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5-02-26深圳市石岩上屋小学陈春洪

新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八音弟子规国学

□深圳市石岩上屋小学陈春洪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深圳市石岩上屋小学陈春洪

在国学教育正在许多小学大举兴起的今天,有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思考。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国学教育更好地开展。

一、关于国学概念的界定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就是自古以来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所有关于文化、风俗、宗教的或有文字记载或无文字但业已约定俗成的文化与意识。

二、关于加强国学教育的目的

其实,我们小学每天所进行的教育中都包含国学教育的成分。那么,我们加强国学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具体地说,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使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2.增加民族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就艺术而言,不仅中国的国画、石刻、壁画等在世界艺术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民族音乐对人类文明也是一个巨大贡献。如有一首诗写道:八音古乐久沉埃,艺苑老花今日开。百卉争妍该独秀,清风引得凤凰来。“八音”是哪八音?如果不清楚“八音”是哪八音,是难以想象古乐中的“八音”之美妙的。而这个出处就是《三字经》中的“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如果不读《三字经》,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怕也是不懂的。

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然而,《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300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称奇叫绝。毫无疑问,小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学到了小学教材中所学不到的厚重的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知识。

4.校正学生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为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而阅读是无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化内容,像《弟子规》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和“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选来作为国学教育的内容是很适当的。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尽管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灌输、养成、教育,但是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像《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可谓至理名

言,不能不知。

6.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在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上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涌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把国学中这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三、关于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处理

国学的内涵是庞大的,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关键在于对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1.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如前所说,国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国象棋、琵琶、古筝、书法、中国画、剪纸、风筝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内容。因此,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作出科学的选择。

2.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处理。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必须勇敢地承认,在我们的国学中,的确存在糟粕的东西,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在国学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是时有所见的。对糟粕如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如《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看似正确实则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当今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要树立正确方向,学生应回归原意,去粗取精,有分析和联系实际地学,教师对国学应有较全面的了解和灵活的运用。

3.我们要反对国学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现在,有些学校搞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机械诵读、记忆一些古代幼学启蒙读物,结果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就里,不明其义。试想:学生如果只会背诵《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而不清楚“香”指的是谁、“融”指的是谁,更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什么意义?这种国学教育是形式主义的,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

4.国学教育中的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千万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能够三言两语用白话就说清楚的东西,偏偏不说,非得“之乎者也”一番,这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绝不是科学的态度。国学教育中的中国古代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多元营养。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反对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仅仅就阅读而言,光读国学名篇名著,不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高士奇的儿童科幻科普作品,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国学教育只有走在理性的道路上,才能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发挥很好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国学教育走在理性的道路上,看来还有待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作进一步深刻思考和研究。

猜你喜欢

八音弟子规国学
《八音的秘密》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弟子规
乡村八音
弟子规
八音盒有哪“八音”?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