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针引线话经典

2015-02-28徐建英

学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樊哙项王项羽

□徐建英

有人因现在人们浮躁的阅读方式而称现在为“快阅读时代”或者“轻阅读时代”,估计这对现代的语文老师来说最有共鸣。“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一个语文老师将相关的读书任务安排下去后会出现极大的尴尬。因为我们遭遇了一个不愿阅读的时代,一个随意阅读的时代,一个功利阅读的时代。一边是语文老师强调阅读经典才能真正地积累语文素养,一边是学生应付式快餐式地阅读报纸杂志;一边是老师对学生肤浅语词积累的担忧,一边是家长只看考试结果而引导的功利阅读。语文老师似乎和学生、家长都无法达成阅读方面的共识。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困境。怎样才能让经典更靠近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被经典的文本吸引,而不是泛泛阅读?笔者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写将出来聊博大方之家一哂。

一、能结处不结,以情动情读原著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目是经典作品的节选,如果利用好节选,引起其阅读的兴趣,那么对于原著的阅读来说,可能性就大了。笔者在对《边城》的教学中,曾尝试过在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一个班级告知故事大概和节选文章的前因后果,另一个班级有意隐藏故事的发展趋向和结果,然后要求同学们自由阅读。最后发现前一个班级仅有三个人真正阅读了,而后一个班级则有十几个同学(特别是女同学)阅读了原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大概跟高中生的基本特点有关。高中的孩子正值青春,有着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的众多美好希冀,特别对爱情更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再有好奇心强也是他们的基本特点之一。有了对此的基本把握,有些小策略就有实施的余地了。

在我们课本节选的内容中,提到第一个端午节里,“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引出了一场有趣的邂逅。之后与此相类的话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是否能让你窥见女主角的心理?当我与学生探讨和他们年龄相类人物的心理时,他们还是极有兴趣的。于是,我们一起摸清了美丽的翠翠心灵的归属。可是,有个殷勤的“送鸭子人”似乎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将在翠翠的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他和傩送将会以什么方式什么结果出现在翠翠的生命中?还有,小说中还有个“碾坊”和“渡船”相抗衡,你认为哪个才会成为赢家?爷爷的保护能有多久?文本的分析结束后,我留给了后一个班级很多的疑问,即使课下有同学问也是笑而不答,而那本有意摆在我办公桌上的《边城》,这时就极其抢手了。竟然有一部分同学在我还未布置教学任务时就主动阅读了。而前一个班级,上课前我就介绍了人物、情节和主旨,甚至后人对该小说的评价,所以几乎没多少同学愿意从繁重的功课之中抬起头来欣赏一下原著。

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年龄阶段的特殊感触有吸引力;二是悬念越强越有吸引力。我在前一个班级中没有留下任何悬念,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与不读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课本教学的能结束处的不结束,或者说若隐若现的结束,反而会吸引更多的同学走近经典。当然,便利条件也是要创造的,例如有策略地提前准备好需读的书等。

二、常见处显非常,有疑有问究文本

文言文经典在课本中也出现了不少,对于这些课文,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仅仅从文言字词中进行关注,未能充分关注它的文学作用。文史不分家是我国古代史传类文学的一大特色,史笔记事的简洁和生动传神也值得关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性格鲜明的对比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估计大多数老师都会顾及到,此片段中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态度似乎是否定的,这在阅读中应该也会提到。可是作为老师而言,可能还不能止步于此,还要从常规中引出非常规来,毕竟文字后面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鸿门宴》中有一个很是奇怪的场景,樊哙闯帐进入项羽的中军营帐,项羽并未生气,反而两次赞颂“壮士”!是项羽宽容大度,还是项羽慢脾气,抑或是项羽的心理有些特殊的情愫?当我在课堂上对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时,原本热闹回答问题的班级突然安静了,因为这是他们未曾触及的角度。就此,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接着,将选修中的《项羽之死》部分展示给学生;最后让大家讨论,同时要求必须从文本中找证据。

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因为要求从文本中找证据,所以,很多孩子对这两篇课文展开了比较深入的阅读。项羽宽容吗?似乎在文本中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反而我们可以一眼就发现他是易怒的,因为曹无伤一言就激起了他的愤怒。何况,我们知道他还填埋了二十万的秦朝降卒。这样的人会宽容应该是没有人会信服的。相反,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残暴的人。但是请看他在樊哙闯帐时的反应: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如此无礼,如此大胆的樊哙!项羽为何不立马斩杀?他无权吗?不是,杀沛公尚且不需任何理由,何况杀沛公的属下,何况是一个如此冒犯于他的属下?可是他不仅不杀,还连连称赞“壮士”,这是否违背了他原本的性格?其实,读完全篇《史记·项羽本纪》或增读《项羽之死》就能明白:项羽是一英雄武士,有耿耿武士之风。当然也会喜欢同样有耿直性格、大胆勇猛的樊哙。所以当一个勇于闯帐的猛士出现时,他从猛士身上的不卑不亢和力大扛鼎中似乎见到了自己,不仅不会责怪,反而有惺惺相惜之感。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壮士”之赞。史笔的简洁和文学的蕴藉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是孩子们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这结论不仅可以解释那个反常场面,更可以引导同学们在经典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以,于常见处展现非常见的风景,也会引起同学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另外,不仅在阅读时可以或明或暗地引导同学们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在写作时穿插经典作品的阅读。笔者在引导学生创新写作形式时,课堂的讨论陷入了瓶颈,同学们无法想出更多的创新形式。于是我适时将《子夜》中吴老太爷猝死那一片断介绍给学生,让同学们学习其“陌生化”的写法。这让他们感觉其实经典作品也会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在这种 “功利”的想法驱使下,不少同学读完了该书。

当然,经典阅读是需要文化氛围的,不是我们在课堂上所谓的激趣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这些也只是穿针引线罢了,真正的阅读是需要阅读人从经典中收获宝藏后才能自觉进行。但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会随时随地引导学生们阅读经典,走进经典。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一个以阅读为常的人才是一个高贵的人,一个以阅读为常的民族才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而这,正是你我作为园丁的理想。

猜你喜欢

樊哙项王项羽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猛人樊哙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梦遇项羽
亚父之死
刘邦吃龟肉汤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