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以情带动,动之以情"中探究民间舞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2015-02-27王栎徐婷婷

关键词:民间舞表现力肢体

王栎 徐婷婷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201102)

由"以情带动,动之以情"中探究民间舞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王栎 徐婷婷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201102)

民间舞源于民众、来自民间是人们自发性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自娱、自乐的自发性突出了民间舞"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独特特性。注重"情感表现力"是民间舞独具一格的品格特征,情感是民间舞呈现与创作的生命力和原动力,没有了"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情感表现力"民间舞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华彩。本文以"以情带动,动之以情"为切入点,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情感表现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笔者在文中分别对课堂民间舞的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进行剖析,力图通过分析课堂教学中培养"情感表现力"的若干方法来突出其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情带动动之以情情感表现力民间舞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民间舞源于民众、来自民间是人们自发性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自娱、自乐的自发性突出了民间舞“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独特特性。注重“情感表现力”是民间舞独具一格的品格特征,情感是民间舞呈现与创作的生命力和原动力,没有了“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情感表现力”民间舞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华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作为舞蹈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推进整体舞蹈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加强民间舞舞者在内心情感强烈迸发的同时与肢体动作的呈现产生相互关照和紧密配合的关系。最终以通过“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达到“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学院派民间舞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我认为具体表现在:1、教师在行课过程中过于强调肢体训练所传达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从而被忽视了。如果说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魂之所在是其舞蹈动作的风格性所决定的,那么在民间舞表演中演员的“情感表现力”的传达呈现则就是该舞种的精髓之所在。“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情感引入式”的教学原则理应被得到重视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得以发扬光大。2、全国各地方院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教材选择上呈现出民间舞教材的同一性。由于教材的同一性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受一体式模式的影响,教师授课过程中反复进行单一的、机械化的重复训练过于强调动作的整齐划一、协调一致。从而,一方面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主观创造性的积极发挥;另一方面,极大地丧失了民间舞教学的原本意义。学院派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意义和宗旨是为了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来培养高、精、尖的民间舞舞者。训练需要方法,训练目的需要明确,作为舞者肢体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民间舞舞者的训练,“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情感表现力”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和意义深远了。3、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认为“一齐遮千丑”片面的要求动作的整齐化一,只注重单一乏味的肢体训练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普遍性的教学现象,在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上普遍忽视了“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同时对民间舞舞蹈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传承的功效更是轻视、空缺的。以上所陈述的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现象,虽不是普遍现象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此警醒着作为民间舞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正视当下民间舞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情感表现力”是民间舞艺术生命的标志。民间舞课堂教学决不能忽视“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当今艺术发展空前,艺术教育理念也层出不穷,进入课堂教学的民间舞也不仅仅是停留于单一动作模仿的层面上了。民间舞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艺术,“自娱性”是民间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显著标志,就自娱性中的那份来自自己的“情感”在民间舞中就是“心声”、“情意”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当今民间舞课堂教学,不应是单纯的体态、元素、动作训练,而是应该注重训练肢体的同时融入并强化产生该舞蹈的“情”,从而强化“情感表现力”的训练。

二、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

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解决了动作肢体层面“形”似的同时,必须加以关注“神”似,“神”即“情”。情、神兼备,互为相依,“情感表现力”与“肢体动作”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实效意义。民族民间舞一旦失去的那份“情感”其艺术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强化“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教育,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情感表现力”培养与肢体训练同步相容的客观实际。民间舞讲究“以情带动,动之以情”,可见“情感表现力”与“肢体动作”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表现力”与“肢体动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互为统一、不可分割的。“情感表现力”来自于个体自娱的“情”,“肢体动作”是有之规范的“形”,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形”兼备,合二为一,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一种在情感和想象、动作与姿态、技术与技巧上高度融合的并能相互补充,互为你我的,有着强烈舞台生命力的民间舞蹈形象。

民间舞教学讲究“以情带动,动之以情”,即通过情感的引导来增添舞蹈的魅力。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在要求“情感表现力”与“肢体动作”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强化以“情”带动,动中有“情”。当情感发挥到极致时的肢体表达才是民间舞“情”到浓时的自然流露,情是民族民间舞的生命,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到“情”在民间舞中的重要性,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激发情感的表现力,最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和感悟来产生“情感表现力”的艺术效果,在有限的空间体现无限的“情”。

三、民间舞课堂教学“情感表现力”培养的几种方法

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就是以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为基石,以舞蹈风格,情感表达为依据,利用不同教学研究的实践方式,强化和完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建设。民间舞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舞课时,教授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单一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能,还应注重与之配套的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及人文情怀等综合概念,不应只偏重于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的教授,而应在挖掘、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笔者将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分别从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两个方面来探究“情感表现力”培养的若干方法。

(一)提高师生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感表现力”培养的综合素养

1. 民族民间舞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进行自我完善。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必然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修补,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首先,教师自身舞蹈理论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感表现力”培养的过程就是教师传播知识,传称舞蹈文化的过程,教师在传播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识的同时需要将自己所传播的知识进行组织和提炼,然后再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使其在知其所以然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二度创作即学生在“情感表现力”上的主动创造性。其次,就是教师的师德和教师个人的形象魅力的提升。教师在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作为舞蹈专业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师德和个人形象魅力的提升。因为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德不高或缺乏个人魅力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形象从而影响到教学实践活动。当然师德的提高和个人魅力的形成不是靠外在的收敛和模仿,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才是提高师德和提升个人魅力的有效途径。

2、 民间舞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需要全方位提升。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民族民间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入艺术常识、为民间舞蹈文化理论和教学方法及编舞常识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更好的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表现。前者要求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必须懂得一些各门艺术的基本常识;后者则要求学生在习舞过程中,通过对身体表现功能的开发,逐步创造属于个人对生活与情感的体会的独特表现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理论方面的素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情感表现能力。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的学习,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美的熏陶,释放了内心的情感,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增强了自信作用。

(二)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感表现力”培养的途径

1、 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情感表现力”的想象情境的规定和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想象力在民间舞行课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学习民间舞的舞者在训练“情感表现力”的时候,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创造力都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如虎添翼。在教师将所授课程的(某民族舞蹈)的历史人文、舞蹈风格以及表演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描述,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将学生的想象引入到特定的场景、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有一种情感上的依托,在这种情感依托的前提下进行“情感表现力”和舞蹈动作的交融训练,大大的提高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表演风格的准确把握。例如:在教授蒙古族体态训练时,要求学生体态站姿挺拔,脚下大八字步,一手叉腰,一手握鞭,抬头眼看前方。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提示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想象情境是,试想自己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草原广阔无边,一望无垠,自己则是身着蒙古族服饰,顶天立地的粗犷的草原汉子,有着豪爽、豁达的性格和奔放不羁的气度等等。在这样的情感引入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同时也有助于舞蹈风格完成和掌握。

2、 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准确的传情达意与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情感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欢喜、愉悦、活泼,深沉、厚重、淡雅、忧伤等等情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都在民间舞“以情带动,动之以情”的课堂教学中呈现、存在着。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学生时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准确,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自身的情感经验来强化和丰富民间舞课堂表演中的“情感表现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安徽花鼓灯时针对表演情感的逗趣的表述和引导,在语言上就要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在情感表现是有着活泼逗趣的共性,但又有着细微的情感差异。东北秧歌中的逗趣,更强调憨厚、活泼之情态;安徽花鼓灯中逗趣表演离不开该舞种沿袭武术的艺术特点所以在表演中多则呈现的是机敏灵巧、意气奋发之态。在利用学生自己情感的经历来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是需要利用学生回忆、想象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来类比和区分的,这方面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兴趣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

3、 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利用影音、音画等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启发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在民间舞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不应过于看中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而忽略表演素质的培养,不然就会使很多学生在成为演员后,变成一位只注重技术性的“舞蹈匠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作为民间舞舞者要想跳好舞必须要做到“以情带动,动之以情”、做到“舞、戏”合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调动和启发学生的表演能力,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训练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是最重要的,应该放在首位。例如:笔者在教授蒙古族舞蹈时,为了启发学生的自我融入感,调动学生们的情感表现力,我会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将电脑里事先备课准备好的蒙古族大草原、蒙古包、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图片用PPT的形式给学生观看。同时,也会播放蒙古族独特乐器--马头琴的音乐和一些传统的蒙古族民歌,从视听上给学生一种感官上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面对八点,双脚大八字步,双手自然打开于体旁,抬头挺胸双眼远眺,眼皮微虚,想象自己正置身于蒙古族居住的辽阔的大草原上,微风拂面,心胸宽阔的瞭望远方,从而叫学生寻找开阔、豪放、粗犷、不羁的独特的蒙古族舞蹈的“情感表现力”。在与之动作配合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舞蹈语汇中情感的表达。因为只有“情”才能真正表现出民间舞的神韵,只有加强了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使其发扬光大。

(三)舞台作品实践对“情感表现力”培养的提升与帮助

中国民族民间舞起源于民间,发展在课堂,最终又必将呈现于舞台。这是民间舞发展的艺术规律,同时也是民间舞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目的之一。民间舞舞台作品实践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民间舞舞台作品中的动作语汇、元素载体大部分来自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舞种。两者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学生通过民间舞舞台作品的实践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舞台实践作品更有利于开发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现力,舞台作品无论在音乐节奏的丰富性还是人物塑造的情感上都要求学生用心去揣摩和研究,通过对丰富音乐的感悟和准确把握可以更好的使学生在肢体呈现更具有表现力,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内心情感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不同情感的隐射,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民间舞舞台实践作品《就恋那方土》,作品表现的是身处异地他乡的山东儿郎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父辈精神的不懈追随等等,该作品要求演员在表演时既要有怀念家乡的小情思,又要有对中华男儿子承父业、奋发向上,秉承父辈精神,积极进取、继往开来的大情怀。这就要求主要演员和群舞演员在知晓了作品脚本和表达主题前提下,除了肢体必须极具表现力之外,同时演员们还要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较强的“情感表现力”。民间舞舞蹈艺术包括课堂训练、舞台作品中“情感表现力”的源动力是想象力,同时它也是作为舞蹈作品形成、升华和完善的奠基石。“情感表现力”源自想象力,无论编导还是演员,那份“情”贯穿始终,经过“想象、想象、再想象”的心理过程最终达到“情感表现力”的制高点,由此打破观演距离,使观者能够被带入剧情,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在这三个心理过程中,舞蹈演员的想象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启迪观众进行再想象的重任。由此可见,舞台作品的实践和锻炼对于开发学生想象力和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是检验学生在“情感表现力”方面,强弱、优劣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四、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感表现力”向舞台实践转化中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博大精深,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更是在不断改革探究与钻研创新中发展进步。作为从事民间舞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来说对于“以情带动,动之以情”这句话一定不觉得陌生,它的意义体现在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把握并强化在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贯彻性和延续性。而今,学院派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中重“形”偏“神”的教学理念及训练方式愈演愈烈。个别教师在追求肢体整齐规范、机械统一的同时过于强调单一训练性组合在形式化上的变化从而忽视甚至遗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对于民间舞而言最为本质的、最为重要的“情感表现力”的关注。由此以来,在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承接上便带来了困惑和不满足感,这种困惑和不满足感体现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肢体解决的也不错,动作也很整齐,表情也“做”到位了但是在舞台作品实践与呈现的过程中就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总是达不到老师们要求。不仅要问那缺失的什么呢?笔者认为缺失那部分就是真实的“情”、是由真“情”贯穿作品全程的真实强烈的“情感表现力”。要做到民间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有效、合理的过渡并衔接,那么必须重视“情感表现力”训练和培养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重视“情感表现力”的训练和培养,才能通过舞台作品的实践来检验学生在“情感表现力”方面是否达到了民间舞教学的培养和训练目的。

民间舞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舞台实践而服务,反之通过舞台作品的实践也促进和激励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开发培养和强化训练,在以“情”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同时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形”塑,单一刻板的进行机械化的肢体训练。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肢体记忆的训练,使学生在达到“情”真的同时做到“形”美,真正意义上的完成课堂民间舞的教学意义。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是基础,而舞台作品实践环节中的“情感表现”是课堂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升华,较之前者相比舞台作品中“情感表现”更有难度更具挑战,只有通过肢体和“情感表现”的完美融合最终才能达到作品所要体现的意境,只有演员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情感表现才能较为准确的将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刻化和演绎出来。由此可见,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由课堂走向舞台实践的重要基础,是完成作品情感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舞丰富绚丽、异彩纷呈,在其百花争妍的舞蹈风格特征后,蕴藏有着一个共同的艺术特性那就是“情”之所动,动之为“情”。笔者以“以情带动,动之以情”为切入点来探究民间舞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是有着实践意义的。只有在民间舞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强化、突出“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在舞台作品的呈现上使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做到张弛有度、游刃有余,通过与肢体完美的配合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人物性格、演绎出作品的主旨。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独特的“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在完善学生整体综合素养的同时更有效的挖掘出学生内心情感表现力的表达。作为民间舞教师必须意识到“情感表现力”在民间舞课堂教学和舞蹈作品实践中的重要性,风格如若是民间舞教学与民间舞作品的灵魂,那么丰富动人、真实而又夸张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情感表现力”则就是其精髓所在。我认为,在民间舞课堂训练中动作即风格属于“形”、情感即特征属于“神”形、神兼备、合二为一,两者缺一不可这才是民间舞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1]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韩萍.《论中国民间舞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4]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5]郑玉玲.《浅谈舞蹈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间舞表现力肢体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肢体语言
论报纸新闻摄影专题的表现力
肢体写作漫谈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纤变墨画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