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评价综述

2015-02-27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杂感鲁迅研究序言

何 霞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评价综述

何 霞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研究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文学批评实践的辉煌顶点。自从1933年发表以来,该文就一直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评价。文章旨在梳理历史上对《序言》的评价,并且试图对这些评价作出辨析和评价。

瞿秋白批评;鲁迅研究;《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瞿秋白以其革命领袖与文学家,乃至翻译家的几重资质,使其研究涉及党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译介等多重领域。“概括地说,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关于文学现实主义问题,关于鲁迅研究,这三者是瞿秋白作为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最有贡献的地方”[1]207。1933年,瞿秋白署名何凝编选《鲁迅杂感选集》,并为之写了序言,该序言“是他的全部文学批评实践的辉煌纪录,在整个鲁迅研究领域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212。可是,人们对于这篇序言的价值认识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

1927年,鲁迅移居上海,本为远离广东的麻烦和自己内心的“鬼气”,然而却是“一脚踩进了漩涡”[2]。当时正处在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大潮里,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叭儿狗”文人相继出现,攻击鲁迅的杂感。而革命阵营中的李初梨、阿英、郭沫若等则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或概念出发,进行简单机械地推论和“裁决”,甚至谩骂鲁迅为“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3],甚至连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都不予承认,认为阿Q时代早已过去。鲁迅腹背受敌,对社会十分失望。为此,瞿秋白作为党的左翼工作领导人,警觉地感到应该为鲁迅的杂文正名,“特别指出杂感的价值和鲁迅在思想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号召“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应当同着他前进”。1933年2月初,瞿秋白和杨之华夫妻第二次在鲁迅家中避难,整整1个月的时间里,双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杨之华和许广平生前回忆,鲁迅和瞿秋白几乎每天都在一起畅谈政治、时事、文艺等等。鲁迅曾经手书清人何瓦琴的诗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了瞿秋白,瞿秋白亦十分珍视,将它挂于斗室之中。

杨之华回忆:“秋白着手这项编选工作的时候,为了避开敌人的追逐和邻居的怀疑,白天就装病,躺在床上仔细地阅读鲁迅的作品,到夜深人静,才起来伏在一张小方桌上一口气地赶着写。他一连写了几个晚上。”[4]写成之后,为了迷惑敌人,瞿秋白使用“何凝”这个假名,并故意在《序言》末署时间“一九三三·四·八·北平”。同时,为了这本书的出版,鲁迅亲自设计了该书的编排格式。与《毁灭》《铁流》《两地书》相同,以23开、横排、天地宽大、毛边本编排。扉页上还选用了他喜欢的司徒乔的炭画像。不仅如此,鲁迅甚至还亲自担任该书的校对,提前为瞿秋白支付了稿费。由此可见,《鲁迅杂感选集》的编辑出版,“可以说是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产物,是他们友谊的结晶”[5]。

鲁迅本人也是首肯《序言》的。他对冯雪峰说:“分析是对的,以前就没有人这样批评过。”尤其对其中一段赞赏有加:“作这种评价的还只有何凝一个人。同时,看出我攻击章士钊和陈源一类人,是将他们作为社会上的一种典型的一点来的,也还只有何凝一个人。”[6]鲁迅还对许广平说:“只是说得太好了,应该坏的地方也多提起些。”[7]茅盾明确指出,《序言》“对于当时的文艺界起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8]。此后,《序言》一直保持着久远的影响。曹靖华、师陀[9]、张学良[10]后来都在回忆中提到《序言》发表引起的震动以及对他们个人的深刻影响。有不少有一定权威性的人士不断印证《序言》的观点并深表赞同,有的还把它作为自己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例如艾思奇、冯雪峰、胡绳、巴人、李何林、平心、邵荃麟。

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多次提到《序言》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瞿秋白的很多文艺思想已为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并为毛泽东吸收利用,融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毛泽东关于“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很大程度上也是吸收了《序言》的精华。毛泽东在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曾经仔细阅读过瞿秋白的遗作《海上述林》,十分惋惜地说:“要是瞿秋白同志还在就好了!”[11]“假如他活着,现在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该有多好啊!”[12]毛泽东对瞿秋白的评价是有过动摇的,有过变化的,不过最后还是将他看作了“向两旁偏倒的小草。”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序言》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视作一篇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瞿秋白竟然一夜之间由烈士变成了“叛徒”,鲁迅批判瞿秋白的材料亦被一些人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特别是从1974年到1976年,出现了不少专门批判《序言》的文章,甚至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还余波未息。例如林志浩1979年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上的《通往彼岸的“桥梁”——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认为“它不是‘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而是鲁迅研究的‘第一座纪念碑’,是我们通达彼岸的桥梁,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应颂古非今。”文章进一步指出,《序言》的研究“比较重视本本主义,不太重视社会实践”,“没有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来概括”鲁迅前期思想,而“随意采用其他的概念,如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之类”,并且延缓了鲁迅世界观转变的时间,“反映出瞿秋白对鲁迅认识不足”。

针对这篇论文,王铁仙立即撰文《鲁迅研究史上的丰碑——重读〈鲁迅杂感序言〉兼与林志浩同志商榷》进行反驳,文章认为林志浩还是过去那些批判文章所说的用唯心主义观点贬低鲁迅的老问题,并针对林文提出的质疑加以回复。王文认为,瞿秋白说“进化论”主要是指鲁迅早期的哲学思想,对于他五四以后的思想,则恰恰强调指出它已具有朴素的阶级观点,并且瞿秋白强调了鲁迅的进化论中主张斗争的思想。针对林志浩提出瞿秋白称鲁迅的杂文不是社会科学的论文,王铁仙强调,一方面,瞿秋白首先在于说明鲁迅杂文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论文,而是充满感性形象的“文艺性论文”,包含着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感受和经验,更能启人思考,移人性情。另一方面,这也是比之于鲁迅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后期杂文来说的。针对《序言》“延缓鲁迅世界观转变的时间”,王文指出瞿秋白的《序言》明明白白说是1928至1931年作《二心集》时,最终完成转变的。鲁迅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在1928年和创造社展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之时,在大量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之后,才真正树立的。同时,赵遐秋亦撰文和林志浩讨论“桥梁”问题,认为林文实质上是对《序言》作了几乎彻底的否定,这是严重的割断历史的错误做法。赵文最后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护《序言》这通往彼岸的‘桥梁’!谁都不要去拆毁那通往彼岸的‘桥梁’!”[13]

王铁仙是瞿秋白的外甥,“自童年时代起,就对瞿秋白怀着深深的敬意”[14],因此对瞿秋白总是维护有加,未免有失公允。比如,他认为《序言》说鲁迅杂文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论文,而是充满感性形象的“文艺性论文”,这是比之于鲁迅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后期杂文来说的。但实际上,《序言》评析的范围还限于鲁迅1931年以前的杂文,而对其晚年思想上更成熟、艺术成就更辉煌的作品未能论及,这势必影响了对鲁迅思想及其作品的进一步全面深入的评价。而瞿秋白1934年就义,根本没有机会见到鲁迅后期杂文,怎么可以对其作出比较呢?而赵遐秋作为一名女性学者,论文充沛着感情,护瞿心切,但是行文有理有据,驳回了林文提出的论点。

“新时期”以来,《序言》的价值在大范围内重新获得认可。林非先生曾经在1987年这样评价《序言》的伟大历史价值:“所达到的理论高度以及犀利和深刻的系统分析的能力,明显地高出于当时先进的文化界认识和理解鲁迅的水平,从而为后来的鲁迅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坚实的基础。”又称:“这篇杰出的论文,是我们民族进人了更为深切地认识鲁迅这种阶段的重要的里程碑。”[15]林非先生把《序言》放到了当时当地进行评价,重视《序言》的历史价值,而非对前人求全责备,用现今已经完备的鲁迅研究理论去要求30年代的瞿秋白。

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杂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鲁迅被贬低,《序言》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一定程度的否定。陈方竞直接以《鲁迅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偏颇》为题写了一篇论文,认为瞿秋白夸大了鲁迅与农民群众的精神联系,存在民粹主义倾向。并由此上升到“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现的‘瞿秋白现象’的历史反思”和“关涉现代思想建设和文化开拓的世纪性课题”[16]。这样自然不可避免地引起“护鲁人士”“护瞿人士”的强烈反应。王铁仙一如既往地支持《序言》,在其最新的论文《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中除了旧调重弹《序言》具有“某种永久性权威的性质”,还批判了最新的鲁迅研究生命哲学模式过多地关注鲁迅内心的黑暗面——“阴郁”“多怒”“孤独”“裂变”。在对待阶级观点的问题上,现在也有点矫枉过正,“现在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17]。

比较公允的评价是唐正杰发表于《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2期上的《试评瞿秋白编〈鲁迅杂感选集〉》。文章认为《序言》乃是一块“有瑕疵的宝玉”,要对它作出合理的评价,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瞿秋白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以及与鲁迅的接近是《序言》写作的最直接的基础。二、鲁迅的“首肯”并非没有保留,尤其鲁迅对《序言》关于“后期”思想意识的分析并不完全赞成。三、《序言》确实存在某种局限或偏颇:《序言》不只是存在对鲁迅思想意识当中的阴暗面触及有限,对鲁迅后期思想把握不够的毛病;同时,将鲁迅前、后期思想分别概括为“进化论”和“阶级论”稍嫌粗疏。鲁迅后期“阶级论”的思想观念实际上始终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来,瞿秋白对鲁迅思想发展状况的确认实际上隐含着一种足以颠覆自己论断的张力。同时还应看到,鲁迅的后期还部分保留着他在前期所受的各种思想学说的影响。鲁迅的杂感并不只是革命的思想内容,还有哲学和诗等。四、《序言》在鲁迅研究的学术史上的地位在于它所具有的开创性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瞿秋白研究越来越热,学者对《序言》的研究已经渐渐摆脱鲁迅研究的影响,转而研究瞿秋白本人的文学批评。有学者从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当今评论界的朋友,我们难道不应该重读瞿秋白的这篇《序言》吗?不应该认真对照这篇《序言》去反思自己的评论动机、评论主题、评论思想吗?”[18]《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发表的《瞿秋白与鲁迅经典化进程》运用逻辑学、统计学方法对文本进行剖析,认为《序言》“开启了鲁迅经典化的历史进程,给后来的文学史留下了革命书写传统”[19]。也就是说,《序言》同时也成就了瞿秋白,奠定了他自己“中国的卢那察尔斯基”[20]的历史地位。论者已经把瞿秋白和鲁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考察,《序言》不光是他们友谊的象征,更是他们互相成就的结晶。

纵观《序言》发表以来的历史,尽管几多波折,但历史证明《序言》确实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尽管有一些结论在今天看来尚欠精确,但《序言》代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文学界对鲁迅的最高认识,推动了当时以及后来的鲁迅研究的发展。瞿秋白仅凭这篇序言就当之无愧地成为鲁迅研究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并且在鲁迅批评史上占据一席地位。

[1]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2]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60.

[3]杜荃.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J].创造月刊,1928(1):1.

[4]杨之华.《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怎样产生的[J].语文学习,1958(1):13.

[5]丁景唐.鲁迅和瞿秋白友谊的丰碑:鲁迅帮助出版瞿秋白著译的经过[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1):53.

[6]冯雪峰.回忆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132.

[7]许广平.秋白同志和鲁迅相处的日子[J].语文学习,1959(6):2.

[8]茅盾.纪念秋白同志,学习秋白同志[N].人民日报,1955-6-18.

[9]师陀.回忆《鲁迅杂感选集》[J].读书,1980(7):131.

[10]郭双林.也谈张学良与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11(2):51.

[11]艾思奇.延安文艺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47.

[12]《忆秋白》编辑小组.忆秋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76.

[13]赵遐秋.不要拆毁那“通往彼岸的‘桥梁’”:和林志浩同志讨论《〈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再评价问题[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4):57.

[14]王铁仙.瞿秋白论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240.

[15]林非.《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1987(4):266.

[16]陈方竞.鲁迅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偏颇:再读《〈鲁迅杂感选集〉序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2(1):30.

[17]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J].瞿秋白研究论丛,2004(1):58.

[18]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J].瞿秋白研究新探,2003(1):107.

[19]傅修海,陈华积.瞿秋白与鲁迅经典化进程:以《鲁迅杂感选集》的编选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11(2):258.

[20]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研究(6)[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258.

【责任编辑 郭庆林】

Summary on Evaluation of Qu Qiubai’S aboutthePrefaceofLuXun’sEssayAnthology

HE Xia

(School of Liberal An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

PrefaceofLuXun’sEssayAnthologyis of Qu Qiubai’s stuconcentrative expressions about Lu Xun’s essay study which is the glorious culminationsummit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practice. Since 1933, the society and academic circles have paied attention to and evaluated them all the time.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nPrefaceofLuXun’sEssayAnthologyin order to discriminate and evaluate it.

Qu Qiubai’s criticism literary; Lu Xun research; preface ofLuXun’sEssayanthology

2014-11-04

何霞(1991-),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I206

A

2095-7726(2015)02-0025-04

猜你喜欢

杂感鲁迅研究序言
序言
序言
序言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名人传》序言
《鲁迅研究文集》
糖尿病杂感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观赵胥画作杂感
闲居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