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趋势下全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2015-02-26林安全
摘 要:近年来,从我国传媒发展现状上来看,“媒介融合”已是一种必然之趋,而“全媒体”一词正伴随这一趋势愈发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媒介融合之现状,对全媒体的发展及困境进行初步探索与讨论。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因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
1 全媒体发展的特点
1.1 “全媒体”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从传播载体工具上分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从传播内容所依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
1.2 “全媒体”并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而且在整合运用各媒体表现形式的同时仍然很看重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并视单一形式为“全媒体”中“全”的重要组成。
1.3 “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的自身的全面互溶,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1.4 “全媒体”在传媒市场领域里的整体表现为大而全,而针对受众个体则表现为超细分服务。举例来说,对同一条信息,通过“全媒体”平台可以有各种纷繁的表现形式,如在对某一楼盘信息展示时,用图文来展示户型图和楼书中描述性的客观信息;利用音频和视频来展示更为直观的动态信息;同时,对于使用宽带网络或4G手机的受众则可用在线观看样板间的三维展示及参与互动性的在线虚拟装修小游戏等。
2 我国全媒体的发展现状
2008 年,“全媒体”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许多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报纸、电视、广播、出版、广告等行业的“全媒体”发展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的全媒体,即注重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如新兴的“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二是“融合式”的全媒体,即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如已经探索一年多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电视”“全媒体广播”。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3月在全国首开先河,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在广播行业,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广播网实现了中央电台所有奥运报道广播信号同步网上直播,创新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尝试广播频率、门户网站、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五大终端的融合。在出版行业,2008年年底,贺岁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非诚勿扰》在北京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国内自此掀起了一股“全媒体”出版热潮。在电视行业,2013年7月15日,人民网传媒频道刊发《中国首份全媒体卫视收视率榜单 湖南卫视稳坐鳌头》一文中,首次在国内发布电视行业的全媒体收视率统计报告。
在我国国内传媒企业纷纷寻求转型,奔着“全媒体”的理想不断进取的繁荣光景背后,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却不容我们忽略。只有正视它们,才能保证我国媒介早日真正达成全媒体的现实。
2.1 问题
2.1.1 一哄而上。一些传媒企业为了获得规模效应,提升社会关注度,跟风随大溜,拼命购入各种媒体,以图彰显综合实力,这种对自身实际情况欠考虑,对发展前景欠筹谋的行为,对于企业的存活实际上是有很大风险的。有实力,当然可以向更高层次进军,但若实力不够扎实,则还是应当先稳住根基,毕竟社会现状是多种传播媒介并存共生,短期内不会出现某种媒体退出历史舞台的状况。
2.1.2 貌合神离。有些已经下属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只看到了全媒体的“全”,将“全媒体”理解为了一种静止的状态,认为只要在资金上能够纳入多形态媒介,在技术上能够运营,在人事上能够调动,就算是成功转型,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更重要的后续工作,即如何解决实际运营中的问题上。这样下去,就极易产生不同形态的媒介处在同一个企业集团之下,仍旧各谋其政,相互之间“合”而不“融”的情况。这样的“全媒体”也就丧失了其根本价值。
2.2 困难
2.2.1 由于我国的媒介发展正处在追求“全媒体”的初期过程中,大多数传统媒介从运营思想上无法转向,他们对于和不同形态的媒介之间关系的处理,仍停留在如何与之竞争以谋利的阶段,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在与其他媒体的相处中维持自身优势并尽量最大化,并消极对待对方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需要不同媒介合力求共进的全媒体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2.2.2 当前从业于媒体行业的大多数人员只具备利用单一媒体(相对于“全
(下转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