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再利用视角下的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15-02-28王伟赟侯茂文周蓓
王伟赟 侯茂文 周蓓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工业遗产再利用视角下的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王伟赟 侯茂文 周蓓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铜陵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矿城市,保留了大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美学、环境和教育价值的工业遗产,文章对铜陵工业遗产资源的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查找其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挖掘铜陵市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及物质基础,探讨了将工业遗产再利用融入铜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种新模式:工业遗产公园模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模式、产业观光工厂模式、工业博物馆模式。
工业遗产;铜文化;文化产业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经历多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后,遗留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引起建筑、历史、考古等专业学者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并于1978年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2003年7月TICCIH第12届大会上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成为工业遗产保护最为重要的国际准则,指导和推动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项目的开展,其中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及其产生的《无锡建议》等文件,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提上议程,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也随之兴起[1]。
安徽省铜陵市作为“中国古铜都”,是工业历史悠久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其铜工业一直是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不仅见证了铜陵市的工业发展,也承载了深厚的城市历史文化。2009年3月,铜陵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铜陵面临着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铜陵依托原有的铜文化底蕴和铜工业实力,以铜为载体和元素,积极发展铜文化产业成为铜陵城市转型发展的优先模式。铜陵的大量工业遗产是铜陵工业文明史和工业进程的记录,是铜陵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美学、环境和教育价值,满载着铜陵本土文化色彩,是构成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业遗产有些区位条件优越,有些具有别具一格的建筑个性、有些具有尺度巨大的内部空间、有些是颇具特色的工业片区,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适当的生态修复,可以为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并且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缩短建设周期。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发挥其物质基础,融入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工业遗产的功能转换,使其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工业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整合再利用,对铜陵市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铜都”形象的延续、重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铜陵工业遗产的保存与利用状况
近些年,铜陵市高度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2006年铜陵市就发布了《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2006-2030)》,规划中的矿坑遗址博物馆就是利用铜官山铜矿工业遗产中的矿井坑道进行保存恢复,形成地下空间体系。2010年,铜陵市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获得国土资源部审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2013年,铜陵市公布了《铜陵国家矿山公园规划》,规划中综合铜陵国家矿山公园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现状和发展需要,总体形成“一心两带四片”的空间格局,以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突出历史价值的矿业工业建筑单体和人类活动遗迹为基本点,通过建筑空间的保护、更新和再生,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能够展示国家矿山公园人文生态修复治理成果的特色区域。在2010年9月拆除穿过市区的铜矿专用铁路时,特意保留了一段大约100米的老铁道,市文化部门在该处设立起一座大理石保护碑[2]。2011年公布的铜陵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将铜官山铜矿选厂选矿车间、铜官山铜矿老铁路(有色铁路专用线)、铜山铜矿工人俱乐部旧址这3处工业遗产列入其中。2012年建设的滨江生态公园,其中将一些旧码头、堆场改造成了深受市民欢迎的长江观景台。
表1 铜陵市主要工业遗产一览表
序号名称位置时代 说 明22 凤凰山矿老空压机房铜陵县钟鸣镇凤凰山村内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现状为英才学校。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坡屋顶,覆盖红色瓦片。楼梯居中布置,外廊较窄,但立柱较修长,使得建筑较秀丽。目前该建筑平面仍为T型,一、二层主体结构及楼梯保留,1996年在顶层加盖1层。原竹筋屋面拆除,更换为钢筋屋面。建筑墙面原为清水砖外墙,后装修时改造。中间1楼原为礼堂,现改为会议室。24 铜陵市五七干校旧址23 铜官山矿务局办公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铜港路磷胺生活区铜官山区杨家山街道爱国路8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长江西路有色公司内25铜陵有色公司行政中心办公楼及礼堂1963年开工建设的有色公司新总部,1964年竣工。T型结构,中间3层,两翼2层。建筑面积9430平方米。长江西路有色公司内26 铜陵有色公司档案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三层,框架结构。该楼利用竖向线条划分墙面,凸出墙身,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竖向线条之间开长条形窗户,形成韵律,顶端设置横向线条,取得变化。入口门厅采用弧形长廊加以突出,与长方形的建筑主体形成对比。檐口处设置红色花格挂落,同时在主体建筑南侧装饰传统的红色花格窗,突显中国传统建筑肌理。灰白色的竖向线条,淡黄色水刷石墙身,建筑形体简洁不失变化,给人一种稳重大方、端庄秀丽的建筑形象。27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2540平方米。该楼利用竖向线条凸出墙面,光影变化丰富,入口处设置柱廊式门厅,强化入口,顶部设置老虎窗,丰富了建筑立面。近年来,室内进行过装修改造。28 铜陵有色工人文化宫入口建筑为3层,框架结构,表演厅为一层,建筑面积约2038平方米。入口处利用结构柱作为竖向线条,中间开大面积玻璃窗,两端为水刷石墙身,虚实对比强烈。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长江西路有色公司内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相对布置,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2550平方米。该楼利用竖向线条凸出墙面,光影变化丰富,入口处设置柱廊式门厅,强化入口,顶部设置老虎窗,丰富了建筑立面。近年来,室内进行过装修改造。长江西路有色公司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张家港联合铜业驻铜办事处办公楼长江西路有色公司内30 三佳电子老厂房 谢垄工业园区内前身长安机器总厂,1969年由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720厂)援建,从1988年开始建西工具厂、安昌机械厂、庆源无线电器材厂,因经济原因实行政策性破产,1996年成立铜陵市三佳电子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重组,2002年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老厂房位于厂区东北角,钢结构,轻钢屋顶,局部增高开透气窗,高度20米,面宽18,总长95米,建筑总面积为4786.2平方米,现在一半已废弃不用。1990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29 31 有色第一冶炼厂工人俱乐部金山西路南侧一冶编织袋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老空调机房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572平方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层砖混结构,观影厅高度达15米,原有1000个座位,主入口有两根圆柱,钢木屋架,墙体中有扁依柱,水刷石外墙,放映厅为坡屋顶。现为一冶编织袋厂车间。正立面被后建的一层建筑遮挡。32 横港候船大厅 横港铜陵港客运站 1976年于1972年4月开始建设,于1976年10月建成使用。候船室面积1945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候船室净高达12米,设有广播室、售票房、询问处、警卫室、小卖部、母婴候船室等,一次可容纳1200人候船,门前有5000平方米的广场。由于水运旅客数锐减,现在候船厅已经封闭停止使用,建筑外观破旧。
笔者通过资料收集、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大致梳理了铜陵市的主要工业遗产保护状况,具体如表1。
三、铜陵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着的问题
1.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随着铜陵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需要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建设用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大片的老城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这种破坏性的建设方式,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产业建筑毁损拆除,例如接待苏联专家的友好招待所、天井湖宾馆一号楼、老火车站等等。同时,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有些工厂在改造更新中,对一些有价值的工业建筑业轻易推倒,其中最为可惜的是有色第一冶炼厂1953年建成的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厂房和120米高的粗铜冶炼尾气排放烟囱,这几乎是铜陵市工业发展初期的见证。
2.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工业遗产项目保护有三套体系:文物保护单位、矿山公园和历史建筑。三个体系名录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但铜陵市的工业遗产产权多归属工矿商企业集团,有闲置、废弃、转租、仍在生产等各种形态,而且不少身处困境的企业在清理债务、投资发展中都需要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资金,管理的条块分割、遗产保护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保护企业自身还是保护文化资产的选择中,无疑都只有选择前者,出现了厂房建筑、机械设备等工业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因扩展生产的需求而被迫拆毁现象,管理部门或是无权限制,或是推脱管理职责,出现巨大管理重叠区或盲区[3]。这导致了一些珍贵的工业遗产在慢慢的消失。
四、铜陵工业遗产再利用背景下的铜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仅是要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而且要兼顾产业发展,既又不影响城市整体结构的平衡,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让其在城市建设、生态修复、产业更新、文化更新和社会更新方面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其既能够保持历史脉络和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品位,又能成为城市发展的资本,融入城市的再利用,在新时代的城市生活中展现新的生命力。
1.工业遗产再利用为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铜陵市委、市政府及时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突出位置,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专门制定了《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铜陵的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目标与定位、战略与策略、空间布局、产业格局、经济与社会效益测算、保障措施以及重点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厘清了铜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定位,策划了工作重点。《规划》着力推动铜文化创意业、铜雕塑和铜艺术品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青铜帝国铜文化产业集聚区、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及大铜官山公园等项目,把铜陵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的铜文化产业高地。借助立体交通优势,打造江南特色铜文化旅游基地[4]。通过对《规划》的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铜陵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与铜文化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特别是在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铜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完全可以融入铜陵的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需要注意的是,工业遗产再利用背景下的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要在“保护文化价值为主、活化遗产利用为辅”的策略原则下进行,首先要保存好文化资产,然后再通过合理再利用使闲置的工业遗产活化、城市环境美化。将低密度工业用地转化为高价值公共利益土地,让废墟变美地,创造地方价值与提高生活品质,赋予这些工业遗产新生命[5]。
2.工业遗产再利用为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的工业遗产改造实例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遗产功能转换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原有工业厂区历史地段的边界条件、位置、规模、结构情况、建筑质量等,可以改造成为不同类型的用地和建筑功能。通过对表1中铜陵市工业遗产保存实际情况的梳理,我们认为,工业遗产再利用可以为铜陵铜文化产业发展中提供下几种新模式:
(1)工业遗产公园模式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建议设立工业遗产公园,从而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中,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2006年,铜陵的《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中的矿坑遗址博物馆就是利用铜官山铜矿工业遗产中的矿井坑道进行保存恢复,形成地下空间体系。这是铜陵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的初次尝试。在2010年铜陵市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获批后,2013年铜陵又公布了《铜陵国家矿山公园规划》,规划中也提出了以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突出历史价值的矿业工业建筑单体和人类活动遗迹为基本点,对建筑空间进行保护、更新和再生。目前,铜陵市一家本土企业正在策划建设铜官园(博古文化园)项目,准备将铜官山自然景观、废弃矿坑与历史文化结合,局部开发铜官山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作为大铜官山公园的一个子项目加以推进[6]。结合次调研的铜官山铜矿选厂选矿车间,希望在铜陵国家矿山公园开发建设中能仔细研究铜官山铜矿开采图纸和资料,保护并恢复不同形态的矿井、坑道、车间,对最古老的和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工业遗产不要改造,原风貌地展示出来。
图1 铜官山铜矿选厂选矿车间
(2)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模式
在众多工业遗产区的更新中,保护再利用成为创意产业区的数量占优。这种类型的更新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中也是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像北京798工厂,上海1933老场坊等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是通过在工业建筑的旧空间中加入了丰富的工作空间以及生活空间,更注重工业元素符号。设计者更愿意将原有的工业遗留,如玻璃砖墙、铸铁柱子、砖墙体等,进行原汁原味的保留,从而体现出工业外露美学的特点。铜陵工业遗产中的化工总厂厂房和扫把沟发电厂厂房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工业建筑元素浓郁,具有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比较适宜于这种模式。这些工业建筑所具有的空间上的高度适应性和功能上的灵活过渡性,以及工业建筑特征及环境特色,有利于激发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意灵感、视觉创新和场景营造。将这些工业遗产建筑打造成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更容易吸引创意人才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既体现了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7]。
图2 化工总厂老制酸罐、磷酸原料库
(3)产业观光工厂模式(工业旅游模式)
铜陵的凤凰山铜矿(简称凤矿)和南车长江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习惯称之为701工厂)是铜陵工业遗产保留较好的片区,通过展示与工业遗产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开展产业观光、工业旅游,宣传工业文化,成为展示
图3 凤矿粉矿仓、混合井井塔
图4 701工厂货修厂、恒昶公司老办公楼
工业文明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双重载体,形成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这2处工业遗产是铜陵市东部地区工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该地区的环境改善与环境提升的过程中也可以起到地标性景观的作用。凤矿和701厂工业遗产片区距离凤凰山风景区距离很近,很容易形成一条自然景区+工业遗产景观的旅游线路,形成工业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同时,这两处工业遗产片区与铜陵一些革命遗址距离也较近,完全可以纳入到铜陵红色旅游系统中来,建立工业遗产+自然风光+革命遗址三线合一的旅游线路,形成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链,这是铜陵旅游业新的增长极[8]。
(4)工业博物馆模式
对于铜陵一些单体建筑的工业遗产,可以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建立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体中心(羽毛球馆)等,使公众得以游览、观赏和娱乐。比较适用于此模式的有:狮子山铜矿老空压机房、铜官山矿务局办公楼、三佳电子老厂房等。
图5 701狮子山铜矿老空压机房
[1]林祖锐,杨思,常江.工业遗产保护背景下徐州新河废弃矿区转型规划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5,(4):52-55,91.
[2]朱益华.铜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4,(6):28-30.
[3]吴佳雨,徐敏,刘伟国,戴湘毅.遗产区域视野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73-80.
[4]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EB/OL]. http://zwgk.tl.gov.cn/web/XxgkNewsHtml/003096562/201301/ 003096562-201301-00033-149699.html,2013-01-04.
[5]胡玲.总体规划背景下长沙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1.
[6]余宏.工业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研究——以安徽铜陵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95-97.
[7]杨枫,姜晔,张轶.工业遗产的保护之路[N].大连日报,2009-06-28.
[8]王跃飞,韩正安.铜文化视角下的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5-130.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ongLing Copper Cultur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Wang Wei-Yun,Hou Mao-wen,Zou Pei
(Tongling University,Anhui Tongling 244000,China)
As a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mining,Tongling retained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heritage which has rich value on history, culture,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aesthetics,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The paper first combs the status of tongling industrial heritage,then finds the problems of it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According to mining the cultural value and material foudation of TongLing industrial heritage,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new models of the copper culture industry's devlepment which jioned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elements.They are industrial heritage park model,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gathering area model,the industrial tourism factory model and industrial museum model.
industrial heritage;copper culture;culture industry
G124
A
1672-0547(2015)04-0097-05
2015-06-24
王伟赟(1975-),男,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侯茂文(1975-),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分析;周 蓓(1971-),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