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课程常态化的有效开展
2015-02-27赵爱华郭丹丹
赵爱华 郭丹丹
(山东省栖霞市机关幼儿园)
活动区课程常态化的有效开展
赵爱华郭丹丹
(山东省栖霞市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活动区课程的实施,就是教育者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和省编教材里的主题目标,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合适的区域里,围绕主题目标,不间断地提供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性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让幼儿自选活动区,通过与材料、环境、师生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对活动区课程的有效实施,我将结合中班主题“落叶飘飘”从环境创设和活动区的有效组织两大方面进行展现。
一、环境创设——吸引孩子主动探索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首先提出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整洁漂亮的,有适合孩子个性差异的各类操作材料,这些材料能吸引孩子去操作,使孩子乐在其中,让环境变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有准备的班级环境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饰。
1.区域设置——促进孩子高效活动
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来设置。我班设置了益智区、阅读区、建构区、理发店、娃娃家、美工坊、小剧场,并伴有其他小区角的开设。比如:小区角——我想画:给孩子提供画板、水彩笔、抹布,孩子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再比如:主题性小区角,就是每学期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而设计的两名幼儿PK角,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孩子的进区操作记录情况而更换游戏内容。
为避免区角间的相互影响,在空间上把动静区域分开,如:活动性强的表演区、角色区要与安静类的图书区、益智区分开。
2.材料投放——激发孩子主动操作
幼儿的活动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材料的制约,除了投放常规性的操作材料,我班还根据主题目标,把握主题活动的动态进程,投放主题性操作材料。一般情况下,常规区域像阅读区、建构区、棋类区的操作材料调整更换得相对较少,而适时区域像角色区、益智区、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的,这些区的操作材料将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我们开展的主题“落叶飘飘”:在美工区投放了与秋季有关的叶子、果实、花等图片、实物、相关步骤图,幼儿通过剪、折、拓印、粘贴等方法,自主选择呈现作品;益智区投放的“秋季的拼图、果实与果树配对、昆虫小时候及长大后的连线、昆虫与影子配对、板栗花生数数赛”等游戏卡也是与主题有关的;小剧场提供的是本主题里的故事“三间树叶房子”的头饰及简单的道具,让孩子自己装扮,大胆表演,促进孩子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
由于活动室空间有限,有的游戏标牌做成活动的,开展游戏的时候,孩子可以将游戏标牌移动到自己喜欢的位置,方便孩子们操作。如:台历式手工步骤图、连线游戏卡等。
班级里还设置了“百宝箱”,里面有老师、家长平时收集的纸杯、纸盘、各种盒子等,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活动区活动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逐步实现常规区域和适时区域的有机交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墙饰——提升孩子自尊自信
高质量的墙饰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这里所说的墙饰包括季节或主题墙饰、区角背景墙饰。
季节或主题墙饰就是把和季节或主题有关的欣赏类作品或幼儿作品布置在墙面上。
区角背景墙饰包括本区角的规则提示及玩法、操作材料的步骤图示、幼儿区角活动的立体作品。
二、有效组织——使活动区课程常态化
任何一种活动,只有常态化,才更有价值和影响力。自选活动区前简短交流活动可以让孩子的选择更加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介绍新材料
教师有目的地向孩子介绍新投放的材料,增强孩子的进区兴趣。通过谈话教师能了解孩子的进区情况,让孩子能按自己的意愿有序持卡进区。
而对与主题相结合的适时区域中的新材料,也就是主题性操作材料,是教师根据主题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练习活动,因此要有一定的指令性,要求孩子在一定时期内都要自选操作,并做好操作记录。进区操作情况记录表是幼儿自己用教师提供的五彩卡片记录每天活动区活动的操作情况,一周后教师通过记录表可以了解幼儿进入该区的活动情况以及是否偏区,以便下周引导纠正幼儿的进区操作情况,确保每个幼儿进区不偏特别是主题性操作材料都能操作完成。
2.幼儿自主进区游戏
选择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开始。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区域,取进区卡进入相关区域,进区卡的数量限制着孩子不争不吵有序活动。
我们注重创设开放宽松的创造性游戏环境,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实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比如在理发店提供塑料剪刀、梳子、假发、发型书等,尽量模拟一个真实的理发店。
但是孩子的自由活动是建立在班级规则下的自由活动。这些规则由师幼共同制定,如:进区卡及记录卡的使用、各区的规则提示等;有教师硬性设计的常规,如:进区人数、按标记摆放物品等。
在选区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幼儿不会选、不想选或者与人争执的现象,此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通过提问、示范等策略来培养孩子行动的目的性。
3.教师的适时介入
预设的环境可以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只有对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教师才能给孩子提供适时适性的指导,才能更好地结合主题目标更换材料或者整理补充第二天的区域环境,真正做到为孩子服务,为孩子做配角,教师只是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幼儿的一言一行,甚至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都可能包含有意义的信息,这对教师辨认可能需要帮助的孩子以及何时介入很有帮助。
4.收拾整理——保证教具物归原处
收拾整理是幼儿活动区活动之后,对使用过的环境进行摆放、打扫的整理过程。教师要教给幼儿整理的顺序、方法,协调指导幼儿的分工整理。
为了提高孩子自己收拾整理区域材料的能力,我班在物品的摆放位置上贴上该物品的图示,以便孩子按标记对应摆放物品,这就是图片提示。当特定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幼儿会停下活动主动收拾教玩具,这是音乐提示。语言提示和倒数激励提示也是促进幼儿养成物品归位习惯的好方法,最后幼儿会根据班级常规放回进区卡,做好进区操作情况记录表。
5.有效评价——提升幼儿关键经验
评价分享是活动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区角活动中的操作经验,使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经验的建构和整合。
幼儿把活动区中做好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教师一般从幼儿的合作谦让方面,从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从整理情况、执行规则等方面进行评价,或者捕捉一个点来评价。比如把在活动区活动中观察到的场景描述后或借助幼儿的活动照片或录像引导评价。评价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以装饰墙饰,让幼儿有成功的体验。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活动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利用活动来教育孩子,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让教育从爱开始,从心出发,通过活动区活动全面提升孩子的各种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等等。我会继续探讨集体教学与活动区活动的优化整合,推动主题活动区课程常态化的有效开展,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操作中得到发展,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冯伟祥.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实施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4).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