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探讨
2015-10-26赵新大连市甘井子区博雅中学辽宁大连116033
赵新(大连市甘井子区博雅中学,辽宁大连 116033)
同课异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探讨
赵新
(大连市甘井子区博雅中学,辽宁大连116033)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不同教师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处理方式,笔者结合自己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了解,讲述了以《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为载体,教师对于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我们更深刻意识到同课异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同课异构初中化学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它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同课异构”是以分层次教学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种较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学设计[1]。“同课异构”的开展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认知水平,活动开展期间备课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讨论的主题,明确教学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一般方法,教师再通过个人备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课后的反思,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目的。
一、“同课异构”教研基本范式
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2]。“同课异构”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而采取的一种具有实效的教研方式[3]。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和风格,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针对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笔者与组内另一名教师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节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二、“同课异构”对比分析
1.教材分析: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2.学情分析:
通过自然课、生物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等,但对于二氧化碳的其它知识还不太了解。
初中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知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探究来了解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教学内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但是不同的班级学生还存在个性差异,第一个班级学习热情较高,但学习态度较为浮躁,基础部分掌握的不够扎实,教师1采用了教学设计1进行教学;第二个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但学习热情不是很高,教师2采用了教学设计2进行教学。
3.设计分析:
针对这一现状,组内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课时进行研讨,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笔者与组内另一名教师针对这一课时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形成“同课异构”,对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发现教学效果迥异。
教学设计一:
第一环节:采用谜语的形式,逐条展示信息,让学生猜测描述的是什么物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没有陌生感,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仿照已经讲过的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生活常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已经知道的二氧化碳性质有哪些?通过这节课还想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第三环节: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行验证性实验。
a.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实验。演示高低蜡烛实验,学生总结二氧化碳性质。
b.二氧化碳三态变化的讲解。
c.二氧化碳溶解性的探究实验。1-4组做软质塑料瓶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实验;5-9组做硬质集气瓶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第四环节:对学生未知的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性实验
a.探究石蕊试剂变红的原因
第五环节:练习与巩固。选取生活中与二氧化碳联系紧密、常考的习题,采用知识抢答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六环节:请同学们积极发言,谈谈对二氧化碳都学会了哪些性质。(请本节课没有发言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言,谈谈这节课的感受)
教学设计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视频实验:在热水中倒入干冰后产生大量气体,有些蜡烛熄灭,没有熄灭的蜡烛显示出“笑脸”字样。设计目的:视频的效果比动画更真实,又选自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让师生关系更亲近。而且视频实验又包含了干冰的升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等内容。让本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呼之欲出,这样的设计更能展现化学变化之美,激发学生心中强烈的好奇心。
第二环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a.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规定学生从几个方面去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填表格。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由正放在桌面上得出密度比空气大,由引课得出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b.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班级小组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做软质塑料瓶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实验;另一部分做集气瓶中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后吸住玻璃片的实验。让同学体会方法不同,现象不同,但原理相同。同时实验原理让学生总结,锻炼学生严谨的化学语言,增强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勇于实验的信心。
第三环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a.Flash动画展示,教师讲述《半个西瓜三条人命》的故事,启发学生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b.高低蜡烛演示实验:冲击视觉眼球,让学生看见真实的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体现,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化学性质很容易就能得出,同时设计题目学以致用,引出灯火试验。
c.小魔术“变色龙”(教师演示实验):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变色龙代替传统的紫色石蕊小花更贴近学生们的心里,教师在这个环节设计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还学会了化学实验中的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此环节还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将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的碳酸饮料连接导气管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再用酒精灯加热使其变回紫色,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身边。
d.学生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第四环节:总结——谈收获
请同学们积极发言,谈谈对于二氧化碳都学会了哪些性质。及时总结,头脑风暴让学生知识整体化,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与反馈——小试牛刀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分层要求,整体达标”的反馈目的。
现将两节课教学结构对比如下图所示:
主要环节 设计一引导教学为主 设计二指导教学为主引课在课开始时,教师采用一步步引导的方式,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气体的了解,将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课开始时,教师运用动画向学生展示了二氧化碳给生活带来的美妙,激发起学生心中强烈的好奇心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学生对实物的最真实的感受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对二氧化碳的性质逐条进行验证实验练习与巩固 采用竞赛的形式,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对化学的热情。采用试练的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三、合理课堂教学结构策略
结合班级学生学情,对这两节课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以下几点感受:
1.课堂中要重点突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两位教师针对各自班级的学生特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对于思维敏捷的班级采用引导式教学;基础较为扎实的班级采用了指导式教学,都进行了分组实验,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重视课程学习和学生经验紧密结合,强调提倡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设计一中老师能够结合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对习题进行设计,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凸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的联系。
3.教学中要精讲多练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是课堂能否为学生创设多种有利于学生行为的“情境”去吸引学生,设计二在石蕊试剂变色的问题探究上,创设了“变色龙”这一情境,很好的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生在压抑的课堂气氛中难以发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研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更加不断地探索、寻觅良方,从而创造更加科学、完善的化学课堂结构。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1997.4.
[2]陈小红.观同课异构 谈课堂效益——对两节同课异构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3]张俊杰.同课异构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的探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