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台湾饮食类电视节目分析
2015-02-26马源
马 源
(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综艺文化频道)
多元文化视角下台湾饮食类电视节目分析
马 源
(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综艺文化频道)
摘 要:我国台湾饮食类节目的类型多样,且几乎无法用单纯的类型去界定,每一档节目都囊括了至少两种以上的综艺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元素。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台湾饮食类电视节目体现的文化特色进行分析,并揭示出台湾饮食类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完善饮食文化电视节目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台湾;饮食节目;问题
由于台湾对外开放的步伐较早,之前的饮食类节目大都借鉴和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现在已经逐渐与本土特色相结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外来的饮食文化,而是在弘扬台湾本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地将外来饮食文化的精髓与本土饮食文化相结合,使节目的内容受众面更广,更体现出世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笔者将台湾饮食类节目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体现娱乐精神
风靡台湾的饮食类电视节目体现了娱乐精神的多样性。一方面,台湾的饮食类电视节目在本地区娱乐节目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的精髓,从而提升节目的娱乐精神的质量,如日本电视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台湾的饮食类节目以娱乐精神为出发点,在娱乐精神为侧重点的同时,来满足主办方、参与节目嘉宾、报刊媒介、网络及电视节目观众的基本要求。
“民以食为天”,台湾饮食节目展现的就是台湾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节目中不仅演示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也传递了健康多元化的饮食风俗文化,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表现了台湾人对食物的尊敬和热爱。作为生活类的节目,台湾的饮食节目能做到这些,更显得难能可贵。
“大海航行靠舵手”,台湾的饮食类综艺节目有着许多娱乐点,其中体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节目主持人。20世纪末期,台湾的电视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观众可选择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因此,作为一个饮食节目如果想要吸引到广大观众,往往需要这个节目具有突出的吸引力。综合分析台湾的饮食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不是各种美味的食物,而是节目主持人对于节目的调节,给观众带来的娱乐性。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不仅需要通晓各种饮食文化,还要具有机敏的思维,在保持节目原有主题内容的情况下,用诙谐的语言和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将观众和节目串联起来。不仅要让节目内容吸引观众,也能够让节目中在自然、顺畅的节奏下继续下去。
2 突显本地区文化
20世纪后期的台湾饮食节目往往有着日本电视节目的缩影,进入21世纪后,台湾的电视节目普遍以突显本地区文化为主题。比如东风卫视的《美味鉴定团》,这个节目以网络这个新的媒体,让广大观众参与到节目之中,最开始用网络票选的形式来决定节目的主题美食,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到每种本地美食的全面介绍。后期,又以各种美食的制作高手间的相互比拼为节目的看点,来掀起观众对每种美食的热情。此类节目的播出,让广大观众逐渐重视起本地区传统的各种美食。另外,每种美食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精彩的美食文化,一个美食节目的播出,不仅具有介绍传统美食的功能,也能够让美食文化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传播到广大观众中,让美食得到延续,文化得到传承。
3 台湾的饮食节目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台湾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特别是综艺节目中,受到日本电视文化的影响尤为严重,很多台湾的电视节目就是按照日本电视节目的思路制作的,更有甚者照搬日本的电视节目的原有内容,虽然在节目中添加了少许的台湾本地区元素,但毫无新意。在现在传播渠道越来越广的时代背景下,国外节目的观看机会也越来越多,重复内容的电视节目根本不值得广大观众去关注。另外,广大观众的品味也越来越高,如果节目没有创新点去吸引观众,那节目就注定要失败的。比如说现在很多抄袭日本等国外节目的新节目在还没有发展的时候就夭折了,因此台湾的美食节目必须创造新意,否则就会停滞不前,面临淘汰。
第二,台湾的电视节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娱乐元素,特别是综艺类节目的娱乐程度出现过度的现象,这就严重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使本来用来弘扬文化的饮食类电视节目变得庸俗不堪。在弘扬本土的饮食文化方面。台湾饮食类电视节目应该减少一些明星效应和商业噱头,向大陆饮食类电视节目学习。
4 结语
台湾饮食类电视节目并非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却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最具排他属性的一个,且文化源头的同一性使得它的经验教训更易于为我们所理解和接纳。虽然是以海洋文化为背景,与大陆文化下的饮食类电视节目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区别。但由于二者是同根同源的,且它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包容性等优势,为广大受众所认同,在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上都值得国内的从业人员和学者借鉴。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完善饮食类文化节目。
参考文献:
[1]徐静.让美食节目快乐起来[J].记者摇篮,2011(1).
[2]于会明.漫谈电视美食类节目[J].新闻窗,2010(6).
[3]黄聿清.两岸电视观众收视行为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4]吕一丹.综艺节目的时代演变[J].视听界,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