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几点启示
——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5-02-27邵慧平
邵慧平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永川402160)
"多元智能理论"对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几点启示
——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邵慧平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永川402160)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而相对独立的。每个人至少有十种智力,它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认为学校在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笔者认为它对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启示有:一、评价观念上,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二、评价维度上,重视素质评价、能力评价和技能评价;三、评价过程上,注重动态评价、过程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四、评价主体上,除学校、家长评价外,还应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学友互评以及企业社会评价。
多元智能学业评价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美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010年5月,多元智能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最佳实践路径就是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目前,在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该理论为中等职业院校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涵义
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他提出了有关智力的新定义——“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各种智能既相互独立又共同发挥着作用,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到多种智能。
该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中职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只会在某一两个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所以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因此认为该学生是没有发展性,或者由此认定其是差生。
二、当前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
从全国来看,中职院校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业评价长期以来偏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记忆方面,忽视情感、操作技能方面的考察,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具体表现在:
1. 评价观念的偏差
大多数中职院校教师在评价观念上,没能摆脱义务教育的影响,仍然以“基础课成绩好”、“纪律性强”、“听话”等传统标准评价中职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学生在智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活泼好动,纪律观念较差的学生,也许在舞蹈、音乐等方面很擅长。我们应看到学生不同的智力优势,尊重他们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2. 评价方式的传统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然知识评价为主要内容,以分数量化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学习能力和学生潜在力的培养,甚至连学前教育专业,汽修等专业也以理论测评为主,技能型测评很少。
3. 评价过程的僵化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忽视学生的努力程度和个人进步,只在班里进行横向比较,若名次靠后即认定为“差生”。很少将课堂提问、练习作业、技能测试、兴趣特长等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评价主体的单一
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写的操行评语,忽略了学生在除成绩以外的方面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也不关心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以及该生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启示
1. 评价观念上,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的中职学生也一样,他们之间存在着智能差异,但各有所长。据调查了解,中职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家庭经济贫困,或是曾经的“留守儿童”,他们有的文化课基础差,有的行为习惯不良,甚至有个别学生思想品质差。究其原因,有自身的,有学校、教师的,也有社会的。他们或自我放纵,或自暴自弃,成为“叛逆者”来引起身边人的关注。
进入中职院校后,学校和老师应转变评价观念,消除优生、差生的概念,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考察和分析,发现其特长,引导他们选择感兴趣同时也适合自身的专业,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尊重他们的差异化发展。
2. 评价维度上,重视学生能力和技能发展
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它培养的不是全才,而是技能型人才。中职三年,我们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要求不应该是背会了多少古诗词,会做多少有难度的数学题,会背多少英语单词,也不是让他们懂得多么高深的教育学理论,即我们对他们的评价,不再是以知识评价为主。我们应以文化课知识为辅,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素质引导,教会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引导他们注重能力发展。
每年一度的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即体现了国家对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技能评价,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交际技能,如演讲技能、辩论技能、说话的能力等;操作技能。
3. 评价过程上,注重动态和过程性评价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指示,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她的才能和禀赋。”这对我们教育者的启示是,我们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受教育者,发现并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这一点和“多元智能理论”是相一致的。
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突出动态和综合性评价。学校可以通过课程活动、通过竞赛、通过专业技能操作等途径,通过观察、交流、测验、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能力。
4. 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评价
我们知道,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具有权威性,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其实,在校园里,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很少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除了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应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制度。对一个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由教师、班内学生、家长共同评价,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当然,也离不开对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性发展性评价——即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这样,被评价者成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
[1]师俊强《.教育探索》.2013(3)
[2]洪莹.《教育探索》.2011(01)
[3]李洪刚《东北师范大学》.2005:6-8
[4]陈中山等.《科学咨询》.2014(14)
[5]林安全等.《西南农业大学报》.2011.09(6)
[6]余晓如.《东北师范大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