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意象结构分析
2015-02-28雷欣翰
□雷欣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结构分析
□雷欣翰
陶渊明诗歌出众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能将诗中内涵丰富的意象以更有意味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相对独立于诗歌的意象结构。陶诗的意象结构,因其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而言之,大致可分为三种:独立型、辅助型和主导型。这些意象结构在诗歌中的作用,则是通过与诗歌中的其他成分(说理、叙事等)进行互动来实现的。
陶渊明;诗歌;意象结构
陶渊明的诗歌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个人特色,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灵活地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言情”。在陶诗中,有许多诗歌都在不长的篇幅里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对这些意象的使用当然不能是随意的堆积,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这些意象融入整首诗的有机整体,来发挥“言情”的作用。本文要探讨的,就是陶渊明在诗中运用多种意象进行组合来为诗歌服务,以表达情感、思想的方法。陶诗的意象结构,因写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而言之,大致可分为三种:独立型、辅助型和主导型。
一、独立型意象结构
独立型意象结构的意象常集中出现,其结构功用是引起下文的抒情、讲理、明志。在这类诗歌中,写意象的诗句与其他诗句互为表里,诗歌一般可以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诗人触物起兴,意象结构就是“兴象”。《己酉岁九月九日》中的意象结构就是典型的独立型。这首诗的前八句写景,即独立型意象结构之所在:先以“靡靡”描写秋夕、“凄凄”修饰风露,总写了凄清的晚秋景致,再由大至小,通过凋残的蔓草、园木加深了凄清的氛围,最后的“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流响,丛雁生云霄”,又由近至远,融情入境,令人顿生天地自大,四时流变的崇高感。后八句抒发人生劳苦而有终的悲哀情感,由“人生岂不劳”的反问开始,这反问又由“万化相寻绎”的感慨引起,而这感慨正是出于深秋时节,作者“看到”的“哀蝉无流响,丛雁生云霄”的景象。可以看出来,前八句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事由和情感基调的铺垫。而作为意象结构的内部构成,秋夕、风露、蔓草、园木、清气、天界、哀蝉、丛雁这些意象,以及修饰、引导这些意象的“靡靡”、“凄凄”、“杳然”等词汇,共同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凄清而高远的秋景图画。
此外,《荣木》、《形赠影》等十六首诗的意象结构都属于独立型,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荣木》和《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荣木》对意象最成功的运用是拟古四言诗的“起兴”手法。第一章前四句都写荣木的兴衰,后四句都是由此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三章之后则由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引出诗人对自己年长无成的愧疚和对志向的坚持。《五月旦作和戴主簿》的不同在于构建意象结构的四句诗没有出现在诗的开头,而是在第五至八句。九句以后由“既来孰不去”引出“人理固有终”之理的阐发,而“既来孰不去”一句对人生终究要终结的哀叹,又早在四句写景句中埋下了伏笔。
二、辅助型意象结构
辅助型意象结构一般只在诗中起到渲染气氛、情感或者辅助表意的作用。这类结构仍以写景为主,但与独立型不同的是,后者作为“兴句”,与“所咏之词”共同构成诗歌的两大头绪;而前者则或作为局部诗意的象征、或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渲染。总之,是旁附于主线周围、不承担主要表意功能的辅助成分。
辅助型意象结构根据其作用可以分为局部辅助和整体辅助两种。局部辅助型只服务诗歌的局部而非主旨,《九日闲居》是其中的典型。诗人先以四句诗道出“世短”与“人乐久生”的矛盾,再写四句秋景加以渲染——这正是本诗意象结构所在。这四句秋景,实际上是对前四句诗意的伸发:先点染出秋高气爽,再写“往燕”和“来雁”在明澈天空中的“无遗影”和“有馀声”,让人产生对自然时序的感悟——这种感悟,正与“日月依辰至”相通。“露凄”之秋、“往燕”之“无遗影”,又让人感到面对自然时的无奈,这“无奈”又正与“人乐久生”而“世短”相融。最终,这一意象结构成功地将开头四句看似枯燥的说理审美化了。
整体辅助型结构直接为主旨服务,主要起到构建场景、建立情感基调的作用。在运用这类意象结构的诗中,《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最有代表性。全诗一写行役,二写田园。写行役句句不离回归“事外”之愿,“琴书”、“山泽居”等意象构成的意象群完整地象征了隐居生活,“辔”、“策”、“川途”等意象构成的意象群则象征了投身仕途和对行役生活的描述。两个意象群在诗中呈现交错前行、相互对照的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意象结构。作为辅助型意象结构,这两个意象群的象征作用并是诗歌的主线。这些意象交错地出现在叙事语句中,是凭借象征意义辅助主旨的表达:譬如“琴书”、“褐”由“寄事外”引出、又用来说明“寄事外”;“川途”既是眼前景象,又是行役、出仕的象征,并与象征归隐的“山泽居”形成对照。这样,看似零散的意象就被平实的叙述串联在一起,意象结构也就能随诗歌章法的变化而变化,为整首诗服务。
使用整体辅助型意象结构的诗歌,往往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一类型中也有通过景物描写来辅助表意的诗。这时,它发挥的作用就是渲染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譬如《与殷晋安别》的“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拟古》之七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等。
三、主导型意象结构
主导型意象结构承担诗歌主要的表达功能。有的诗歌说理和叙事成分较多,但只要其主旨主要是通过意象表达,就仍属于这种类型。《归鸟》是最为典型的主导型。这首诗共四章,全诗就讲一个中心意象:归鸟。袁行霈引锺伯敬、谭元春评《古诗归》的说法,很有见地:“一章,远飞思归。二章,归路所感。三章,喜归旧林。四章,归后所感。全用比体,多有寓意。”(《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7页)全诗没有一章不与诗人自己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此外,《归鸟》不仅像寓言诗那样象征诗人的志向,还表现出他审美化的生活态度。该诗不仅是诗人隐居愿望的象征,还是其淡雅情趣的表现。
像这样全篇皆是象征的,还有《饮酒》之十七、《饮酒》之三等几首。但这些诗还不是主导型意象结构的主流。数量更多的,是以说理或叙事诗句作引入或收尾的诗歌。这类诗歌,也是陶诗运用意象最为成功者。其中的《归园田居》之一,最具代表性。是诗中间十句写景搭建的意象结构,是整首诗的主体。因为作者在将“归园田”的见闻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于字句间流露出如释重负的愉悦心情:“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是陶诗惯用的以植物繁茂写乐景的手法;“暧暧远人村”等四句没有继续流露愉悦的情感,而是转笔写乡村的静谧平和;至于“无尘杂”、“有馀闲”两句,诗人的愉悦之情已经呼之欲出,但在情感的表达上还是“榆柳”两句的延续;最后的画龙点睛,与“暧暧”等四句互相生发——静谧的田园风光因诗人的抒情而有了独特的情感内涵,呼之欲出的愉悦又因静谧风光的铺垫而显得平和、含蓄,与自然田园的朴实基调相协调。所有这些使得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得以充分而有节制地流露。其中景物描写的那十句,正是诗意表达的关键。
意象结构在诗歌中的作用,是通过与诗歌中的其他成分(说理、叙事等)进行互动来实现的。不同的互动方式,使意象结构也形态各异。辅助型意象结构实际上最能说明意象在诗歌中发挥作用的本质:通过象征、通感、联想等方式辅助诗意的表达。如果意象及其结构成为“主干”的一部分或者几乎是“主干”本身,就属于独立型或者主导型意象结构。这些诗歌,把意象当作诗意的主要承载对象。运用辅助型意象结构的诗歌比较重视单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与相关诗句的搭配,各意象之间恰当的关系则有助于增强整体诗意的表达;运用独立型和主导型意象结构的诗歌,则比较注重意象结构形成的整体象征意义和抒情效果。这时,单个意象不会直接参与诗意的表达,而是基本只用来构建意象结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