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船精神”,积极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015-02-26刘玖玲
刘玖玲,彭 升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关涉我党执政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往开来的标志性工程,对于提升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水平极具现实意义。学习“红船精神”与我国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红船精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红船精神”的继承与传播。
一、追本溯源:“红船精神”与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契合
2005 年6 月21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了5000 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地阐述了起源于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游船上的“红船精神”。他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并将其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习近平认为,走在时代前列是“红船精神”的灵魂,且与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一个政党特别是一个执政党怎样才能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靠弘扬这三种精神。 其中,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政德之基[2]。 伟大的实践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早期的“红船精神”与井冈山、长征、延安及西柏坡等时期的精神风华,一起铸就了我们党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再创辉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 “红船精神”的传承,需要培育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弘扬“红船精神”结合起来,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抱负远大、综合素质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红船精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精神资源。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无价瑰宝。 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共产党要想永葆青春,必须对这一红色资源进行时代开掘,使其焕发“史为今用,资政育人”的卓然风采。“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有多方面,首先就是用中共建党精神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程,让“红船精神”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科书。 习近平提出的“红船精神”,为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精神资源。其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指明了方向,它告诫广大青年,只有不断创新与锐意改革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坚定理想、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输送了力量,它告诫广大青年,只有执著追梦不懈奋斗“中国梦”才能梦圆成真;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净化了心智,它告诫广大青年,只有学以致用率先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它包括大学生中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共产党员等。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是共青团中央2007 年启动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旨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教育青年,积极培养一批信念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今对于“红船精神”的研究旨在探索、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路径和培育模式。回顾当年艰苦卓绝的建党历程,探寻马克思主义先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与教育方法,重温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对拓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路径,对巩固和扩大我们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对引导青年健康成长及高校党团组织履行自身职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红船精神”的继承与传播。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才俊的集合体,他们年富力强激情饱满,思想活跃敢于探索,一旦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理论体系,必然成为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充满创新潜力的群体。 通过系统的教育,他们掌握了基本理论,便可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20 世纪创造的系列民族精神之一,势必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它一旦被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和理解,便会得到广泛的认同。 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潮动荡不安,在这关键的时刻,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红船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高要求在于一种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洗礼与文化氛围的浸染。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的成功典范、感人精神随处可见,这些精神既体现在某一历史时期党的群体风貌,也体现在党的优秀分子的具体行为。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可以概括为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精神(包括大庆精神、大寨精神、抗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包括小岗精神、华西精神、张家港精神、浦东精神)、榜样精神(包括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钱学森精神)。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其背后所依附的历史却厚重而丰富。因地制宜地发掘红色理论资源、历史资源和人物资源,对青年进行党的精神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战略意义:弘扬“红船精神”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红船精神”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应当很好地弘扬与继承。 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产生,最初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人们的想象、思维和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为的直接产物。 “红船精神”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精神品质的内生源,其凸显的价值诉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要求具有一致性[3](P13)。
(一)弘扬“红船精神”,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红船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孕育而生。 青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践行人,需要包括“红船精神”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去教育和引导,不断强化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其爱国之心,从而自觉地担当起使命,为国家文明富强努力奋斗。教育部与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热情关注现实,从而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
习近平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4]这一论断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充分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弘扬“红船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三个倡导”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它已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以“三个倡导”为精神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体系的完整性,给当代青年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必将引导和统领青年的思想。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时代的先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当其冲。 用“红船精神”引导教育青年,就要动员他们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积极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利于把青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成为与时俱进、品学兼优的合格接班人,也有利于将其优秀分子培育成为成熟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进学生头脑的经验,特别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如何使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有效地进学生头脑的问题,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础性工作。
(三)弘扬“红船精神”,是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1921 年8 月初,中共一大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闭幕。 舫中10 余位青年从中午11 时开会直到傍晚时分,他们在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因此,这艘画舫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多年以后,当年的一大代表毛泽东这样评价“红船”上这一幕历史:“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党的诞生地,或瞻仰红船,或亲笔题词,或论述“红船精神”,希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沿着南湖红船开辟的革命航道奋勇前进”。
培养教育青年一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 从国际上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革命浪潮汹涌而来,以经济、科技、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整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过程中。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各项改革都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回答和解决。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红船精神”没有过时。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红船精神”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用“红船精神”来启迪和教育青年,可以培育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现实路径:“红船精神”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有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系统性工程,作为这项工程实施的主体和最大义务承担者,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列入党委和团委重点工作范围,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中,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发展需求,制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其培育内容不仅是让大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规律,还要引导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关注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树立以青年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理念,关注大学生在思想、心理、体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一)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理念,创新马克思主义学习方法。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是一部彰显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 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积极引导其学习党史与理论。 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更新观念。 当前,“90 后”学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力军,有其自身特点,进行理论灌输应紧跟青年成长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创新内容。目前,灌输主体、灌输客体以及灌输手段都有了很大改进,如果灌输内容还处在原有水平,必然影响教育的效果。 因此,创新灌输内容是关键。
各高等院校在弘扬与继承“红船精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致力于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要依托所在区域红色资源,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创设红色文化情境教学,积极推进“红船精神”进课堂。 同时,把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学习传承“红船精神”等列入教学计划。 或者将教育课堂放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或者南湖红船码头,以现场教学来增强理论教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不断丰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内容。
(二)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指南,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趁虚而入,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青年信仰迷失,道德滑坡,强调自我,追求物质,沦为金钱的忠实信徒。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正面教育力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力度不够,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完全解释现实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今的青年比较现实,有目标者多,有理想者少。因此,要倡导青年珍惜年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勇于奋斗,刻苦成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系统培训,让青年坚定信仰,顺利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除了通过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还依赖于自身实践、直接实践。 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亲眼目睹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加深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三)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落脚点,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学说的根本标志。 为了提高教育的时效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应创造实践教学模式,广泛开展实践教学。为了促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创设实践教学模式[5]。教育引导者要贴近青年的生活实践,建立培育的长效机制。 青年把学习到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奉献自我,在真实的环境下真正地体会到奉献的快乐,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受。 由此,青年在实践与奉献过程中,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培养过程, 要实施分层培养,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将网络、手机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尤其要利用微信息新型网络媒体。 目前,手机是新媒体的主要载体,手机、微博、微信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低廉的成本。 对青年的培养要跟上时代步伐,主动开发新途径,挖掘新载体。 同时,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测评机制,通过多种渠道选拔、多种形式培育,将更多热爱祖国、敢于担当、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勇于创新、有志于进步的大学生纳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范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要切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供坚实的师资、教学、制度和经费保障,完善优秀学生培训机制,精心聘请专家学者和模范人物来校任教、开设讲座。
总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群对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坚定信仰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年轻人,应该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群有远大眼光、良好修养的时代先锋。 他们要有担当意识、社会责任感;要努力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要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逐步把自己铸造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1]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2] 陈水林.“红船精神”[ J].红旗文稿,2011,(11).
[3] 胡建成.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5] 吴新平,徐艳.态度三要素视角下“青马”培育情景的创设[ 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