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认知理论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的启示

2015-02-27皮凤英

关键词:观察学习班杜拉职业指导

皮凤英

(上海杉达学院上海201209)

社会认知理论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的启示

皮凤英

(上海杉达学院上海201209)

本文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入手,介绍了"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的涵义以及习得的过程,并指出自我效能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主体、环境和行为交互作用的理念。社会认知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对于重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职业生涯启蒙课程的教学设计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理论职业生涯课程

社会认知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加拿大)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坚持人类主体、环境和行为三因素之间交互影响的理念,关注认知因素在个体行为组织和调节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通过强化行为而习得;班杜拉认为,除了直接经验,人类还可以通过观察、模仿等间接经验学习,人类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间接经验,这也是人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机构存在与维持的重要理论支撑。职业生涯是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人的历程,大学期间是为这样一种人生游历的准备。因而,社会认知理论对于职业生涯课程设计及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内涵丰富,这里重点关注与大学生职业准备觅求相关的两个分支:“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

1. 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概念,是指人类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而习得的行为经验,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2. 注意过程

注意是观察者识别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进行选择和知觉的过程。与自身相似的、或自己崇拜的、或社会认可的人物易成为被观察的榜样。个体观察学习后不一定立刻产生模仿行为,但自我思考能力较低的、依赖性强的个体更容易直接模仿被观察者。

3. 保持过程

保持是观察者识记榜样行为信息,并以表象或言语编码等形式将榜样行为储存于主体认知系统的过程。

4. 复制过程

复制是观察者通过自我反馈,将自我行为与榜样行为进行比对从而调节自我行为以使自我行为与榜样行为趋于一致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胜任一个任务,自我效能感低,就会影响他们行为的选择。

5. 动机过程

个体成功模仿榜样的行为是对个体的一种激励。社会学习论认为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需要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形成内在的期待和行为的动力,这也是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在深入研究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社会学习论关注人类行为,更关注行为产生背后的内部成因,重视表象记忆、替代经验和自我调节的作用,所以他的社会学习论也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期待,即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1. 分类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1 直接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例如国家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村官和社区计划等的各项鼓励和支持政策就是一种直接强化,激励大学生参与到国家的各项就业计划中。

1.2 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获得的强化。例如教师在职业指导课上对本校毕业生创业成功行为的肯定会激励学生对创业的尝试和探索。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能唤起主体积极的情绪,由于他人创业成功而唤起自己愉悦的情绪,也是一种替代性强化。

1.3 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评价的机制,个体通过将自身行为与社会标准比对的结果进行自我奖励或自我批评。例如,大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专业的技能资格考试从而获得好的分数或证书,“好的分数”或“证书”使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肯定自己。班杜拉进而提出了自我调节的概念。他认为人们能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不断地对比自身行为和自我评价标准,进而调节自己的认识。

2. 期待

班杜拉认为强化的目的在于调节目前的行为以及调节对后续行为的期待。他把这种期待分成两种: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2.1 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所产生结果的预测。如果人们预测到行为会产生好的结果,就会选择这种行为;反之就不会做出选择。

2.2 效能期待是指对自身能否胜任某种任务的能力的推测,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上判断。效能期待很重要,是个体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在“效能期待”的基础上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

2.3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生活中,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相同的任务,或者能力基本相同的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面对相同的任务,结果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差甚远。这就是个体主观因素在行为组织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即效能机制。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事件的有效性,是个体对自我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自我信念和判断。它直接影响个体在执行过程中的心理动力,从而影响行为产生的结果。良好的环境、熟悉的任务、积极的情绪、合理的目标易于个体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恶劣的环境、消极的情绪、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三、社会学习理论对民办高校职业指导课教学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主体、环境和行为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理念,将人作为能动的、发展的主体来认识。克朗伯兹(Krumboltz)将此理论应用于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思考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的问题,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当前民办高校职业指导课的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1.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中是由个体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体现在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社会环境、学习经验、工作技能四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上。

社会学习理论充分认识到个体主观因素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能动作用,区别于以往职业指导中性格-职业匹配的机械模式。?以帕森斯Parsons、霍兰德Holland、和舒伯(Super)为代表的传统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把人的生涯特点分成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具体的维度,加以精确测量;相信个体能够掌握所有职业信息;通过对个体特点和职业信息的量化评估,做出客观、理性的决定等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了解职场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理论意识到人的兴趣、态度和能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但是人的兴趣、态度和能力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不同职业的素质特点,但是生活是复杂性的,职业环境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理论注重对大学生性格和能力的分析和判断,但人是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性格、能力等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选择等等。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人看作动态发展的人,重视主体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人发展的内部动力,促进个体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增强环境适应能力。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更是人“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尊重个体选择的职业,才能充分调动个人的潜能,成为个体为之奋斗的事业。社会学习理论为推动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尊重个体主体地位的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要充分利用“观察学习”的作用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大学生职业指导课要重视“观察学习”中成长经验的作用。

2.1 积极榜样的示范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要善于利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人士在求学、就业或创业中的典型事迹来教育学生,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经验学习。尤其是以往校友的成功案例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民办高校一般建校历史都比较短,社会影响力有限,但是也不乏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如果教学中引用的都是国外或者名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案例,榜样学习的力量就相对较弱,由于相同的学缘关系,同校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则更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动力。

2.2 反面案例的警醒

职业指导课除了积极的正面教育之外,也要注意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大学生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理念,例如“我爸是李刚”、“车道山前必有路”、“60分万岁”、“学的好不如嫁的好”、“读书无用论”等等思想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要警醒学生。职业指导教学要积极培育民办高校大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终身学习”、“我也行”、“相信自己”等积极的就业理念。

3.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美国学者科林斯Collins(1982)对儿童数学能力的研究发现,同样能力水平的儿童,那些认为自己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比那些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的孩子较为成功。这个研究表明,自我效能高的人比自我效能低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职业指导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体验成功

成就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重要途径,又称技能性经验,是个体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个体的成功行为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反复失败则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职业指导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面试或“成功”创业等,促进学生成功经验的获得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3.2 树立榜样

在教学中设计榜样的成功行为,通过“目睹”他人的成功表现,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座谈、访谈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3.3 积极鼓励

心理学中有著名的皮格玛利翁效应,说明了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对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正能量的鼓励。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找“我的优点”,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寻找“我们的优点和特点”,肯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几点思考

1.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个体行为的选择和努力程度是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的。然而,人是不断发展着的有思考力和适应力的独立的个体,个体行为的组织和调节是内在认知和外在环境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自我效能感只是其中认知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将其在职业选择中的影响作用绝对化。

2. 目前职业指导课大多是理论的教学,实践的环节和设计较少,大学生都没有直接的成功经验,单纯由替代经验学习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会让部分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可能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对社会问题估计不足,产生好高骛远的倾向。

3.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评价,本身带有主观性,个体的感性经验和理性判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自我效能感也在变化的,成功的行为结果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的行为结果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职业指导课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社会学习理论秉承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强化理论的积极思想,融合了认知心理学对个体主体能动性的合理理念,强调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为探析人类的行为选择和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作出了积极的开拓。职业生涯课程汲取其中的经验,将会给教学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具有操作性的思维与手段。

[1].高春申,自我效能理论评述,[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2].曾荣侠,论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成就,[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2009(7)

[3].蒋晓莲、薛咏红、汪国成,自我效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护理研究2004(5)

[4].李晔、刘华山,教师效能感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期刊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5].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2004(9)

[6].李浩然、肖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期刊论文]-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班杜拉职业指导
交互决定理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儿童读者的启示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浅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学习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不同观察学习和身体练习比例对不同年龄者追踪任务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