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2015-02-28谢玉荣

学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断句实词虚词

□谢玉荣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学生的弱项之一,很多学生高一高二的时候不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对语言点没有深厚的积累,上了高三以后,一接触到课外文言文,立刻头昏脑胀,丢分现象就比较普遍。虽然高三复习时会对高考考察范围内的语言点进行细致复习,但是基础差的学生仍感到比较吃力,因为复习的量确实比较大。所以常有学生来向我诉苦,寻求解题的捷径。其实,与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技巧可以运用的。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试题一般包括两大项:三道选择题和两至三道翻译题 (全国卷一般是两道),分值为19分。以往安徽卷的三道选择题中前两道题都是对实词和虚词用法、意义的考察,第三道题则往往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风格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的能力,有时考察学生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的筛选概括分类的能力。现在改用全国卷,全国卷的特点是淡化虚词的考察,不单独设题,虚词和文言句式都放在翻译题中考察。相比安徽卷,全国卷更重视对学生断句能力的考察,而断句离不开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把握。所以虽然全国卷不对虚词单独命题,但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仍然要重视虚词的学习和积累。翻译题除了考察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外,还注重考察特殊句式。虽然全国卷更倾向于意译,但是同样设有得分点。也就是说,全国卷的文言文的考察内容也还是集中在语言点上,因此,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首先要有“语言点意识”。下面就谈谈文言文阅读理解的一些应试技巧。

一、要有语言点意识

如上所言,文言文阅读的考察重点在语言点上,所以学生一定要有“语言点意识”。所谓“语言点”是指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五个方面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的考察主要通过对实词、虚词和翻译的考察来进行。高考考察范围内的实词大约有80-120个,虚词有18个。这些词的用法都比较灵活多变,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确定其含义。因此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做题时普遍感到吃力。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点意识,及时归纳所学的语言点,才能在解题时不至于哀叹“巧妇难为无米炊”。建议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先在心里把这五个方面的概念过一遍,或者在草稿纸上写出来,这样思考就有针对性了。在做翻译题时,尤其要有语言点意识,因为命题时往往把重要的语言点作为得分点,如果没有语言点意识,那么就算翻出了大意,也只能得到大意分1分。如果一个句子赋分为3分,则大意占1分,必定还有两个得分点,各占1分。如果一个句子赋分为5分,则大意占1分,必定还有3-4个得分点,各占1分。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找出得分点,即找出通假字或者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来。尤其是特殊句式,因在前面选择题中无法考察,所以必定在后面的翻译题中加以考察。翻译时注意灵活运用“增删调变留换”的六字真言,即:1、增补省略成分。2、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虚词。3、按现代汉语规范调整语序。4、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5、保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年号、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等6、把无法直译或委婉语换成现代汉语的同义词。另外,要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比如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及一些委婉语,不能望文生义,比如“驾鹤西去”是人去世的委婉语,不能看着字面翻译成某人“驾着鹤向西去了”。还要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有文采。翻译后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当然,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也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从试题到文本

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文言文阅读也应当从试题入手,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切不可先读文章再做题,否则不但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加重疲劳和烦躁的感觉,导致发挥失常。我建议从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概括分析题入手,把该题的四个选项都看一看,大致了解文章内容。不必急着去做这道题,从此题入手只是为了了解文章大意而已。文言文的试题基本上都是局部设题,一般来说,结合上下文意去理解即可解题。很多学生不知道这个命题的规律,遇到不懂的语句就烦躁,乱做一气。其实,文言文中若有生僻难懂的字词而又关系到试题答案的,命题者一定会加注解,不加注解的生字词肯定与答案无关,学生大可忽略不看,跳过不读。所以注解是一定要看的,而一篇文言文只要能看懂80%就可以较准确地完成试题了。当然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意理解,才能翻译准确。

三、学会运用代入法、比较法和逻辑推理法

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关于实词和虚词的考察题型长期以来比较固定,变化不大。如果我们善于使用代入法和比较法的话,是可以又快又好地找到答案的。所谓代入法,即把命题人给出的加点实词的释义代入到原句中去,看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逻辑,如果不合,即是错误的。这个方法对考察虚词的选择题也适用。虽然全国卷不对虚词单独命题,但学生却不能忽略平时的虚词训练。一般来说,命题人会给出两个含有同一个虚词的句子,让你判断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一致,这两个句子通常情况下会一句出自课内,一句出自课外。我们可以先判断课内的那一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毕竟课内的语言点我们要熟悉一些),然后代入到课外的那一句中去考察,看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逻辑,如果不通不合,那就不一致。反之,如果课外的那一句比较容易把握,也可先对其做出判断,然后把词义代入到课内的那一句去考察。所谓比较法,是针对考察虚词的选择题而言的。两句中如果虚词前后所搭配的词语性质不同,并且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功能肯定不同,即用法肯定不同。虚词的用法不同,意义肯定不同。这两个方法对于那些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用。如果学生对若干个选项都拿不准,模棱两可的话,千万不要胡乱选择,最好的办法是回到原文去看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再猜测加点词语的含义。切记,一定要回原文去,联系上下文考察该句句意,然后再做出正确的判断。

逻辑推理法是比较高级的思维方法,在选择题中常常会出现不合逻辑的设错的情况。如果能够学会运用逻辑推理法,那么解题将事半功倍。特别是在解翻译题时,很多同学翻译完了就算了,不去对照原文查验正误,如果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法检查一下自己的译文,很多错误都可以被发现,进而得到改正。比如“操领军兼行趣白马”一句,竟有很多学生翻译成“曹操和白马逗趣”。显然学生不知道“趣”的通假情况,翻译完了也没有动脑筋想一想:大战在即,曹操有闲工夫和白马逗趣吗?而运用逻辑推理法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低级错误。

四、掌握断句技巧

断句是全国卷的必考题。解题时,要先通读全段,由易到难,根据意义单位断句。抓关键实词和常用虚词,特别注意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关联词和常在句首的时间词等,注意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不可拆散。还要注意排比、对偶、顶真与反复的修辞手法。相同词语若紧相连而非叠词,一般中间要点断。最后,断句完毕要自己翻译一遍,运用逻辑推理法检验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如果自己都不懂句子的意思,那么就一定断错了。

文言文中虽然语言点较多,但是难度适中、值得考而又可考的其实并不多。所以各题之间未必没有联系,因而不能孤立地做题。我们要善于利用并且充分利用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来帮助我们顺利解题。

猜你喜欢

断句实词虚词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妙用标点巧断句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