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辩证科学思维对保持战略定力的作用

2015-02-26曾家华

学术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定力战略科学

曾家华

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科学思维的高度,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这具有深远意义。毫无疑问,缺乏科学战略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有科学战略而无战略定力的国家同样也是没有前途的。科学战略源于辩证的科学思维,辩证科学思维与战略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战略是基于对该国的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内外因素和运行规律的辩证分析、综合判断而形成的。 战略形成以后,需要对战略保持自信、坚定、执着而不是摇摆不定,这就是战略定力。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战略定力在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要。 认清辩证科学思维与战略定力的内在联系,对保持战略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辩证科学思维和战略定力的本质

辩证科学思维和战略定力是与人的思维、人的内心对外界要素的认识分不开的。前者反映的是思维方法,后者反映的是对思维结果的信念。 辩证科学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规律、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的工具。战略定力为人们达到预期的战略成果奠定了信心、积聚了战斗力。 辩证科学思维对形成科学战略并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十分重要。

(一)辩证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科学思维的核心就在于“辩证”二字。所谓辩证,也就是对事物的认识立足于全面性、联系性、发展性、矛盾对立统一性。 它把思维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对象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各个方面要素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达到从本质上全面、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的目的。 从全面性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不仅考虑思维对象内部外部诸多因素和条件,而且考虑到思维对象内部外部诸多因素和条件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 从联系性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考察思维对象内部外部诸多因素和条件,重点考察思维对象内部外部诸多因素和条件的横向联系。 从发展性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考察思维对象发展过程,重点是考察内部外部诸多因素和条件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 从矛盾对立统一性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方法考察思维对象中所包含的矛盾要素。 因此,辩证思维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这个工具正是战略谋划和战略制定所不可缺少的,也是战略定力成为可能的重要依据。

辩证科学思维不仅洞察了自然规律, 而且洞察了社会历史规律。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既唯物又辩证地考察社会, 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性,得出了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的结论。 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完全可以摆脱主观的臆测,运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考察和研究各种社会条件和要素,抓住社会发展内在规律,从而制定出指导、规划、引领社会发展的科学的发展战略。中国由此不仅把握了中国社会的规律,而且把握了世界社会的规律,有效作出了应对。 譬如关于金融问题,邓小平曾说,金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世界上不能掌握金融的主动权,我们就永远被金融大国扼住咽喉。 由习近平提出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就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极不平等的世界金融秩序、打破少数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金融霸权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辩证科学思维的重要功用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 列宁指出:“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 ”[1](P714)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P218)根据辩证法的本性,当下科学的既定战略,也是要受到历史发展的局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条件的变化,其缺点和不足必定会不断显现出来。 如人口发展战略中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便是如此。 因此,辩证科学思维不仅提供了制定科学战略的方法论支撑,而且提供了完善各项战略的重要方法论支撑。 换言之,辩证科学思维不仅为制定科学战略和保持对科学战略的定力提供支撑,而且为敢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修正和完善既定战略提供定力支撑。

(二)战略定力在本质上是对辩证思维结果的自信、执着和坚持

据上所述,战略定力包括坚持科学战略的定力、 坚持与时俱进修正和完善既定战略的定力。凡事都讲究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战略的确定是谋略的结果。 对于战略家来说,谋略的过程就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过程。 战略一旦确定,就要付诸实施。 在战略的实施阶段,能否保持战略的定力是十分关键的。 因为凡是称得上战略的,都意味着需要长时期、长过程来实施,而战略的实施效果却是难以立竿见影的,短期内也很难累积足够多的实践结果用于检验战略本身正确与否。 如果说,在战略实施了足够长的时间以后,积累了足够多的、显著的实践效果,那么,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者还是执行者,都不会对该战略的正确性再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此时,他们对该战略的定力必定是毫无问题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往往不是这样的。 人们往往没有耐心长时间等待迫切需要看到的战略实施效果。 所以,在战略实施的初期阶段乃至中期阶段,要是看不到一定的效果,人们很容易对战略产生怀疑、动摇。 如果只是少数人怀疑、动摇,还不至于影响战略的预期结果;而如果是多数人怀疑、动摇,战略就无法实施下去,即使勉强实施,所能动员的力量也会严重不足,其结果必定是战略的流产。 从过往的历史看,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的战略定力问题案例十分丰富,所有的案例无一例外都不能回避两个现实:一是辩证思维谋划了科学的战略,并让人们坚信战略一定能成功,从而对战略形成不可动摇的定力;二是辩证科学思维谋划了科学的战略以后,能在最初阶段就让人看到一定的效果,从而形成实施下去的合力。

对于军事战略来说,战争胜败之关键就是看军事战略能否坚决实施。 为什么要军令如山,就是要杜绝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动摇和懈怠思想,避免战略实施的力量被分散,确保哪怕一部分人抱有怀疑的思想,也不影响他们严格执行军令,坚决果断、不折不扣按照统一的战略部署行动。 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在军事上的长远战略就是要让刘备成为三国鼎立中的一方。 这一战略目标的最后实现,是通过无数次的战斗、战役累积起来的结果。 一开始别说没有人能相信他的三国鼎立的遥远的战略构想, 就是能不能凭借他的谋略打一场胜仗都值得怀疑。 初出茅庐第一战是“火烧博望坡”, 刘备虽然将具有生杀大权的号令三军的剑印给了孔明, 但是,“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 却都疑惑不定”, 就连刘备也一样,“派拨完毕,玄德亦疑惑不定”[3](P186)。 第一战下来,刘备及众将虽明里拜服,但内里仍将信将疑。而后,刘备及众将的战略定力经过多次的战斗、战役以后才定下来的。 这是军事战略中通过一个一个局部行动的环节形成推动全局战略实施链条、达到预设战略目标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通过阶段性实施效果说服人们保持长远战略定力的典型案例。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凡是重大的发展战略,都是中央政府立足于国家全局进行统筹谋划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否顺利如期推进,关键就要看这些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初期阶段开始能否得到坚决实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强调守纪律讲规矩、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就是要杜绝在各个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阳奉阴违、各行其是、消极懈怠、疑虑不定,形成战略实施的合力,确保战略的实际效果,最后形成战略定力的合力。

总而言之,没有辩证科学思维的过程,就没有全面统筹、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战略,也就没有战略定力的可能。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定力在本质上是对辩证科学思维结果的自信、执着和坚持。

二、辩证科学思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战略。 而这些战略的科学、正确、有效,关键在于战略的制定者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论和辩证的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

(一)辩证科学思维帮助共产党人确立了中国革命的科学的指导战略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 曾经有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战略家脱颖而出,他们的突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形势造就的结果, 而实质上是辩证思维方法造就了他们,使他们洞察到中国革命的内在规律, 从而无论任何艰难困苦或是身陷绝地都始终看到中国革命的曙光, 始终坚信中国革命必胜。 这就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真正原因。 黑格尔曾说:人是因为思想而站立的。 思想不远,就走得不远;思想不高,就站得不高。 一个人不懂辩证思维,不会用辩证思维,就不会有科学的战略眼光,就不可能成为战略家,自然也就构想不出任何科学的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立足于中国国情,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参透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在每个关键时期都制定出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的大战略。 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不知有多少人对中国革命悲观失望,甚至退党、叛党的时候,毛泽东以其战略家的辩证科学思维,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星星之火为何可以燎原的辩证法,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 在抗战初期国内弥漫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时候,毛泽东全面、辩证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主客观条件,得出中国必胜但必定经过持久战的结论,并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战略思想,给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战略指导。 在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以和谈烟雾阻挡人民解放军过江,一些被迷惑的人士也劝共产党停下来,毛泽东及时提醒中国人民“不可沽名学霸王”,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动员令,表明中国共产党彻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决心。 假如“沽名学霸王”,形成国共划江而治的态势,今天的中国大陆就有可能一分为二被分裂。 可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定力在关键时候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战略家们,因为能够熟练地运用辩证科学思维考察中国的问题,才能够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才能够提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战略,并且对每个阶段的战略都高度自信,保持着战略定力。

(二)辩证科学思维帮助共产党人确立了中国建设的科学的指导战略

从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三十多年的历史看,在每个重要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都自觉运用辩证科学思维统筹考虑国家战略问题。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党工作的重心实现了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转折时期,提出了改革开放战略;1984 年, 为统筹解决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台湾的统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为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了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战略; 为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 摆脱以美国为首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习近平提出了具有世纪大战略意义的“一带一路” 战略;为明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内在逻辑,从总体上推进治国理政战略,习近平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各省(区、市)也密切配合国家战略,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如科教强省战略、文化强省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人才战略、生态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绿色战略等等。 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和地方发展战略, 共同构筑了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发展战略体系。 这一战略体系,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决策层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娴熟运用, 显示了中国决策层已经自觉进到了辩证决策、科学决策的阶段。

三、充分发挥辩证科学思维在保持当代中国战略定力中的作用

保持当代中国战略定力主要是对正在实施的以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国家重大战略坚定地走下去,绝不动摇和犹豫。 战略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因时而变是常态,但随意妄议中央决策,妄议国家战略的行为,只能动摇军心、分解合力,这是战略缺乏定力的表现及后果。辩证科学思维为中国共产党人冷静观察和分析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制定各个阶段的国家战略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国的发展太需要战略定力了,曾经的折腾和内耗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今天的中国好不容易恢复元气、重新走到了世界前列,更加需要战略定力。 习近平正是立足于辩证科学思维的高度,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关于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法。

(一)以辩证科学思维方法审视我国的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贯彻国家战略需要国人尤其是关键少数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掌握辩证科学思维方法,用理性、辩证的态度理解、支持并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国家重大战略是集中国家众多智慧的思想成果,对其保持定力就是要坚决贯彻、不轻易动摇,这样才能在保持和巩固已有的战略实施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努力、更坚定的自信完成我国的战略任务。 这是习近平提出保持战略定力的真正意图。 按照这个意图,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并习惯用辩证思维方法审视我国的发展战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对正在实施的以及实施多年的发展战略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要善于看到战略的不完备的一面,并在实践中积极补救、及时反馈中央,又要充分肯定已取得的成果,不要因为小的不足或偶尔的失利而采取全盘否定国家战略的态度;既要看一段时期的实施情况,又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它的更长的时期,避免用僵化的、静止的眼光审视;既要看每一个战略本身单独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它与其他战略之间相互联系、良性互动形成的合力效应,不要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战略,而要把它放到整个国家战略中去考察。 在这里,任何本位利益观、片面性、僵化和死板都是极端有害的。

(二)以辩证思维方法推演我国的发展战略

在战略确定时间不长,实践效果积累不多,还不足以用成效的要素作为可行性、科学性、正确性的证据时,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推演我国的发展战略实施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推演过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要借助战略确立的各种主客观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的要素,主要是已有的物质条件、物质基础;二是人的要素,主要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能组织动员多少人力、形成多大的合力;三是精神的要素,包括战略本身所包含的公平、正义、道义、人本理念等,也包括战略的确定借助了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作为依据和指导。 如果这三个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有利态势,那么,战略实施的成功概率就比较高,人们的战略定力就比较强;反之,战略实施的成功概率就比较低,人们的战略定力就比较弱。 在抗日战争第1 周年时,毛泽东借助了四个方面的要素,推演抗日战争必胜的持久战战略,推论的过程和结果令人叹服,就像整个抗战过程和结果真真实实地在让我们亲历一样。

(三)以辩证思维方法完善我国的发展战略

战略制定成功是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属于思想和智慧的静态成果。 但战略实施是动态过程,持续不断的动态中难免有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数,因而,再完美的静态成果一旦进入动态过程,就很难完美无缺地达到既定目标。因为战略只是一个全局性方向,而它的实施过程还要借助各种战术手段,而这实施过程变数是很大的。 对于那些已经通过全方位证明是合理性、科学性、正确性的发展战略,应毫不动摇地实施下去;而对那些的确存在明显问题的,要下决心纠正、调整、完善。一句话,要善于以静就变,主动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是以变就静,不顾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一味盲动。

(四)以辩证思维方法把握我国战略的背景

以辩证科学思维冷静把握世界大势,理性分析、科学判明中国国情,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轻易受任何外力的左右。 邓小平当年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的战略定力来源于对世界大势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对世界大势的科学判断就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中国要发展,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邓小平的这个科学判断, 为中国发展持续数十年不变的战略定力提供了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经济发展中心不动摇的战略定力牢牢地保持着,不管受到多大的外力冲击和内部矛盾冲击, 始终保持了战略定力。 这使得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创造和积聚发展的成果,使我们的成果由少变多,是我们的力量由弱变强。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就是辩证科学的思维。 可以说,我国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一刻也不能离开辩证科学思维。

[1] 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定力战略科学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战略
纸媒转型要保持战略定力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战略
科学拔牙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