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研究型背景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探索

2015-02-27王春虎宋留轩胡喜巧欧行奇邵赞平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河南新乡45300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31期
关键词:农学学时学分

王春虎 宋留轩 胡喜巧 欧行奇 邵赞平(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河南新乡 453003)

教学研究型背景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探索

王春虎宋留轩胡喜巧欧行奇邵赞平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河南新乡453003)

本文结合我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根据我院农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教学研究型目标背景下农学专业教学研究内容与改革方式的探索研究,旨在进一步有效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当地农业不断快速发展。

教学研究农学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及河南省农业战线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培育推广的“百农3217”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亿亩,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1世纪初培育推广的“百农矮抗58”累计推广面积超2亿亩,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好评。近几年大批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以及对作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的反馈信息表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拓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范围,改革、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和质量要求,特别是增强学生树立大农业观念,强化科学研究意识、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模式与方法,提高学习效果[1,2,7]。通过专业课程系列改革,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掌握过硬专业技能、丰富自身专业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科研综合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缩短社会适应期,不仅使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效果得以提高,而且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占位和对社会的贡献率进一步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我校的稳步发展、壮大、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有利于毕业生早日成为行家能手和单位骨干,早日为社会做出新贡献。

众所周之,目前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优化和调整作物布局与结构,简化栽培技术,扩大机械化作业内容与规模,实施病虫草害化除化控,高产模式化栽培,休闲农业,特色(高科技)农业,种养加综合发展提升效益等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课程内容与培养方式要向学科深度和跨学科方面转变,要增加配套的上述内容,要函概生态环境保护、农艺配套措施、品种资源收集利用、主要农机作业标准与要求,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全面提升农学专业就业的竞争力[3~5]。

利用农学专业教学骨干组成研究团队,发挥每位成员积极性,籍着深厚的师生情宜,平时经常保持与往届毕业生的通讯联络和业务联系,对往年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工作状况有相当的了解,一如既望的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还有的是在校课题研究延伸或项目业务联系。加上课题组成员社会经历比较丰富,具有多师型工作资质,也长期参与区域农业综合课题研究或农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对作物学相关课程具体开设情况、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掌握程度、存在的不足等有关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了如指掌,对目前课程需要完善、增减内容等了解的比较透彻和详细,掌握有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对今后如何开展教学创新,拓宽、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调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及具体措施有一定的认识。近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984年农学专业率先开设了《农艺实践与技能》课程,1987年获我院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改革课程结构,开设专业实践课”于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表明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和领导对课程改革的重视和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指明了方向,对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表明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6,8]。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与范围

研究借鉴国内外农学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我院办学定位朝着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级农学特色专业的高度,重点研究农学专业作物学科课程保留内容、增添内容、协调内容、跨学科课程内容融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及具体教学方法等。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拓宽作物学专业课程内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实用性、适用性、研究创新性,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体研究内容及范围涉及到1.在现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做合理的调整,在不增加成本和课时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既保证高质量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还要增加适应当前农村发展要求的简化栽培技术、专业研究操作技能,了解掌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业经济管理等现代化农业应具备的知识;2.对跨学科课程内容、对专业课程增减内容、课程改革广度与深度、课程教学质量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探索与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如选报第二专业攻读双学位课程;参加卓越农艺人才培训专业班旁听;参加农艺学、种子、植保等职业技能考证;3.利用假期为学生联系实习基地,安排部分专业实习,既提高学生假期利用效率和专业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扩大见识和对社会、行业特点的了解,感受基地单位科研氛围、企业文化熏陶,又为实习单位提供了科技与人力服务,还传递和带去了青年人追求上进,崇尚科学的人文气息;4.号召或动员参加与专业联系密切的群团协会,如大学生种子协会,专业英语协会,农业服务志愿者协会,农村支教助教、帮困义工协会,手语协会等,通过协会业务学习与活动,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巩固,或对农村特殊群体的相关服务,为改变部分农村村民生活现状发挥个人能动作用。

二、本项目探索研究的重点内容——课程调整促提升

根据全校整体部署与要求,联系我院专业特点,科学研究项目水平、以及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2009年至今先后四次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而且每次调整、补充、修订和完善都有重大变化,进一步规范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等。是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专业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目前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拓宽作物学专业课程内涵并增设部分学科交叉课程,满足我国现阶段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研究实力雄厚,研究队伍结构与梯度合理,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业务工作,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协作意识强,特别是调动了课题组中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积极性,积极为课程改革进言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优质服务,所有这些都为该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措施保障。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跨学科课程开设内容、开设方法、教学效果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判断与衡量标准等方面研究有新突破。如农学师范类专业选修课程门数由原来的15门增加到17门又到18门再到19门,选修课程由原来的13学分增加到18学分又变到15学分,“农业科技发展史,世界农业,作物生产新技术,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设施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等现代化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或视野扩大,使同学们选课余地增加,部分同学的专业兴趣得到了有效拓展。基本实现因材施教,优化课程体系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如农学师资,进一步调整和增加教育平台课程学时,适当减少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使教育平台课程由原先的36学时增加到54学时再到64.5学时。使学科基础课由原来的57学时调整到54学时又到33学时再到27学时。特别是“农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职教学生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中外职业教育概论、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突出显现农科师资教学特色,加强“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彰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向,突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教学任务与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非师范类农学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左右,总学时数由2496学时调整到2544学时,又降到2512学时。专业限选课保持在128学时8学分,专业任选课288学时18学分,公共选修课160学时10学分。扩大专业任选课门数,由原来的15门扩大到19门,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余地,增设(加)在校生攻读第二学位的专业选择和课程扩展,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校外专业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由原来的27学分上升到27.5学分又上升到31学分最后升到34学分,还组织同学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农业技术服务活动,成立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人才培养合作,聘任创新意识浓、钻研技术、业务成绩突出的专家兼任毕业生指导教师,还开展农艺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定单式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多种企业助学奖励基金,农学专业跨学科(管理类)人才培养等。营造浓厚学习、科研氛围环境,使师生们在学用结合,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丰富教学内容的相得益彰良性循环中增长才干,促进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快速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上述相关内容的研究探索,并且吸收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全院师生营造教学、研究并重,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的环境氛围。课题组成员坚信和秉承教学科研无止境,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现状,要与时俱进,办学办出特色,彰显我校办学特长与特点、专业教师魅力与素质。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们开阔视野,领略课题研究及农业科学研究氛围,体会农业科研的艰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相互推进和相互发展,通过科研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促进科研立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未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人才力量。

由于课题研究时间及内容有限,许多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未能详细开展如比较常见的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改行(学非所用)、二次及后续多次就业跳槽问题对课程设置的反思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王春虎.农学专业跨学科(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再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61-163.

[2]李东方,张胜利,单长卷,王春虎,李卫海.Analysis about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ffecting Sel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内在因素及外部环境解析)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978-0-9831693-6-9/10/S25.00?2011 IERT.

[3]王春虎、将爱凤、胡喜巧.农学实验(实践)教学成果化或转化为有形产品的再探讨[J].科技信息,2008(12):9-10.

[4]马廷富,王春虎(通讯作者)、邓伟峰.推进农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思考[J].科技信息,2008(24):21-22.

[5]王春虎.农学实践教学创新及成果化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7 (32):15-16.

[6]蒋爱凤,王春虎,胡喜巧.生物科学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133.

[7]王春虎,王巧玲.谈农学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68-69.

[8]邓伟峰,王春虎(通讯作者),马廷富.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农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J].科技信息,2009(2):330,333.

Under the Teaching research type target background the Agronomy specialty reform search after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Wang chunhu;Song liuxuan;Hu xiqiao;Ou xingqi;Shao zanping
Department of agronomy,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Xinxiang,453003

In this paper,combining with our institute"teaching research type university"of building the goal,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agronomy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research targ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onomy specialty teaching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way of reform of exploration,aim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agronomy in effectively,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graduates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promote the rapidly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Teaching research;Agronomy specialty;Course;Content;Reform.

王春虎,男,河南灵宝市人,硕士学位,教授职称,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作物高产栽培生理生态机理、玉米育种及农学专业实践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河南科技学院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PUYB17);

猜你喜欢

农学学时学分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