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2015-02-27张业芸

学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里科夫意蕴想象力

□张业芸

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张业芸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深入到作家作品中,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把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学生要运用再造想象,揣摩作品的意蕴,填补文字的空白。同时,还要学生运用想象来发散思维,拓展文本,让想象来激荡内心,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想象;理解;形象;意蕴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人们把过去感知的形象进行加工而产生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之父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想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的反映形式,对社会、民族、个人都至关重要。

按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语文课堂成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阵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放慢教学节奏,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想象力“飞”一会儿,“穿越”至作家作品中,深层理解作品,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转换文字,还原形象

想象力是阅读理解的源泉。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进行再创造,学生头脑中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非由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学生就无法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而且无欣赏乐趣可言。以《祝福》为例,祥林嫂向土地庙捐了门槛后安然参加祭祖仪式时,却遭到四婶的断然拒绝。其神态发生很大变化:“祥林嫂刹那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当学生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脑中立刻呈现出祥林嫂委顿不堪的形象:灰黑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凹陷的眼睛——这便是“再造性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也能培养再造性想象力。如辅导赏析《荷塘月色》,讲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泻”字细加咀嚼、推敲,又以“流”和??“淌”字与之比较,学生意识到用“流”与“流水”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和“淌”都显得意味不足,唯有“泻”字生动而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还原在读者面前。

二、填补空白,揣摩意蕴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部分。它是文中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空白较多地存在于文章的各层结构中,达到一种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的审美境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陆蠡的《囚绿记》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主人公的肖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实写内容为依据,想象他们清癯文雅、轻装素面的外貌,增进对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全面认识。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能发现“空白”的,但对它的“填充”是提高想象力的难点。这里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激发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既培养其再造想象力,又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例如《雷雨》里人物语言精炼,有丰富的潜台词。而这些潜台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方能补足。我们在品味鲁侍萍的台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段话时,引导学生寻找弦外之音。鲁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现了她感情

上受的刺激。第二句利用同音词硬生生地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让人感到她痛苦、复杂的心情。

三、拓展文本,发散思维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类型不一、内涵丰富。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大部分作品想象的空间大,堪称经典。我们要教会学生从高度概括的情节、画面与形象里挖掘蕴藉丰富、含蓄朦胧的内涵,培养他们的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短篇小说的情节限于篇幅只截取几个生活断面,无法展开更多的情节,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拓展故事的情节。如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抵制社会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反动的典型形象。关于他的死,小说结尾写得很简约:“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我曾就此引导学生去想象别里科夫死去时的具体场面,以《别里科夫之死》为题写一段话。题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纷纷驰骋想象。有的写:一个月来,别里科夫极少进食,这使得他变得瘦骨嶙峋,有气无力;有的写:他战战兢兢地裹紧被子,断断续续地说“千万……别……别出乱……乱子!……”还有的写:他仍瞪大着眼睛,双手仍死死地抓住被子,眼镜也摔出老远,镜片摔得粉碎……?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中国的古诗大多描绘出简约而生动的画面,含不尽之意于其中。因此画面也并非全是实境,而是虚实相生的意境。读者可以对诗歌描写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拓展。如我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进行合理想象,至少会拓展出这样两个画面:1、鸟儿静栖于塘边的树上。孤僧兴致十足出寺赏月,独来独往,兴尽而返,门原来是他掩着的,现在不假思索地把它推开;2、一友人月下造访寺中僧人,很有礼节地轻轻敲门,剥啄的响声惊起了池塘边树上的鸟儿,一阵叽叽喳喳,打破了周围的岑寂。唯有做到这一步,学生才不会对韩愈与朱光潜的解说盲目赞同或否定,从而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拉近距离,激荡内心

文本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与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登高》里“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杜甫深沉的悲慨,以一个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难全部感受、想象到。这就需要教师架设桥梁,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可以先问:一个人生病了心情好不好?远离父母亲人的滋味如何?人在高处怎么样?(难受,孤独,不胜寒)再让学生想象一下,杜甫当时登高是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头脑中大致能呈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老人老眼昏花,步履蹒跚,踽踽独行。他已经满身疾病——肺病、疟疾、风痹,“右臂偏枯耳半聋”。他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独地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交集,万千愁绪涌上心头……学生脑中想象这一个个情景,与1000多年前的一位年老志高的诗人发生情感共鸣。

我们早就知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是满堂灌,不能只是传授知识,它应该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与想象力密不可分。想象力犹如阅读教学汩汩不尽的源头活水,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的源头活水,理清他们想象的思路,充分理解异彩纷呈的文本内在的意蕴美,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的想象“飞”得更远更好。

(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一中学)

[责编尚华]

猜你喜欢

里科夫意蕴想象力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看见你的想象力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打开新的想象力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意蕴难求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