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诗常用意象的审美解读
2015-02-27杨芳
杨 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湖北 十堰 442000)
幼儿诗常用意象的审美解读
杨 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湖北 十堰 442000)
幼儿诗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具有幼儿性和文学性、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诗歌种类。诗歌是抒情文学样式,幼儿诗中情感的抒发主要是通过各种意象来完成的。幼儿诗凭借生动直观、充满童趣的意象和浅显易懂、具有音乐美的语言,营造出以真为美、以善为美的美学氛围,实现美的熏陶和美的教育,具有特殊的美学魅力。
幼儿诗;意象;浅语;审美情趣
幼儿诗是以幼儿为接受对象、主题单纯、内容浅易、韵律优美、充满童真童趣的幼儿文学样式。因此,幼儿诗除了具有幼儿性,符合幼儿特点,适于幼儿欣赏诵读之外,还应具有文学性,也就是必须具备美感,有审美情趣。
《周易·系辞上》讲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1]可见,在文学艺术中“象”对于情感内涵的表现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性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2]他还指出,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这正如中国传统诗论阐释的那样,诗歌往往采用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诗歌情感的抒发是需要意象为媒介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3]。幼儿诗作为诗歌中的特殊成员,它审美情趣的产生必然要依托于意象的选用,最终符合幼儿的审美能力,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
意象是情感与物象的综合,物象是意象形成赖以存在的必要前提。物象本身是客观独立的存在,不具备人的情感和情绪,但是当物象被诗人选择使用,进入构思,最终显现于诗歌文本中时,它便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一方面,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经验对物象进行筛选和淘汰,最后使用的物象是符合其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另一方面,物象经过诗人的加工、改造重组后,必然渗透出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要探讨幼儿诗的意象类型就要结合它所使用的物象,进而发现其中包含的审美情趣。幼儿诗中的意象大多来自幼儿的现实生活,也有些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选自幼儿未知的领域,这些意象使幼儿诗表现出与幼儿审美能力相符的纯真稚拙、充满童趣、诗情画意的美学特征。总体上看,幼儿诗中的常用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人物意象三大类,它们有时独自上场表达思想情感,有时组成一个个意象群共同发挥作用。
一、自然意象
幼儿诗是“贴近大自然”的文学样式。幼儿诗中的自然意象往往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自然风光、动物以及植物等。
(一)自然风光类意象
对于五彩斑斓的奇妙自然,孩子会用他们率真的目光、神奇的想象体会着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四季交替、自然万物在他们眼中都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因此,幼儿诗常常把幼儿熟悉的自然风光如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作为对象写进作品,通过艺术的形象、直观的画面、大胆的想象传情达意,与幼儿形成共鸣。
谢武彰的《春天》这样写道:“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4]85整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春风就像一个风风火火的小男孩,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春天到来的喜讯;花朵如同一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急急忙忙地去找寻春天到来的痕迹。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事物都变成了一个个具体鲜明、可见可感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诗人还用到大量的动词如跑、站、踮、找等,强化形象的生动性,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春天在这里灵动了起来,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的春风以及自己就是春天还不自知的迷糊的花朵都有和幼儿相似的特征。这种从幼儿视野选取的具有动感特征的意象更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这种意象反映出的作者的主观感受也易于唤起幼儿的审美经验,让他们在诗歌的阅读与欣赏中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徐鲁在诗歌《夏日雨景》中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夏日里的一天,勤劳的“雷公公”开着发出“轰隆隆”的巨大声响的“洒水车”在天空中驶过。这辆洒水车冲洗着大地上的一切事物,让它们焕然一新:“小溪”亮起来了,“老橡树”上的树叶绿起来了;“蒲公英”快乐地绽放,每一朵花上都挂着晶莹闪耀的露珠;“蘑菇们”悄悄地从地底探出了白色的小脑袋打量着四周;野樱树上满是水珠,如同剔透的花瓣。诗歌色彩明亮,充满诗情画意,极富绘画美。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诗开篇便把自然界的雷电比拟成一位可亲的老公公,接着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书写幼儿熟悉的景物:小溪、绿叶、蒲公英、露珠、蘑菇以及野樱树等在雨中的情态,通过一组意象,由上至下、动静结合地描摹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夏日雨景图,唤醒了幼儿的记忆储备,调动起他们的五官感受,给幼儿美的熏陶。
幼儿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总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因此,幼儿诗往往通过有声音、有色彩的意象,让幼儿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调动起他们美的认知,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同时引导幼儿学会细心观察世界。
(二)动物类意象
幼儿大都喜欢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甚至渴望和小动物成为朋友。幼儿诗也必然会重视这一现象,纷纷把小猫、小狗、小兔、青蛙、萤火虫等请入作品之中;或描写小动物们憨态可掬的模样,或介绍不同动物的习性,或让动物们扮演不同角色演绎人的世界……通过渗透着作者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的动物意象表现幼儿所具有的喜怒哀乐、希望梦想,抒发幼儿率真的情感,并促使其向健康积极的社会化情感过渡。
艾琳·费雪在诗歌《蜘蛛》中用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一个聪明可爱的蜘蛛形象:“我”看见蜘蛛网上有一只小小的蜘蛛,它竟然能够从自己肚子里纺出神奇的丝线,并且它还能用吐出的丝把自己悬挂在半空中,顺着丝轻松地爬上爬下,那么轻松自在。这一切在孩子眼里太有趣了,孩子们琢磨着怎样才能像蜘蛛那样吐丝让自己在空中荡起秋千,快乐玩耍。诗歌语言平实,但却处处透露出童真童趣: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用孩子的心理来思考,用孩子的语言来表达。
任溶溶在《小长颈鹿的祝愿》中主要书写了“你们”“我”“妈妈”三个形象之间的对话,以及“我”(小长颈鹿)的情感变化:“你们”以自己的短脖子为参照,认为“我”的脖子太长了,“我”有些伤心,于是和妈妈诉说。妈妈安慰“我”,说“你们”的脖子太短。“我”真为“你们”难过,但是“我”可以祝福“你们”脖子越来越长,这样“我们”就可以面对面讲话了。这首诗没有空泛的议论,只有具体的形象,通过独特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刻画出一个善良可爱的小长颈鹿形象,给幼儿展示了长颈鹿的外部特征,还传达出“长”和“短”只是相对的,人应当自信、乐观等等信息,对幼儿进行知识和情感启蒙。
幼儿诗是诗人按照美的规律,以幼儿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创作的诗歌作品,诗中反映的世界与幼儿的心理世界相一致。幼儿诗中所创设的动物意象符合幼儿想象力的丰富性、思维力的形象性特点,更容易为幼儿亲近、理解及接受。诗歌打动幼儿单纯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更为细腻的情感去发现自然界的美,形成乐观向上的感受。
(三)植物类意象
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神奇,它们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甚至香气四溢,这些都吸引着孩子们探索的目光。幼儿诗便把植物们也写入了作品中,向幼儿展示植物的魅力。欣赏是对美好事物的领略观赏,幼儿诗通过调动起幼儿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把幼儿带进美丽的大自然中,了解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不仅有认知启蒙功能,还帮助幼儿形成更健康的情感体验,甚至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徐鲁的《一片红树叶》写道:“秋天的风,吹过了山谷和田野。光秃秃的老橡树上,还站着一片小小的红树叶。老橡树说──再见吧,孩子,等到明年春天,我再听你唱歌。小小的红树叶,低声告诉老橡树说──让我再等等吧,等到雪花飘落。冬天还在路上呢,他还没有越过小河。如果我们都走光了,你有多么寂寞!”[5]18诗歌一开篇就绘制出一幅秋景图,然后巧妙地采用对话的形式,在图中勾画出一老一小两个形象:暮秋寒风中慈祥的老橡树和善良的小树叶,它们相互关爱,充满了温情。深秋是寒冷、萧瑟的,老橡树在寒风中抖落了一身的树叶,光秃秃,孤单单,到处都暗淡下来没有颜色。突然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树上仅有的一片小小的红树叶,一下为天地间增添了一抹亮色,情感基调也明快起来。诗歌画面感极强,形象简单生动,很容易让幼儿在头脑中还原出一个感人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真诚、善良、美好,起到一定的道德启蒙作用。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侧重在感性层面,对于诗歌,他们是敏感和善感的,很容易被诗歌中描写的形象、传递的情感所打动,所以幼儿诗必须借助于具体鲜明、可观可感的形象来抒发情感,让读者更容易投入到诗歌文本中去。幼儿诗正是依靠姿态万千的自然意象书写,丰富幼儿的自然知识,提升其观察认知能力,让幼儿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社会意象
幼儿诗中的社会意象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类意象。一方面,现实世界是幼儿真实的生存空间、极熟悉的对象,他们在其间生活、游戏、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思维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只能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和简单的经验来完成。所以只有那些以他们最熟悉的、能理解的或是新奇的社会生活形象为对象的诗歌作品才最易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内容的广泛性和趣味性来满足幼儿对于世界的探索欲望,帮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最终发挥作品的审美功能。
林焕彰的《妹妹的红雨鞋》:“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房子里,隔着玻璃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4]41这首诗书写的对象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双“红雨鞋”,但是诗人通过浅近平易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比喻,捕捉到幼儿独特的情感体验,充满了童趣,幼儿既能听得懂,又能感受到。整首诗欢快、有趣,这样的作品能够影响幼儿逐渐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
詹冰的《插秧》开篇就说“水田是镜子”,一句话写出了水田的特征。镜子可以照出周围的事物,由此引出了下文:水田也照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这些幼儿熟悉的对象前面都有一个颜色做限定,使得诗歌一开始就为幼儿展开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卷,赏心悦目。接着画面中出现了人物——农夫,他正在水田中辛勤地劳作——插秧。秧苗本是插在水田中,但是诗人却说是插在了“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蓝天上”,引发了幼儿的探究。诗歌语言平易,前后采用了反向重复的方式,具有节奏上的音乐美,使得文本既简单上口,又内涵丰富。诗歌的音乐感往往受到诗人情感、情绪起伏波动的影响,表现出诗歌的情感基调。音乐感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有利于幼儿对于诗歌的整体阅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发情感的共鸣。
三、人物意象
由于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层面,并且社会生活面不广,因而,他们会更容易注意直观可感的、熟悉的人物形象,如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也就使人物意象成为幼儿诗重点关注和表现的对象之一。
黄庆云的《摇篮》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层层深入地表现出母爱这一幼儿诗中常见的主题。整首诗在内容设置上井然有序:先说“蓝天是摇篮”,再写“大海是摇篮”,然后讲“花园是摇篮”,最后引出“妈妈的手是摇篮”,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虚到实,环环相扣。“蓝天”“大海”“花园”给人悠远、静谧之感,加之星星、小鱼、花朵,便又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是轻轻的:白云轻轻、浪花轻轻、风儿轻轻,妈妈的歌声更是轻轻。在轻轻摇晃的摇篮里,所有的宝宝都安静、幸福地睡着了。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小宝宝们睡梦中细细的鼾声,可以看到他们挂在嘴角幸福的浅笑。诗歌浅吟低唱,反复咏叹,简笔勾勒了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让幼儿在甜美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爱的意义,受到爱的教育。
再如《打呼噜的爸爸》。诗歌一开始就直接写爸爸的肚子。在孩子眼中,爸爸的肚子是“好大好大”,这里专门用叠词重申强化这个“大”,如同一幅人物漫画。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幽默地写出了爸爸打呼噜时的特点,说他的声音像海啸,并且时大时小、时强时弱,“有风卷浪涌之时,也有风平浪静之时”。孩子不免疑惑:这样的鼾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思来想去,认为大概与爸爸大大的肚子有关:“爸爸的肚子里,是不是,装着一个大海?”诗歌浅显易懂,观察细致入微,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爱打呼噜的胖爸爸形象,达到独特的审美高度。诗歌用单一的意象、简单的语言传达出纯真稚拙的美感、美好欢快的基调。
西方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时期记忆的内容,都会烙印在大脑里并留下永久的痕迹,即便这些内容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不再被记起。幼儿诗的作用便是如此。幼儿对于幼儿诗的阅读和欣赏主要采用听赏诵读的方式,不需要过多的分析解读,幼儿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诗歌中具有美感的意象,能够调动起幼儿亲切愉悦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著名幼儿文学作家金波先生曾指出“诗是情感的营养品”,优秀的幼儿诗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能够唤起和影响幼儿及其以后人生各阶段的审美情趣。幼儿诗在幼儿初次阅读时能够给予他浅层的美感体验,这些体验会通过记忆得以储备,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得以丰富和完善。在这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幼儿诗凭借意象的使用和浅显的语言,营造出以真为美、以善为美的美学氛围,具有直抵心灵深处的力度。幼儿在欣赏诗歌文本的过程中,自发自觉地用心灵去感受意象,用想象去补充意象,被意象传递的情感所打动,接受美的教育,获得美的享受。
[1]周易[M].吴兆基,编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58.
[2]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J].哲学研究,1957(4):25.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4]小舟.中外儿童诗精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5]徐鲁.爸爸的田野[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3:18.
【责任编辑 郭庆林】
Children’s Poems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Commonly Used Image
YANG Fang
(Chinese Department,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442000, China)
Children’s poems are in compliance with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features with childhood and literature. So the children poems are a kind of good readability and popular with children. Poetry is a kind of lyrical literature style, whose emotion express mainly in a variety of images. Due to their vivid image, full of childishness and playfulness, conspicuous and musical beauty language. Children’s poems create aesthetic atmosphere of taking the truth and goodness as beauty, to realize the aesthetic edification and education, so that they form a special aesthetic charm.
children’s poems; image; simple language; language aesthetic taste
2014-09-12
湖北省2014年度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XD2014459);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018)
杨芳(1979-),女,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写作教学。
I206
A
2095-7726(2015)0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