,这时候节目的调整执行能力和本土化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爸爸去哪儿》就并没有一味照抄韩国原版模式,比较中韩两个版本的节目,不难发现无论从嘉宾、场景、任务、规则,还是拍摄、剪辑,都比原版节目更为成功,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制作团队精良的制作能力以及多年积累的本土化创新能力。可以说,引进国外成功的节目模式首先为我国电视节目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团队的创新活力,从而使电视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品牌的电视节目。

当然,一味依靠买版权终究无法长远发展,打破常态、求变求新、历练能力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自身的原创能力,这是未来我国电视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而在广电总局鼓励原创的政策影响下,必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本土原创真人秀。

(三)工业化生产成为中国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各电视机构“节目模式”的纷纷引进,《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里》等节目的成功,工业化生产成为中国电视未来发展的方向。

“节目模式”拥有完整全面的生产指导蓝本,包括节目版权、形式创意、人员培训、标准文案、叙事结构、流程设置、细化分工、工种协作、程序管理等核心要素,为节目生产提供完整的细节指导。境外电视机构在输出“节目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电视工业体系,以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爸爸去哪里》等节目的成功,实质上是现代电视工业生产体系移植的成功。

“节目模式”其实质是一个小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是竞争中“看不见的手”。率先觉醒的省级电视机构深谙这一命题的内涵,靠着“节目模式”建立起了严密的节目制作规范,也形成了初级电视工业生产体系。这些是区别传统电视机构与现代传媒的根本标志,也是工业化时代电视生产的核心要义。

(四)差异化创新策略

走进2015年,各大卫视电视节目的改版运动风生水起,“创新”一词又成为了电视行业的主题词。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受众对电视媒体审美需求的逐渐提高,媒体行业的竞争渐趋激烈以及媒体监管制度的完善尝试,在极力促进节目形式和内容创新的同时,各电视台也有了一些新发展和新思考,也开始注重其他更为根基化层面问题的考虑。例如,创新思路来源的开放化,创新模式的版权化,创新理念的亲民化以及创新的公益化。

继“梦想系列”——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北京卫视《梦想合唱团》、江苏卫视《梦想成真》等帮助普通人实现梦想的节目后,央视又推出了大型励志公益节目《出彩中国人》,北京卫视推出《私人定制》,江苏卫视推出《最强大脑》《超级女兵》等节目,在娱乐中注入“梦想”、“爱心”、“知识”等公益性服务理念,为当今电视节目的差异化战略树立了新的榜样。

三、结论

创新是电视节目的灵魂,是电视节目保持高收视率的制胜法宝。目前,对于处于多元竞争之中的中国电视,开创节目制作新形态、找准观众最渴求的元素是当务之急。

国内许多成功的真人秀节目都是引进或参照国外电视节目的样式而创作的,模仿没有错,关键在创新。如何在别人成熟的节目模式之上创造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这是第一要务。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思路,打破原有电视节目制作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节目的研发上多下功夫,根据国情和国民的收视习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电视节目的创新,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原创电视节目内容和形态来,唯此才能为本土真人秀节目注入更持久的竞争活力,真正形成自主品牌。

[1] 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 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 刘彤,杨嫦君.讲述中国故事 传递浓浓亲情[J].当代电视,2013(12):59-60.

[5] 朱穆.电视媒介中娱乐节目价值倡导的积极转型[J].当代电视,2014(01):83-86.

G222.3

A

1674-8883(2015)14-0051-02

杨霖(196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杨霖团队制片人。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真人秀卫视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