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问题报道中的受众心理引导策略探究

2015-02-26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引导

杨 伟(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社会问题报道中的受众心理引导策略探究

杨 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在媒介多元化的时代,媒介形式和传播渠道的丰富使受众更容易获得信息,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媒介对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会引起公众的密切关注,人们需要媒介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解读。在报道中,对受众心理的引导尤为关键,作为媒体,应当避免发表刺激性和非理性的言论,自觉承担起客观报道事实,传播理性声音,正确引导受众心理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问题报道;受众心理;引导

社会问题,在广义上讲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问题;在狭义上讲,是指社会学研究范畴内的概念,而后者在欧美社会也叫做社会病态、社会解组及社会失调[1]。受众的心理状态不同,媒体对于社会问题的报道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就不同。针对受众心理特征进行报道,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社会问题报道的社会效果

从宏观上分析,社会问题报道可能对受众心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社会问题的性质、受众的认知水平、舆论环境中的言语氛围都会影响受众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对同一社会问题报道往往会使受众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心理。

1.1 产生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和谐

李普曼曾经说过,由于真正的环境总体山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我们无法直接了解,我们没有条件去对付那么多难以捉摸、那么多种类……[2]媒体可以加强受众对社会的认知,因此,媒体对于社会问题的报道可以帮助受众完善自身价值观,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产生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和谐。

1.2 产生社会偏见,形成不利因素

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报道都会对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受众与媒体对同一社会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媒体报道的缺陷及受众认识的偏差都会加剧受众的不平衡心理,在此基础上可能会对媒体所报道的社会问题产生认知误区。

2 社会问题报道存在的问题

2.1 报道时效需要提升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与此同时,信息的极大丰富也给人们带来了“雾里看花”的困扰,受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对于社会问题的报道,媒体应把握时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报道,树立权威信息源,如此才能避免受众被假消息蒙蔽甚至造成谣言的产生。

2.2 报道内容不均衡

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要注重对社会问题的不同方面都要给予报道,既要树立正面形象来鼓励受众学习,也要报道负面的社会消息引起受众的警惕,在报道内容上保证平衡,反映出问题各方的利益诉求。当下许多新闻报道过于偏重问题的一方,错误地引导了公众的视线,引发受众对问题另一方的口诛笔伐,甚至引发悲剧,其中媒体应当承担责任。

2.3 内容的接近性不足

接近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在选择报道选题以及报道语言上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接近性,现代社会问题的报道也要讲究“接地气”。自传媒业参与改革以来,文风的转变使得报道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事实证明,只有贴近广大群众心理、符合群众利益诉求的新闻才是群众真正关心的好新闻。现在,仍有一些的报道充满了官腔官气,对新闻事实胡乱指责,缺乏新闻专业素养。

3 社会问题报道的受众心理引导策略

3.1 进一步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保证报道客观全面

普利策曾将国家比喻为一艘航行在无边大海的轮船,而新闻工作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新闻报道应及时提示受众最新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及时发现问题,使人们全面地了解问题和有序地参与理性传播,并试图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受众的意见反馈,并以此为重要标准来衡量报道是否足够客观全面。

3.2 营造公共空间,鼓励受众参与意见表达和传播

营造公共空间是从受众心理特征层面出发的策略,在保证信息公开的前提下,还应使受众产生主动参与社会事件的欲望。因此,媒体应在社会问题报道时营造公共空间,使得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表达意见,从而受众的表达权在某种程度上就达到了扩展及延伸,在保证公众发言权的基础上引导受众心理才是最有效的舆论引导手段。

3.3 规范传播话语,合理引导受众

由于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的不同,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观也存在很大差异,媒体在对社会问题进行报道和解读时,必须要注意措辞和语气,尽量使用平视视角,对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带有评论性的言辞使用不当很可能会给受众造成误导,导致部分受众不良情绪的产生。

3.4 弘扬社会正气,增加人文关怀

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理应时刻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关心百姓生活,贴近百姓生活,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时,媒体应当做到以人为本,时刻体现出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如此,新闻报道才能为受众所普遍认可,才能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以天津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报道的态度分析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09.

[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闫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引导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关于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分析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