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
2015-02-26邸红英张淑艳娄凤艳陈妍华秦艳玲侯玉玲苟汝红陈顺革杨桂君赵长苓
邸红英 张淑艳 娄凤艳 陈妍华 秦艳玲 侯玉玲 苟汝红 陈顺革 杨桂君 赵长苓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
邸红英 张淑艳 娄凤艳 陈妍华 秦艳玲 侯玉玲 苟汝红 陈顺革 杨桂君 赵长苓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153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7例)和对照组(76例),研究组应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对照组应用米氮平治疗,共8周。于基线及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HAMD和SDS评分均较基线下降(P<0.05),研究组HAMD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有效、安全,效果优于单用药物。
【关键词】抑郁症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米氮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组患者为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门诊或病房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并经两名主治以上精神科临床医师同时明确诊断;年龄大于18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7]评分≥17分且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标准评分≥50分[7];患者及第一监护人均签署本研究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包括既往史),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包括与抑郁症共病的情况),排除与本研究相关的药物过敏情况,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包括既往史)。医院伦理委员会已对本研究进行核实并批准。
最终符合标准的抑郁症患者157例进入本研究流程,其中共脱落4例,最终完成本研究153例。遵照随机数字法,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8例,最终完成77例,1例因失访而脱落,完成率98.72%,其中男性29例,女性48例;年龄24~41岁,平均(33.68±10.12)岁;病程7~31个月,平均(20.24±11.31)个月。对照组79例,最终完成
76例,3例因失访而脱落,完成率96.20%,其中男性30例,女性46例;年龄22~45岁,平均(34.01± 11.78)岁,病程5~34个月,平均(21.00±12.89)个月。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案 在接受1周的药物清洗期后,两组患者正式进入治疗流程。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米氮平治疗方案。米氮平起始剂量15 mg/d,1周内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调整剂量至30~45 mg/d,疗程8周。研究组米氮平平均剂量为(31.45±8.13)mg/d,对照组为(32.04±9.56)mg/d,两组米氮平平均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米氮平系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进行3次,共计24次。整个研究期间,所有患者不可合并研究规定之外的精神科药物以及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预;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常规精神科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1.2.2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治疗仪是加拿大生产的Infiniti多参数生物反馈仪3000C。具体治疗流程为:(1)在治疗前保证治疗环境安全舒适,向患者简要介绍治疗的相关情况以免引起患者的误解和过分担忧,引导患者选择自我舒服的位置及姿势坐于治疗椅上,并进行自我放松、集中注意力的治疗前相关训练;(2)遵照电极放置原则,将电极放置在Fp1和Cz位置(以导电膏为链接),将电极放置在前耳垂上,以左耳垂(A1)和右耳垂(A2)为参考电极,采集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脑电活动相关数据,以获取脑电生物反馈参数的变化范围,其中滤波范围0.5~60 Hz,时间常数设定为0.2 s;(3)对患者进行α波和θ波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调整反馈参数范围,指导患者逐步完成系统所设定的任务,其中α波训练的目标线为10,θ波训练的目标线为0.2;(4)在每次治疗后,由生物反馈治疗仪的系统来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记录;(5)每次治疗持续20 min,1周进行3次,共计24次。1.2.3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在基线及治疗后第8周末采用HAMD、SDS量表进行疗效评定,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不良反应;以HAMA减分率作为判定标准[7],HAMA减分率=(基线评分-治疗后评分)×100%,HAMA减分率≥75%为痊愈,减分率50%~74%为显效,减分率25%~49%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临床有效=痊愈+显效+有效;每一项量表评定均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的精神科临床医师(需具有一定的科研经验且接受本研究培训者)同时完成,Kappa=0.86。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及治疗后HAMD和SD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HAMD和SDS评分均较基线下降(P<0.05),研究组HAMD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及治疗后HAMD和SD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基线及治疗后HAMD和SDS评分比较(±s)
注:与基线比较,*P<0.05
量表 (n=77)(n=76) t值 P值HAMD基线 28.17±3.95 29.18±3.71 0.63 0.533治疗后 10.58±3.90*16.91±7.54 2.49 0.025 SDS基线 61.42±6.47 61.09±7.33 0.11 0.911治疗后 28.25±9.66*41.91±13.35*2.83 0.010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在治疗后,研究组痊愈19例,显效31例,有效17例,临床有效率为87.01% (67/77);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临床有效率为69.74%(53/76),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75,P=0.009)。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共出现11例不良反应,包括嗜睡5例,恶心呕吐4例,头晕2例,便秘1例,口干1例;对照组共13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嗜睡7例,恶心呕吐5例,头晕3例,便秘2例,口干1例。均程度较轻,在未做特殊处理的情况下患者不良反应均在短期内自行消退。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抑郁症作为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精神障碍之一,严重损害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社会功能,并且复发率高、病程较长、患者主观痛苦感明显,正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疗法等[8]。作为一种近几年出现的新型非药物治疗方法,生物反馈疗法运用电子技术和条件反射的原理,通过信息反馈和外界暗示,指导患者进入一种完全放松的自觉状态,使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状态得到完全的松弛,继而使患者逐步学会自我控制自身的生理功能及心理活动,逐渐改变原有的不良反应习惯,间接改变其脑电波形及异常脑部功能,从而达到改善不良情绪反应、异常生理功能、预防疾病再次发生、增强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目的[9~12]。
在本研究结果中,在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的HAMD、SDS评分均低于基线时,研究组HAMD、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轻微且
短期内消除。说明以下几个问题:(1)无论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米氮平还是单纯米氮平的治疗方案,均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治疗改善作用;(2)与单纯米氮平治疗相比,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米氮平的方案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效果更加明显,这对于缓解抑郁症状给患者所带来的主观痛苦、减轻疾病负担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3)在米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不会增加患者因治疗方案而出现的不良反应,这种联合方案安全性较高,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康复劳动能力及社会功能。
总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米氮平可有效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安全性较高,推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雪松,陆兵勋,顾迅,等.生物反馈训练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 (12):742-743
[2] 韦少俊,杨世昌,范中发,等.帕罗西汀联合生物反馈仪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4):253-255
[3] 邓小鹏,周丽芳,郭伟,等.脑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2):110-112
[4] 陶瑞,焦燕,李宗国,等.单纯药物治疗与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焦虑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6-27
[5] 潘淑均,戴秀英.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效果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71-73
[6] 董超,张如飞,王文春,等.脑电生物反馈干预阈下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2):140-143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220-255
[9] 侯月,王玉平,詹淑琴,等.左右侧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焦虑的随机对照开放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3):236-240
[10] 郑延平.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0-81
[11] 杨慧君.心理护理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J].中国医药创新,2013,10(29):155-156
[12] 李超,张家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糖尿病抑郁焦虑状态及对糖代谢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27(1):164-165
作者单位:075131河北张家口,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
收稿日期:(2015-02-11)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5.04.019生物反馈治疗创立于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结合系统论、控制论、学习论等心理学理论,通过让个体接受特殊形式的学习与锻炼,逐渐学会随意控制自身器官活动,进而改变个体心理上存在的病理状态,以达到逐渐恢复个体健康机能的目的,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则是在此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通过节律性地反馈个体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脑电活动,使个体逐渐掌握自我调控脑电活动的技能,以最终达到治疗尤其是预防疾病的目的[1]。目前在精神科临床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应用较为广泛,疗效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2~6]。本研究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新型NaSSA类抗抑郁药物米氮平,系统治疗抑郁症患者,探讨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46(2015)-04-0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