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创新

2015-02-26钱路波

学术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

钱路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创新

钱路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讲话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规律、群众观点、交往理论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新的运用和发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原则,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与创新,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基本遵循。

习近平系列讲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创新。

一、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领导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行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依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激烈变动,充满着变数、蕴藏着风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的博弈十分激烈;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形势发生了逆转,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政治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变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形势越发有利于我国,但竞争更为激烈,使我国既面临有利的国际环境,又面临复杂的全球局面。从国内看,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在由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突出,长期以来的粗放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发展任务更加凸显。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同时随着执政环境、执政条件和队伍构成的变化,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存在着信仰迷失、精神“缺钙”、群众观念淡薄、思想作风不正、眼界视野不宽、发展思路不清、处理复杂情况能力不强、化解矛盾办法不多等问题。

正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这一决定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内涵极其丰富的重要讲话,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政治结论。这些重要讲话,为治党治军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宣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纲领。对于全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把关、定向、凝心和聚力作用。

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全面分析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科学阐明党和国家的历史地位和时代坐标,深刻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就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如何使我们的事业立得住、行得远等问题,做了深入透彻的回答,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

(一)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形态不断演变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要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既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因而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虽然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对在这一矛盾背后的资源稀缺性问题和环境问题却认识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的稀缺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运行,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1](P499)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说明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是比基本经济制度低一个层次的生产关系,是对邓小平“南行讲话”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可以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它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和社会基本矛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此,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P549)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经历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而政治统治必须建立在社会职能基础上。对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解决,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2](P170)列宁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认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3](P147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纵观全局的更高层面的国家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强调制度的现代化、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这一论断的提出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深化了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到新的阶段。

(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是共产党人认识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的进步既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上升过程,又是一个从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扩展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欧洲和世界资本主义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列宁提出帝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控制比较薄弱的一个国家首先实现;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由于这些理论一方面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进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根据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探索特殊的规律性认识,因而把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化了,所以成为指导当时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并且从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震荡和危机后,迎来了其演进过程中的繁荣景象。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今天有哪些新的特征和表现?对于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做了一一回答。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P109)“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P110)“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时期”;[1](P112)还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P114)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特在何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1](P115)“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1](P116)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总趋势进行准确的理论把握,在现阶段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把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要在实现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最低纲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最高纲领。关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1](P117)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地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又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实表现形式的新探索。

(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新发展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恩格斯曾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4](P325)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思想,进而鲜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同时还认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P1094~109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恢复了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顺利推进。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6](P368)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7](P279)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8](P576)可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并把群众路线作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重要法宝。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为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P309)同时,习近平还主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是坚持经济发展战略的民生导向。经济发展要在物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党要明确社会发展“依靠谁、为了谁”,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成果的享有者。习近平所阐述的三个“共同享有”,充分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个人的梦想构成了人民群众的中国梦,中国梦所指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落脚点是实现每个人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梦既是个人梦,又是国家梦,它指明人生出彩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孤军奋战,而要在共同实践中实现个体需要的满足。在强调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9]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主体的认识,也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群众史的基本内涵。

(四)对唯物史观范畴的新拓展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P549)简单而言,社会活力就是“一定自然一定历史环境与条件下,社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的自主能力”。[10]这种自主能力并不是对事物的宏大叙述的把握,而是在微观层面来关注、理解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从理论上讲,增强社会活力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范畴的新拓展。因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1](P87)这就是说,社会生活是一种复杂的人际网络活动,绝不是一种随意的聚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唯物史观的其他范畴,如阶级斗争问题、领袖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生活方式问题、历史动力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等等,也都与社会活力问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根本上讲,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而社会活力是贯穿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机制,因此,唯物史观绝不可能离开社会活力的范畴而能全面把握社会活动及其发展。

从总体上讲,社会活力具有层次性结构,有具体的局部的表现和特征,也有根本的普遍的表现和特征。社会活力不仅同人与人的关系相联系,而且还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联系。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1](P507)因为山水林田湖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获得生命的延续与生活的需要。人是自然和社会紧密关联的纽带,人在生态良好和社会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发展也就生机勃勃,活力充足;反之则生机衰败,死气沉沉。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和谐相处的本能,人与自然之不和谐的原因在于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共产主义将最终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及人同自身的和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一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五)对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新阐发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重要特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交往本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了群体、民族、国家甚至人类共同体的融合与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的扩张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中,为交往的普遍化和世界历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需要。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实现了全球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落后国家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人同世界的交往程度成为人的发展尺度:人的“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12](P297)人同世界的交往越密切、越全面,也就最能充分吸收和享有人类文明成果,在新的制高点上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信息社会化持续推进,习近平着眼于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和谐共生的国际新秩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指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P259)并认为“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1](P357)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廓清了在对外交往方面束缚着人们思想的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并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道:“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从“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维度出发,深刻阐发了世界交往日益促进国家间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这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新运用和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进一步厘清了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现实交往问题,而且对于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际格局和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将积极引领我国对外交往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和开拓期。

三、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运用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最鲜明的观点就是唯物史观。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立足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挑战的能力,大力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运用和新发展。

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生生的理论学说,吐故纳新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表明,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归根结底,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运用,就是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那样:“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13]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10]汪健.社会活力论[J].文史哲,1993,(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5(01).

On Xi Jinping′s Adhering to and Innovation of Historical M aterialism in His Series of Addresses

QIAN Lu-b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Jiangsu,China)

Since the CPC′s 18th National Congress,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hasdelivered a series ofaddresses and put for wardmany new thoughts,ideas and statements.They are new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of the basics of historicalmaterialism a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human society,social development law,mass viewpoint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through which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the Marx doctrine run and the theoretical light shines.Besides,these speeches embody the inherit ance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historicalmaterialism based on practice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us to stick to and develop Marxist doctrines in practice.

Xi Jinping′series of addresses;historicalmaterialism;theoretical innovation;Marxism

D2-0

A

:1006-723X(2015)02-0016-06

〔责任编辑:左安嵩〕

钱路波,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