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与评点

2015-02-26深圳市深圳小学韩海鑫

新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印第安人神圣演讲稿

□深圳市深圳小学韩海鑫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与评点

□深圳市深圳小学韩海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

3.初步体会理解语言文字的方法。

4.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过程】

一、以点带面,渗透学习方法,快速梳理文章主题

1.出示课题。读课题,请根据你们的阅读经验,通过重读的方式,理出课题中的关键词。在“片”下加重点符号。

问:你感冒了,妈妈给了你一片药,这一片有多大?(学生比划)

现在,我们在上课,教室里一片安静。这一片有多大?(学生比划)

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到操场上去活动了,操场上一片热闹。这一片有多大?(学生比划)

课题中的“这片土地“,有多大?(200万英亩8093平方公里)

看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多有趣,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示的范围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学习语言文字,就应该这样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到位的。

2.这片土地对印第安人是神圣的,“其它的土地”就不神圣了吗?“这片土地”到底指什么?(教师适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指引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该“瞻前顾后”联系本单元训练重点及以学过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进行思考)

3.各位同学,刚才我们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字,理出了文章的主题。现在,大家和老师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在“而”下加点)

知道甲骨文的“而”是怎样的吗?(出示甲骨文、金文)知道“而”的意思吗?(学生看图、猜测,了解到此字的本意是名词“胡须”)

后来引申演变出了新的词性——代词:你、你的。

出示古文“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学生尝试翻译。(适时引导学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古文与现代文有差别,但是只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一样可以迎刃而解。面对即将进入的中学大量古文的学习,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在文字使用演变的过程中,“而”又产生了近似于现代文的词性:连词。

联系《论语》示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列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承递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折关系

(适时引导学生接触璀璨的中华文化,沉淀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论语》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本句中,“而”包含的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而”是连词,包含有转折的意思)

在转折关系的两层意思中,作者强调的是前半句还是后半句?(预设:后半句。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板书: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4.学生分别谈谈两层的意思(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因为本文是演讲稿,在快速阅读中,可以根据文体的特点,快速梳理演讲稿的观点)。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文章中一个字、一句话,明白本文的写作主题,这也是这篇演讲稿的主题。

二、以点带面,条块梳理,深入阅读

1.下面,我们再次进入文章,细细品读。请同学们看看文中,出现的最多的人称代词是什么?(我们、你们)分别指谁?

那么,大家说说,印第安人是如何看待这片大地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请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用我们刚使用过的“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语言环境”的方法研读课文,看看这篇演讲稿中是如何说明“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要点,并指导学生朗读)

第二小节,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第三小节,讲人与自然——大地上一切的关系——“兄弟”“姐妹”,同一个“家园”的成员,人只是大地的一分子。

第四小节,是承上一节,又为下节的劝说、忠告做铺垫。讲印第安人对水的感情,即人与大地上的水的关系(巧妙地把生命起源渗透其中)。

2.那文中的“你们”呢?老师把课文中谈到“你们”的段落摘了出来(5、7、8节),我们一起来看看。(PPT三节内容逐次叠加在一起)

你发现了什么?(三段的开头都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师通过课堂随机互动让学生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结构相同,反复出现,效果——感情递进)

3.对“转让”这个词,改成“转卖”,可以吗?你怎么理解?(15万美金购买,其实是强占。回扣前文“大地不属于人类”)(拓展,原文中的语句“你怎能把天空、大地的温馨买下?我们不懂。若空气失去了新鲜,流水失去了晶莹,你还能把它买下?”)

所以,文中的“你们一定要记住”这是对白人的什么?(预设:要求)

(不卑不亢)

“我们印第安人”对“你们白人”有哪些要求?能否概括出来?(小组研读,抓住关键词句快速阅读,并在课文中标注)

适时指导学生朗读。

4.印第安人对白人的要求就这三点吗?(学生结合第9小节阅读理解汇报)

(拓展,原文中的语句“白人可以把父亲的墓地弃之不顾。父亲的安息之地,儿女的出生之地,他可以不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天、大地、母亲、兄弟都可以随意买下、掠夺,或像羊群或串珠一样卖出。他贪得无厌,大口大口吞食土地之后,任由大地成为片片荒漠。”)

文中,对大地热爱的感情,有个精彩的比喻,你找到了吗?——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讲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小组研读、记录、汇报)

【小结】今天我们用了“咬文嚼字”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结合文本特点和语言环境进行理解。这既是快速阅读的方法,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希望你们今后在学习中尝试使用,不仅在小学用,更希望在你们将要面对的中学语文学习生涯中使用。

【专家点评】很少看到这么精彩的、这么纯真的语文课!

这堂课的精彩与纯真表现在:能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大胆地借助课文随机教授被人忽视的语法知识,连续几个细节都妙到颠毫。

如:对课题的揭示。扣住一个“片”字入手,把这量词所表现的范围作了切近生活的引悟:“一片药”、“教室里一片安静”、“操场上一片热闹”到文中的“这片土地”层层拓展。再配上数据的对比,印第安人出让的这片土地约200万英亩,相当于4个深圳、1.1个广州。接下来,扣住“神圣”一词理解课文主题。

有多少位老师也这样做过呢?

又如:破题后直扑全文最后一段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扣住一个“而”字大做文章。溯古析进,传承国学,有鼻子有眼,娓娓道来,叫人倍感浓浓的语文味。“而”这个连词功能比较复杂,经这一讲,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理想局面。更重要的是,老师不是为了解词而解词,而是有机地服务文章主旨。这就是一种教艺,且炉火纯青!当板书了“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之后,又拎出一个判断:“转让”可以改成“转卖”吗?你怎么理解?这样的衔接真是令人击掌称“妙”!自然、严谨、高效!

再如:为了让学生快速读懂文章的5、6、7段,从“代词”入手。问:文中出现最多的人称代词是什么?分别指谁?然后,老师抓住这三个自然段的相同结构,教学生体会感性的递进,再指导感性朗读。意到情到,简洁明了,提速了教学进程。正如郑板桥所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多少老师教这篇课文,在这三段话上是大费周章,竭尽全力去解读、诵读,又是“问”来又是“议”,手忙脚乱绕不清!

当我看到最后的小结时,惊叹一个年青教师竟有如此功力,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走“咬文嚼字”之路!这样的教法,这样的学法,久违了!

韩海鑫,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深圳小学语文教师;点评专家:石景章,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语文名师)

猜你喜欢

印第安人神圣演讲稿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怎样写好演讲稿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消失的演讲稿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神圣的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