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代中国电视片的几种结构模式

2015-02-26潘越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8期
关键词:电视片团块样式

摘 要:“结构”一词与建筑学有关,在一幢建筑中,结构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也指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由此可见,结构对于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在电视片中亦是如此,结构不仅可以展现电视片的整体面貌,也能体现出在一定时代背景里,人们对视听语言应用的特征。从8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电视片的结构形式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电视片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结构既指电视片的整体布局,又指电视片的内部结构。作为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叙事方式的电视片来说,流动的影像必然依据一定的顺序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依据的顺序,以及每个团块之间产生的关联及关系,就是电视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片的制作,每次都是从选题的策划开始,到拍摄,再到后期编辑,无一不需要考虑关于结构的问题。对于一个主题而言,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展现主体思想,好的结构才更有利于受众观看和欣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视片的结构形式也走过了不同的“流行”时代,表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1 以《雕刻家刘焕章》为代表的文本结构

80年代初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如《雕刻家刘焕章》等,一般都是依据文本结构来完成电视片结构的,那时的电视片主要以文本创作为主线,配以适当的电视画面来完成,呈现的语态基本和文章相同。

那时的电视画面本身是一种“状态性呈现”,无法独立完成叙事,在“视听语言”的呈现中,解说词成为了重要的叙事元素。如果没有画面,独立听词,我们依旧可以了解完整的信息;但如果没有解说词看画面,基本就不知所云了。可见,在80年代的电视片中,文本对于电视片结构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电视片呈现出的特征与当时的电影摄影机技术限制有直接关联,当时的电影摄像技术使得声画无法合一,同期声无法出现,影像只能表现生活,而不能原生态地复现所见所闻的全部。

但是,虽然受到技术的制约,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在《雕刻家刘焕章》这部片子中,画面的构图与造型都非常讲究,受众的审美要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解说词也试图通过人称的变化和语气词的使用来获得与观众的交流感,力图贴近观众。

2 以《沙与海》为代表的复线结构

90年代的《沙与海》,则大量使用了同期素材,呈现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摄像机的出现带来的声画一体的影像体验,影像与生活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了。电视画面放弃了自身的审美需求,而更为关注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同期声的出现让“人”的个性化从幕后走向了台前,音乐成为渲染因素。叙事结构开始被重视,复线结构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电视画面依然不能够完成叙事结构表达,片段式的记录大多还是状态性的镜头,采访大部分都机械而生硬,贴近性不是很强。虽说如此,但这一时期的电视片结构仍有突破:影像的符号意义得到了重视,创作者试图在影像的具象表达中寻找抽象的意义。影像与解说的衔接有了呼应的结构,声画关系出现了新的样式。采访中情感维度的出现,成为后世效仿多年的样本。

3 以《龙脊》为代表的团块式结构

1994 年的《龙脊》标志着影像叙事结构出现了,对于画面语言的强调逐渐形成了影像叙事的出现,影像成为能够独立完成叙事的意义表达讯道。影像叙事的出现使得场信息呈现为可能,同时团块式结构的叙事策略也逐渐成为主流样式。解说词作为结构方式的功能被加强,声画讯道的相辅相成得到了认可。

音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影像的客观性得到了极大的推崇。《龙脊》中团块式的叙事结构更是影响到了现在电视片的结构,每个段落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叙事团,之间要么形成承接关系,要么形成矛盾冲突。

4 以《三叶草》为代表的影像叙事结构

1998 的《三叶草》,代表了一种极致的叙事结构样式,这种样式独立的影像叙事开始尝试排斥其他叙事元素的参与,要求完全独立地自我发挥。影像叙事的自我完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期声和画面的结合成为主要的结构样式。字幕成为取代解说承载影像信息的主要方式,解说的取消使影像表面的客观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极致发挥。影像叙事的发展使电视语言呈现为一种大一统的局面,纪实语言成为垄断性的语言。

5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螺旋上升结构

2003 年《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形成了一种影像多样表达的回归,与80年代初期的《雕塑家刘焕章》相比,两个片子的结构既相同,又有发展的地方,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经历了纪实语言的垄断时期,21世纪以后,电视语态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各类影像表达实践纷纷登场,情景再现的突飞猛进是个典型样式。百家争鸣的状态是观众不同需求的体现,也是创作者个性张扬的体现。影响语言的多元化使得创作的类型化趋势逐渐显现出来,电视作品和产品的界限逐渐分明,创作者的自我定位意义重大。

6 电视片结构的百花齐放时代

之后的中国电视片叙事结构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例如《故宫》《大国崛起》等,宏观视角的史诗般的作品,大跨度的历史纵深和现代化的历史阐释成为这类作品的显著特征。影像的审美与影像有效结合,其影像元素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创造了一种视觉盛宴的感觉。影像强调以情景真实来取代细节真实,突显了情景再现维护历史真实性的观点。其后的《圆明园》更是在叙事结构上大胆尝试,叙事结构中出现了创造性的情节,这样的叙事结构备受争议。

而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使用了由《龙脊》开启的团块式结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共分为七集,在每一集中,每一道美食、每一组出场人物都组成了一个小的团块,多个小团块组成了每一集节目。除了这些小小的团块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一集都有贯穿始终的主题。例如,第一集的主题就是“自然的馈赠”,这一集告诉我们,食物的美味固然值得玩味,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食物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大自然中获得食物,在食物走进厨房、走上餐桌前,请看看它们在自然中生存的样子,也请记得,每一种食材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再例如第七集《我们的田野》,这一集把观众的视线从餐桌再次转移到田野,继而进一步让人们思考,人们以何种心态、方式对待食物,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说,在这部电视片中,影像叙事、解说词、音乐、音响实现了完美结合,各叙事语言要素相得益彰,团块式的结构模式也成已成为了叙事主流。

7 视听语言中的后现代结构模式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媒体”口号在传统媒体中兴起,无论是传播主体、受众还是传播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试听语言而也出现了更为后现代的叙事方法:解构、拼贴、结构……这些结构样式的出现让我们的影像世界更加丰富了。例如2015年年初,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爆红网络。有人曾说,这会是电视节目发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无论从构成元素、结构模式或是传播方式,这部纪录片都与以往的电视片有所区别,而后现代的结构特征,碎片化的信息被重新拼贴,聚众狂欢的节目效应,或许也说明了,无论哪一门艺术都会因为创作技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电视片的结构也必将因为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出更多的类型。

8 结语

中国电视在过去的三十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中国电视人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电视片。但是目前,电视片无论是在内容生产、传播形态还是营销模式方面,都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分析不同时代里中国电视片不同的结构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唯有不断创新才是电视节目发展的出路,观念创新、媒介融合、包容转型,中国电视片才能迎来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电视片团块样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生物质炭复合团块在高炉中的反应行为
电视片《零容忍》观后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一眼千年
含铁尘泥自还原团块固结机理及强度劣化
试论电视语言在电视片剪辑中的作用
冷轧酸再生团块破碎机堵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