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教学的三个抓手

2015-02-28张宏和

学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眼散文情感

□张宏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散文教学颇有体悟。我认为,散文教学必须重点注意的是作品的情感、语言、技法三个方面。如能抓住这三点,教学一定会更有针对性。

领悟情感的真——难点

“情感的真”,体现于写作者本人在行文中付出的实感真情,不虚构,不浮夸,自然流露,娓娓道来。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这些文学作品的主要不同在于,散文创作应该立足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对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物或自己亲身所历、真心所悟的感受,或叙写或描摹或议论或抒情。散文,应是从作者心底流淌出来的真话、实话,而不是空话、套话。李渔《窥词管见》云:“说景即是说情。……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于情感问题较为抽象,因此它是散文教学中的难点。

《小狗包弟》真实表现了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作品所描述的,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都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但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作者一方面真正解剖了自己,另一方面,为将来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探索集·后记》)。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出更深刻的人格魅力和社会价值。

读《小狗包弟》,如同听述一个故事。教学中除了必须辅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与了解外,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

“情感的真”还要求阅读者自己要用心品味,细心体悟,明其真意,了其内涵。古人非常重视对所读散文的真情感悟,其中的代表言论有:“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宋·赵与时《宾退录》)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字面去领悟内在的深情厚意。

体味语言的美——重点

“语言的美”,体现于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其中不乏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再现,让人如临其身,如入其境;或不乏丰富斑斓的色彩描绘,让人游目骋怀,心领神会。

散文又称美文,主要就体现在它语言的美。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美是重点。

《故都的秋》中写道: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凭着一个普通文人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别样的 “故都秋意图”,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运用,绿、蓝、黑、红等色彩纷呈。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写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先生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语言的美”还体现于语言不落窠臼,标新立异,其中不乏奇特鲜活的语言创造,让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优美的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情感美。《荷塘月色》中有“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从表面看,这两句描写也并不新奇,文字也极其朴实,但其中的“泻”“浮”两字却很为人称道。“泻”字绘出了月光如流水之态,“浮”字状出了荷塘上雾气之貌,而且还引出两个贴切的比喻来:“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十分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月夜荷塘上的景象,似真似假,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又如“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作者在文中灵活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丰富内涵,语言鲜活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晰技法的巧——亮点

“技法的巧”,体现于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适当自如,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巧妙的技法,是散文中的一个亮点。散文除语言精练、词藻讲究外,它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以显示其善良与爱国。文中还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读者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叙写刘和珍遇难的过程,作者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而同时,作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作为一条主线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在行文中,作者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情景交融,是散文中最常用的技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并不是套话。因为无论古代散文还是现当代散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都立足于独特的身心对特定对象的独特的情感认知。心象关乎一个“情”字,是情感认知的结晶;以情炼辞,外化心象,是散文创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准则。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

以小见大,也是众多散文名篇共有的特点。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从写作实际来看,多数篇章却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他在此借引了两句西方谚语。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吗?季羡林先生也认为,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技法,它就是“以小见大”。

“技法的巧”还体现于文脉清晰,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让人观之有序,读之有节。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的特点。通俗地说,“形”就是散文的取材与构思,“神”就是散文的思想内涵。散文取材包罗万象、无不可入,写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所有内容应围绕主题,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陆蠡先生的《囚绿记》一文中,“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从“择绿”“近绿”“囚绿”“释绿”和“怀绿”五个方面展开思路,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形”“神”结合非常巧妙。

明晰散文技法的巧,还要学会抓住文眼。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抓住了这些至关重要的语句,对全文的理解便可提纲挈领、迎刃而解了。文眼式散文之“文眼”,多为折射理性光芒的窗口。如《游褒禅山记》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那些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不是伟人们常说的话吗?何其相似!多么警世!还有《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等,这些文眼皆如龙睛虎目,电光石火般地振发起全篇,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迪,给人以悠长的美好回味。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美在构思。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时要抓的难点、重点和亮点,也是欣赏好散文必需拥有的三个抓手。因此,教学中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入选教材的散文作品都是经典名篇,所以汲取散文的语言营养,以纯净祖国语言,净化学生心灵,优化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品味、感悟能力,也是散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黄山书社2011年。

猜你喜欢

文眼散文情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