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莲说》比较教学

2015-02-28侯玲源

学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托物爱莲说言志

□侯玲源

任何事物的特点都得通过相互比较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比较教学法组织教学。所谓比较教学法是指将教材中具有某种联系的相似或相反的内容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并加以区别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区分差异,加深理解。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具体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比较教学法适用于各种学科,包括语文教学中各种文体的课文。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比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爱莲说》是宋代周敦颐的一篇名作,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情操和生活追求。在文中通过比较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作者 “予独爱莲”的情结。

一、确立比较对象

乍一看,学生会觉得理解《爱莲说》并不困难,“爱莲”不就是“爱君子”么?然而,细细品味会觉得问题还真不少!譬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爱牡丹”,为何作者说“予独爱莲”?通过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知不觉中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象,就能“四两拔千斤”,让学生理解“予独爱莲”的缘由。纵观全文,莲的比较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菊花,另一个是牡丹。陶渊明独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代表封建社会中,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人,代表才华横溢的隐士。而作者没有消极回避现实,更没有因对现实社会不满而失去信心,他不是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爱牡丹,其实是爱有钱人,在他们眼里,牡丹是财富的体现,作者不爱牡丹只爱莲花,就是不愿追逐名利,不愿贪图富贵而“入污泥”的高尚品质的体现。在作品末端,作者发出阵阵叹息: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些叹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别具匠心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对象,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解作者,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

二、确定比较要点

莲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但是由于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处境遭遇各不相同,虽然都是托物言志,落笔点却不一定个个相同,因而蕴含于其中的情趣也往往大相径庭。所以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只是让他们知道“托何物”还不够,还需要让他们明白作者更深的写作意图。纵览文中描绘莲的句子,不难发现许多隐含的内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描绘莲的,赞的是莲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不论环境是好是坏,始终自觉地保持质朴、庄重、自然的本质。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豁达、正直,它“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优雅芬芳、卓然挺立。作者通过抓住莲的神与形的结合点描绘莲,在分析文章的立意布局时,我们可以采用同题文章进行比较。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描述了莲,然而作者的着眼点与本文明显不同,那是些红花碧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绚烂的色彩,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景象,孕育着奋发昂扬的情怀,那是红花碧叶的隐含情结。以周敦颐和杨万里文章的落笔点为比较点,挖掘隐含的教学因素,则不难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确定文章的比较要点对学生领悟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确立比较角度

“托何物”?“何托物”?“言何志”?是欣赏托物言志类文章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作为一名理学家,周敦颐认为“诚实”是道德的终极,为了达到“诚信”的境界,必须修养道德。当然,他也主张主动融入世界,努力进取。他不喜欢陶渊明之类的诗人缺乏信心,对现实社会不满,从而对现实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显然《爱莲说》也蕴含着这些哲学思想。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浇灌这些知识。譬如,《爱莲说》中莲的比较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菊;一个是牡丹,文中有三处烘托的写作手法,菊从一个角度烘托莲,牡丹从一个角度烘托莲。而第三次烘托三种花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由菊——牡丹——莲,变为菊——莲——牡丹。这样把反衬的对象放到最后,也把作者对富贵的鄙视表达得更加明显。很显然,在作者的眼中,菊花不同于牡丹,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鲜有闻”的叹息上,也表现在作者将菊花与荷花的并列分布上,作者是欣赏菊的,但是并不特别喜爱菊,群芳谱中、万花丛中,作者是独爱莲的,作者欣赏菊的孤傲高洁,菊也只是莲的旁衬。虽然作者欣赏菊的孤傲清高,但是不赞成隐者试图通过躲避污浊的环境,以求“洁身自好”的消极避世行为。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固然是作者的追求,但是不脱离现实环境的积极态度,更显示出作者高人一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本文是《爱莲说》而不是“爱菊说”、甚至是“爱牡丹说”。教师通过设置巧妙的比较角度,品赏文章,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理解作者“众人之中独我爱莲”的情结,“禅房花木”自然也就扑面而来了。

比较教学法可以贯穿整个课堂,适用于各个方面:在分析语言、词汇运用的准确时,可以采用变换词语进行比较;在分析情节巧妙时,可以采用情节变换进行比较;在分析文章立意布局时,可以采用同题文章进行比较,或者让学生同题写作和原文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词语选择的精当,感受巧妙的情节设计,领悟篇章的高远立意,自然就会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托物爱莲说言志
言志为本
爱莲说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浅议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爱莲说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